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音乐之声的观后感8篇

时间:2024-07-21 作者:Iraqis

观后感是我在观看完这部作品后所产生的深深思考和感悟,每一次写观后感都是一个磨练表达能力的机会,路路文书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看音乐之声的观后感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看音乐之声的观后感8篇

看音乐之声的观后感篇1

生活原本就是平凡又意味深长,成人有成人们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世界,有如玛丽亚热情奔放,对音乐和大自然的爱好与执着,有如上校对自己国家的忠诚与信仰,亦然,孩子们也有着自己的思维和所向往的世界,不是巧克力玩具,而是自由与理想,他们需要的是更多的掌声和认可。

音乐之声是一部十分著名的电影,欢快的音乐,平凡的生活,在这平凡中又演译着不平凡的执着,玛丽亚对自己生活的执着,对感情的执着。不禁让我想起在现实的生活中,人们遇到许多的困难时总是逃避,而逃避是解决不了问题,我们就应向玛丽亚一样,勇往直前,追寻自己所想要的东西,即使是失败也无怨无悔,因为人生没有永远不败。

孩子们的天性便是追求自由,影片里的孩子们各自有自己不同的性格,爱好和理想。他们不愿意过这种严加管束的生活,总设法捉弄历届的家庭教师,使他们呆不下去。对玛丽亚自然也不例外:一会儿出其不意把蛤蟆放在她的口袋里;一会儿趁她不备将松球放在她的座位上。但玛丽亚自己就具有孩子般的性格,她能理解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的所作所为。

她引导他们,关心他们,帮忙他们,赢得了他们的信任,很快就成了他们的知心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用窗帘布给孩子们做了游戏服,带他们去野餐、郊游、爬树和划船;教他们唱歌,从“多,来,米”学起,直到排练歌曲。于是这个家庭平添了笑语、欢乐和生气,充满了音乐之声。

音乐感动的不仅仅是孩子,上校,一个对自己和对别人都有着严格要求,又有些沉醉于以往的男人,听到音乐后,激起了内心深处埋藏已久的情感,无法掩饰的忘我,轻轻的哼着。音乐不仅仅改变了孩子,也改变了上校,从此变得更有人情味。

电影的结尾上校决不背叛自己的祖国和人民的上校准备冒险带全家离去。临别之际,他为家乡的父老乡亲献上的还是那首他最喜爱的歌,雪绒花,雪绒花。但一曲未了便已哽咽,玛利亚默契地接唱下去,并带动全场观众加入大合唱。这是全片最令人心潮澎湃的感人高潮。

上校家庭对音乐的热爱让我感动。里面美丽动听的歌曲使我了解到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它没有国界,不分种族。其中我最喜欢的歌曲是雪绒花。它出此刻整个影片的最后,在敌人严密的监视下,剧场里的气氛异常残酷,上尉一家人演唱的这首歌曲就像在污泥中洁净的花朵,让人看到期望和春天。

看音乐之声的观后感篇2

音乐剧《音乐之声》是作曲家理查德·罗杰斯与作家奥斯卡·哈默斯坦第二于1959年合作完成的。

?音乐之声》以音乐剧的形式塑造了一群各具清晰性格特色的鲜活人物形象,讲述了一个既富有生动活泼的浓郁生活气息,又充满理解与爱心的真实感人的故事。与其他影片不同的突出风格是:它不仅具有浓厚的戏剧性情节,而且有优美悦耳的歌声和大量自然而又精彩的人物对白。

与同类影片相比,其语言独具特色:既有用词精练、韵律整齐、节奏规范、艺术性强的高雅诗歌歌词,又有大量朴实、自然而又颇具风趣的日常生活对话。由于主人公大都是受过教育或有身份的人,尽管对话是口语体,其中有许多省略句,但总体上对话语言比较标准,适合模仿和借鉴。听者可在轻松愉快的娱乐中得到美的享受,同时也会受到地道英语听说情景的熏陶。

1959年在美国纽约首演,并在1960年获得第十四届托尼奖最佳音乐剧、女主角、女配角等五项奖,这是音乐剧大师理查德。罗杰斯(曲)和奥斯卡。翰墨斯坦(词)的最后一次合作创作的作品。1965年的电影版也获得过5项奥斯卡大奖。演出后大受观众欢迎。1965年改编成为同名影片,同年,该影片获奥斯卡金像奖。它被认为是最杰出的永恒佳品。这部历久常新的电影,永远抓住小朋友的心,所有学音乐的,听音乐的,都不约而同地被这部电影所感动。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位名叫玛丽亚的修女在修道院表现过于反常而受到其他修女的一些双重评价,说她有时很好笑,但有时会时常惹麻烦。最后,院长还是把她派到了一位名叫特拉普的海军舰长家作一名家庭教师。

