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与他人分享,读后感是我对书中冲突的分析和思考,让我更加理解故事的内涵,路路文书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影响力的读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影响力的读后感篇1
?影响力》,很多人为之推崇的一本书。首先从质地上讲,字比较大,书页比较厚,所以我觉得其实没有什么太费神就看完了,速度还是比较快的。里面提出来的理论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有很多接触。很多理论都是相通的,只不过是换了一个词,书中重点讲述的一些内容就是给我这样的感觉。
本书从几个角度进行了影响力的阐述,理论+案例进行讲解,这样不会让内容觉得过于枯燥。文章开篇也是举了一个动物的例子展开整体。
从互惠、社会认同、承诺和一致、权威、喜好、稀缺几个方面,讲解了我们在生活中所做的选择和确定某项选择的原因。在工作时利用好这些部分相当于给别人设了“圈套”,很快它就会沦陷。这相当于我们利用了别人的弱点展开了攻击一样。在这些所体现出来的人类性格特征之中,我觉得“权威”是最残酷的,因为权威,人们不敢去抗衡而做了自己不愿意做却不得不做的`事情。让我想到了很多时候我们都被迫生活在某种“淫威”之下。这是一种愤怒与无可奈何。
不管怎么说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感触,将这些能量转化到自己想要利用的时候为己所用,恰到好处的利用,达到自己的目的。
人很多时候是有自己的思维盲区的,也就是所谓的“惯性思维”,顺从着日常自然而然的反映去进行决断,往往就会给别人一些可趁之机。
用好的事物个感官去感受那些美好,影响别人进入一股正能量的洪流,活泛的将这些知识在不违反道德的情况下为己所用吧。
影响力的读后感篇2
演讲,可以说对于现在的职场人士或者学生来说都不陌生。我们可能在这一生中会经历各种各样的演讲,ppt汇报等等,但是能够真正演讲的比较成功的人还是少数,更多的演讲者可能对于如何使演讲更加成功还是有所欠缺的。例如有的人演讲一上台激情十足,但是由于内容冗长,导致台下的观众昏昏欲睡,这是相当多领导演讲可能遇到的,也是领导者做演讲极力想避免的。也有演讲的相当成功的人士,几乎场场演讲都能得到观众的欢呼,例如ted的演讲平台里面的演讲。从这里也可以看到演讲其实还是很考验演讲者的能力。
可能有人会说,对于演讲我天生就不是这块料,而且我也不用去演讲,所以也没有必要来学习关于演讲的相关知识。这是真的吗?答案是否定的。演讲,可以说和每个人都是有关系的,每个人都不可能与演讲完全脱离关系。例如学生时期班干部的竞职演说,工作时期的竞聘演说等等。这都考验了个人的演讲能力。还有就是现在的手机厂商等发布新品时的发布会,如何从演讲者发布的信息里面得到自己想要的,这也需要去了解演讲的相关常识。那么,演讲既然这么重要,重视的人也这么多,那么如何做一场好演讲,一场成功的演讲呢?有什么技巧吗?有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可以说关于这些问题,市面上有相当多的书籍对此进行了研究,而且里面甚至还有些夸张的写上“xx天演讲速成”的标题来吸引眼球。可以说由于这些书籍鱼龙混杂,如果想要每本都看的话,既浪费金钱又浪费精力时间,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也是不现实的',所以想要选择一本有真正内容的书籍是很有必要的。
这本由国际顶级演讲导师马丁·纽曼所著的《演讲的本质让思想更有影响力》,这可以说其针对的对象就是领导者,在序言部分就探讨了演讲的本质:是为了取得观众的信任。在正文的五个章节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在这里面提到的观点可以让我们受益匪浅,尤其是针对企业家。在正文里面,作者是采用了理论讲述,测试与案例相结合的形式交叉来进一步加强我们的理解,而且每一小节的最后还有用‘本节精要’的形式来进行总结。这个形式还是很有利于相关的管理人士快速掌握本书的要点。
本书和其他同类书籍相比其比较鲜明的特点就在于在讲述演讲的一些小技巧的时候,还配向相应的图片来进行比较形象的指导,可以说这比单纯使用文字来叙述更加直白。例如在第二章“形象是一种科学,不是颜值”里面在谈到‘站和坐都有学问’一节里面在列举的‘站如树’和‘站如踩沙滩’两种方法之后就直接形象的引用了同一模特的两种站姿,可以说这给我很形象的一种视觉冲击感。
可以说本书还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可以介绍,但是最重要的还是阅读本书的读者能够从本书中得到自己想要的,这才更能体现本书的价值。希望其他的读者也能从本书中学到关于演讲的一些小技巧,能够运用到自己的演讲中,能够做一场成功的演讲。
影响力的读后感篇3
?影响力》这本书作为斯坦福大学的权威教材、有史以来发行量最高的书。美国相关评论曾说到:这是一本同领域无争的、最好的书,是营销心理学的奠基之作。究竟是怎么样的一本书竟然获得了如此之多的荣誉和称赞呢?我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有点怀疑的态度开始了阅读之旅。没有接触之前我想《影响力》这本书应该是生涩难懂、纯学术性的,然而事实确让我很惊讶。不得不说,这本书从一开始就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爱不释手。以至于我都想去购买一本以便以后细细琢磨,有的书总是能够经得起推敲、值得深入思考的,我花了大概一周的课余时间终于将书通读了一遍,内容肯定是会遗忘一些,但是那些生动形象的案例和现实实验让我获益匪浅。下面我来谈谈我阅读的一些内容和感受:
总的来说这本书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仅从营销心理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它更是以点带面的用大量生动活泼的事例简单明了的揭示了日常生活在许多被人忽略的现象的本质,教会了读者去思考、解决问题。毫无疑问,这本书是迷人、永恒、切入要害的。整本书一共分为八个大的章节来叙述,分别是:一、影响的武器二、互惠三、承诺和一致四、社会认同五、喜好六、权威七、短缺八、立即生效的影响力。书的作者花了几十年的时间与上至高级政客,下至骗子打交道,总结得出:尽管使人服从的策略五花八门,但都可以归结到六条基本的心理学原理中去:互惠、投入和一致、社会认可、喜好、权威、匮乏。营销人员往往就是有意识的利用了这些原理中的一条或几条使你心甘情愿的与其达成交易,而对于一般人而言,若是能够火眼金睛清楚地识破营销者的花言巧语、阴谋诡计,大概很多时候就不会后悔不已的为自己稀里糊涂莫名其妙所做的决定懊恼了。
无论是书中讲到的哪一种原理,作者都给我们指出了它的关键所在,这些无非都是销售者从心理方面诱导消费者或者说实验者为了证明自己的猜测假设推断的正确与否和实验对象之间的一场心理大战,前者都是清醒明白的,而后者则多数情况下处于犹豫不决或者被忽悠的状态。消费者的整个决策过程受到了各种心理策略的干扰的,倘若作为消费者的我们要想不被这些强大的心理依从策略的无形力量所控制,我们就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哪些场合哪些人有可能正在对我们实施依从策略,企图把我们变成他们的客户。有了基本的心理防御之后,我们就可以在现实中很果断坚决的对他们采取的一些策略说不,让那些心里打着坏主意的营销者的策略无处可施。读完这样一本营销心理学方面的著作,让我对生活中所遇到的营销人员的行为都找到了相应的合理解释,我想在今后的生活中,我肯定还会继续和这些有趣又邪恶的原理的使用者打交道,但我相信,读过这本书之后我一定会在今后的消费过程中更加理性。只要我们知道什么是自己需要的、哪些是可有可无的,这样我们在做决策的时候一定不会让他们从我们的身上获取额外的利益。
你为什么会说是?那是因为你不清楚自己正在被一些依从原理所左右,所以,请回头好好审视自己的内心,它会告诉你答案。
影响力的读后感篇4
最近有幸拜读了脍炙人口的图书《影响力》,感觉收获很大。这是一本类似于心理学的好书,让我颇有感触的是一下几点:
1.当我们请别人帮助时,如果能将出一个理由,那么我们得到别人帮助的可能性会大增。
2.当一个理财顾问在试图说服一个比较保守的客户做一些风险较大的投资时,你应该着重告诉他,如果他不这么做,他会失去什么。
3.拒绝--退让策略:当我的本意是想要一个小东西时,我可以故意提出要一个大的,这样在大东西遭到拒绝时,得到小东西的成功率会大大提高。
4.即使是一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请求,我们也要保持警惕。答应这种小小的请求,不仅会使我们更愿意答应那些更大的,与之前小的请求无关的请求。
5.把东西写下来,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很多大型企业会让员工把他们的计划以书面的形式写下来,甚至还要公开张贴在显眼的位置,从而不断的起到强化其动机的作用。
6.喜好原理:将一群认识的`人聚集到一起搞个活动,由已经是我们银行客户的人想他的朋友推荐是最有效的mgm的方法,因为大部分人无法拒绝他喜欢的人。若在活动现场可以给每个顾客一份小礼物,利用互惠心里,让客户感觉到欠我们人情,则更能促进销售的达成。当然,聚会要策划得当,不容易被看出来才行。
7.只要有两个人,总是可以创造出喜欢一个人,而讨厌另一个人的情形。这样,受欢迎的那个人就得到了机会。这同时运用了喜好原理和对比原理。“好警察、坏警察的例子”。
8.如果你有足够的权威,同时可以获得对方的信任时,销售业绩会大增。而取得别人信任的方法通常就是让他们感觉到你在为他着想,或者让他感觉到你在为他做一些违背自己利益的事(当然,这都是无关紧要的方面)。
影响力的读后感篇5
不可否认,这是我看过的又一本经典的书,对得起我两天的伙食费了。这本书谈到了潜藏在各种社会现象背后的社会心理学原理,虽然只是讲到了互惠、喜好、承诺与一致、权威、稀缺、社会认同等六条常见的心里学原理,但是已经足以让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如果能够在生活中用上其中一两条的话,那就更加不得了了。读老外的书,最大的感觉就是写得很详细,细节很充分,而且还有大量的案例支撑,具有很大的说服力。这本书也不例外,每一条原理说得极为详细,每章中穿插的案例也比较多,而且大多数例子都是作者在社会上亲身的经历,最重要的是我们也有过相似的经历,、使读者不得不信。
本书的前面就专门设置有一页内容结构图,在阅读之前瞧一眼,可以减少阅读过程中迷航的麻烦,当然我们也不必再花另外的时间来整理内容结构。首先来解释下书名,如果不仔细阅读书里的内容,很少有人会想到作者谈的主题的是社会心理学。大多数时候我们的行为都是收到了心理的驱使,而我们浑然不知,隐藏在行为背后的心理学原理就是一件强大的武器,对社会有着很大的冲击力和影响力,这些武器即可以给我们思考问题带来捷径和便利,也可以被商家、政治家或者聪明人利用谋取私利。作者总共用了六章来讲述这六条心理学原理,每一章均从四个方面展开,分别是心理基础、案例、应用和对策。书中的`内容都让人信服,上面已经说过了。这本书弥补了我心理学知识方面的欠缺,让我明白了为何我要做出这样或者那样的行为,行为背后的动机是什么,我如何避免做出一些不好的决定等等。阅读一本书最大的满足感,就是将书中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去,带给你不同以往的结果,提升和改善生活的品质,我想这本书给予了我这种感受。
现在用社会认同原理来解释下我为什么买下了这本书。社会认同原理指出,在判断很为正确时,我们会根据别人的意见形式,它尤其适用于我们对正确行为的判断,在特定情形下判断某一行为正确与否时,我们的看法取决于其他人是怎么做的。在当当网上浏览这本书时,光看标题的话我是不能确定是否买这本书的,这就是不确定性的表现,一般说来,在我们自己不确定、情况不明或含糊不清、意外性太大的时候,我们最有可能觉得别人的行为是正确的。在这种犹豫不定的状况之下,我就去看关于别人对于这本书写的评价和评分,如果得到的评价高的话,我就可能买,这就是在为自己的行为寻找社会证据,想要看下其他人的意见,是不是应该要买。这个过程就体现出了社会认同原理另外一个条件——相似性,当我们觉得其他人跟我们相似的时候,我们就会根据他们的行为来判断自己应该怎么做才合适。因此,作为当当网的网友,我有理由相信他们的评论,因为给这本书的评价很高的网友很多,所以我就决定把它买下来。当然,我们得考虑下可能伪造的证据,也许这些评价是专门的托写的呢?那么,我们觉得是不是上当了呢。还好,我没有掉入这个陷阱,没有被人骗。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行为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因为水平问题,只能讲下个人的简单行为。
影响力的读后感篇6
你有没有想过,当你兴致勃勃地与别人聊天时,你的弱点就已经被别人抓住了。或者你去购物,看似你占了一笔大便宜,其实那些商家都在你身上赚得盆满钵满,只不过你不但不知道,还会乐此不疲地给他们送钱罢了。我起初也没想过,直到我读了这本《影响力》,我才如梦方醒,恍然大悟,不禁感叹心理学的奥妙。
?影响力》的作者是罗伯特·西奥迪尼,他是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影响力》是他的代表作。此书对人的心理所受到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的刨析,这些影响因素往往能左右一个人的心理,被称作“影响力武器”。作者将“影响力武器“分为六种:互惠、承诺与一致、社会认同、喜爱、权威和稀缺。掌握这些武器的人往往能是别人顺从他的意愿,掌握这些武器的商家更是不得了。他们往往能走进目标的心里,跟他们建立一种信任,然后趁其不备献上花言巧语,以实现目的。所以本书牵扯的贸易技巧,也令人耳目一新,广泛为商家使用。下面我就说说两种最典型的影响力武器。
互惠:所谓的互惠原理,就是别人有恩于你,你也应该尽你所能去报答别人。知恩图报是一种传统美德,相反,不知恩图报会被他人谴责。于是,我们身边最有效的影响力武器被别人利用了。比如说我去超市买可乐,售货员说我真帅,免费送我一瓶可乐。我笑纳了,他又向我推销雪碧,我对雪碧没什么兴趣,可我又不好意思拒绝,因为我白收了他一瓶可乐。他似乎是想让我看在可乐的份上买雪碧,不买有点不好意思,买就违背了本意,喝了就跑未免太不要脸了,真令人为难。很明显,我被影响力武器利用了。售货员运用互惠原理,先给了我一个小礼物,然后对我提一个大要求,我心中的亏欠感迫使我应允,导致我中了圈套,这就是互惠艳丽的`奥妙。我举的例子有点牵强,但互惠原理确实很实用。(忘了说明一点,可乐是小瓶的,雪碧是大瓶的)
稀缺:机会越少见,价值似乎就越高。这句话没什么毛病。但稀缺原理会对我们方方面面的行为进行干扰,我们对失去某种东西的恐惧似乎比得到它的渴望更高,更能激发我们的动力。每当有东西获取的方法比以前更难,我们就越想得到它。就像平时上课时,平板就深深地吸引着我。可一到放假,可以大快朵颐时,平板也有些索然无味了。这是一种自身产生的影响力武器,我们需要记住,稀缺的东西并不是因为难以弄到手就变得更好、更有价值了。
人的心理是一种非常奇怪的东西,掌握点心理学技能,不但能使你更好地认识自己,更有助于你和别人的交往以及不被奸商盘算。总之,能使你受益无穷。
影响力的读后感篇7
一、互惠原理,在结识新客户过程中受益菲浅。
在结识新客户的过程中,曾经遇到很多让人尴尬的情况,很多人对于新上门的电话拜访把持一个抗拒的态度,拒绝与你交谈,拒绝给予任何信息,包括他的姓氏。其实这种心理是很正常的,我们在接触客户的时候,首先给他们感觉到的是从我们这里他们可以得到什么,而不是一昧地索取,给人以没有业务成交基础就不能继续交流的印象。当给予他人帮助的同时,互惠原理会让他们对你产生好感和信赖感,你付出的越多,得到的回报就越大,即使现在看不到明显的效果,但总会有量变到质变的一天,要相信这个古老的原则:给予,索取…再索取。
二、拒绝-退让,承诺和一致,令人难以抗拒。
“没事,我们都是做管理的,就是认识一下,交个朋友。”在与客户初次认识时,介绍公司业务当然是第一阶段的a级目标,在对方做出暂时不需要的反映(有时甚至是一口回绝,初次拜访时将近90%的人会有这种反应)后,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时提出其实只是认识一下,宣传一下公司的目的,会令对方刹时松懈紧绷的神经,或是令人不可抗拒,毕竟相比之前的业务宣传,认识一下,是相对很小的理由,很难再进一步摆脸色。而此时对方相应做出的可以以后保持联系,继续交流的承诺,会给日后的发展带来微妙的变化,对促进与客户的关系无疑是个催化剂。因为他做出了承诺,且没有业务上的压力,两人交往自然放松。即使是平时的一声问候或偶尔的小建议,也会让人印象深刻。
三、社会认同,大多数人的通病。
很多客户在介绍业务时,对公司之前的业务情况十分关注,提到之前培训过的公司,他们会不约而同地与自身做参照,并对我们曾经服务的单位和培训效果具有十分浓厚的兴趣。在公司已经有了业务基础的情况下,在推广的过程中更要注意社会认同原理的应用。我们之前培训的客户立场等方面因人而异,如何有技巧地运用以前的成绩,在令新客户信服的同时,避免以往培训的负面影响,更是要在现阶段注意的地方。
四、喜好、关联,给你带来了什么?
人都是喜欢跟自己有共同话题的相似性较高的人交往,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谓的投缘。如果要客户对自己迅速的产生好感,要在交往的过程中细致地从对方的言谈中发现对方的喜好,并建立与对方的关联,使他认为你与他是有共同语言的,交往起来自然对你无话不谈。但也要注意尽量避免把客户拜访变为对方闲聊的对象,要善于把对方带到自己的方向上,使他们的工作或生活与公司业务联系起来,在他们真正遇到问题的时候,很自然的可以想到我们,要与客户建立这样的联系,才算是成功。
五、权威的压力
从小到大,都是很乖的孩子,在家听爸爸妈妈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在外听朋友的话,在公司又听领导的话,就连男朋友都会对自己说:要听话哦。“听话”这个词对于我们并不陌生。但不知从何时起,对这两个字已经产生了抗拒的心理。看了这本书后,发现自己有了改变,真的很欣慰。以前是人家说什么,咔——嗒,马上做出相应的反应,连拒绝的余地都没有,因为已经不由自主说了:“好,哦,恩”之类的词,转化为一种承诺。就算是不想做,也要把承诺变为一致,所以从大学起我就对人家说我不会轻易做承诺,做了就要做到,这点也是钻牛角尖的地方,为什么?因为那时以为答应人家很正式问我的事才叫给承诺,但没想到自己自然的反应也是一种承诺。在我心里倒没什么权威的压力,可能是思想比较随性,对于别人而言的那种“听话”,在我这里已经变为了一种承诺。现在知道了什么是该坚持的,什么是可以接受的,学会拒绝,懂得放弃,才是属于自己的人生。
六、短缺——少数的天下,这句话我喜欢。
人们都说物以稀为贵,越难得的东西越珍惜,在看了这本书后我有了另一番不同的理解。曾经很普遍的东西,当在很自然的条件下变为稀有物时,更令人想得到。拿我们的咨询和培训来说,看上去好象广西的同行不少,但是本土的真正做咨询的,至今却只有我们。而在接触市场的过程中,领导人们并不缺乏对管理咨询行业的认识,但很大程度上都停留在培训上,像我们这样去推咨询的,反而给他们一种新鲜感,在众培训机构中独树一帜,培训不短缺,但本土真正可以做咨询的机构短缺,这正给我们带来了光明的前景。而培训由于我们注重质量,在挑选客户的同时,也为自己的品牌建立了比较高层面的客户群体,而且基于社会认同,我们不需要降低报价和给回扣去获取生意,处于良性发展的趋势。
认识了我们的优势和存在的不安定因子,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把从书中学到的东西发扬下去,使公司在品牌建设阶段越走越稳定,在市场没觉醒之前,先唤醒与我们理念相同的优质客户,只要我们秉承原则,总会遇到我们等待的人,无论是工作伙伴,还是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