女主角玛莉娅生性活泼率真,走出修道院投身世俗生活,大胆追求真爱,以童心,爱心去照料七个过早失去母亲的孩子,尽显生活之真;故事中人际的宽容与亲情的和谐,冯·特里普一家不畏纳粹爪牙高压的正气,宁可流亡不做亡国奴的爱国情愫,无不昭示了人类向善的意愿。

故事场景阿尔卑斯山麓的湖光山色,音乐之乡萨尔茨堡(莫扎特的故乡)的艺术氛围,尤其是贯穿整部电影的妙曼歌曲(出自音乐大师理查德·罗杰斯之手),经过近半个世纪,仍传唱不衰,让人充分体验到艺术和自然之美。其中,流传最广的几首经典音乐:表达玛利亚对大自然热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轻松愉快的《孤独的牧羊人》;比托普演唱的深情无限的着名《雪绒花》;欢乐大方的《哆来咪》;以及可爱的孩子们在比赛和客厅里演唱的《晚安,再见!》等,都成为了最值得珍惜和细细回味的艺术佳作。

自由与专制的斗争、爱与邪恶的较量,永远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壮烈的场景。一曲音乐之声,就是一声自由战胜专制,爱征服邪恶的颂歌。

自由与爱,源自于自然,源自于心灵,是人类最久远、也是最永恒的追求。但专制与邪恶,总不愿意见到人类沐浴在自由与爱的光明中,不愿让人们自由地爱,恐惧人们热爱自由,总要千方百计将自由窒息,将爱毁灭!但自由与爱的伟大,正在于他们不惧任何压迫,不惧任何威胁,不惧任何邪恶。

因为爱与自由源自心灵,源自自然,源自上帝赐与人类的无穷的力量,因此,爱与自由终将战胜专制、战胜邪恶、同时也战胜自己达到新的辉煌。有史以来,每一次专制对自由的压迫,每一次邪恶对爱的污辱,换来的都是自由的更高的境界,是爱的更美的表现。但是我们必须敢于面对专制与邪恶,必须敢于与专制与邪恶说不!

自由地爱,热爱自由,我们将无往而不胜!

看音乐之声的观后感篇3

有一部电影如此深化人心,不但里面的角色、情节、经受家喻户晓,主题歌曲也被广为传唱,由它带来的影响面之广、掩盖范围之大、被感染的人之多,可谓空前绝后、独一无二,它就是来自闻名的阿尔卑斯山脉的《音乐之声》、

电影离不开音乐。一部优秀的电影,假如同时能够生产出让人耳熟能详的音乐或喜闻乐见的插曲,那可真算得上是留影又留声,“两全齐美”。《音乐之声》全片基本上都在奥地利历史名城萨尔茨堡实地取景,画面构图美丽,镜头运用流畅。宽敞的大银幕把阿尔卑斯山、乌恩特山、月亮湖和沃尔夫冈湖、冯特拉普家庄园、古典韵味的教堂和古堡等景色尽收眼底:绿油油的青草地和峰峦叠翠的崇山峻岭、蔚蓝的天空与清亮的湖水相互交织,明快、清朗的歌声在此间回荡激扬,恍如置身人间仙景,遐意舒服,令人沉醉。其中,以表达对大自然无比喜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最受欢迎,还有轻松开心的“孤独的牧羊人”、情深款款的“雪绒花”、快乐大方的“哆来咪”、含羞答答的“玛丽亚”以及孩子们的“晚安,再见!”、“16岁来临”等歌曲也是观众耳熟能详、钟爱无比的,在一部电影中竟然有如此之多的歌曲受欢迎并流行传唱,信任也是一个难以改写的记录。

?音乐之声》,该片中天性自由,不受繁文缛节省束的漂亮修女玛利亚,奥地利漂亮的阿尔卑斯山的山坡、清亮的湖泊、阳完明媚的'气候,和雅致的别墅,以及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以及反纳粹,追求自由的士气,打动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心。

?音乐之声》的内容,信任它是少数几部让人百看不厌的电影之一。漂亮的见习修女,英俊富有的`贵族,像灰姑娘和王子;她和善、纯净,围绕身边的是7个可爱的孩子,像白雪公主和7个小矮人,更绝的是,7个孩子正好组成7个音符,组成一首明快、动人的歌;而玛利亚把特拉普上校从丧妻的哀思中解脱出来,让快乐与音乐重新降落这个家庭,就像美女用真爱解救了被巫术掌握的野兽。可以说,《音乐之声》中蕴涵了古老童话中的几个母题,它几乎表达了人类对全部美妙事物的憧憬:爱、自由、歌声……而且,据说,这是以真人真事为蓝本改编的。真实的生活总是有那么多的丑恶与遗憾。可是,那个美妙如童话的电影,就是从真实的人生中提炼而来,它删去了生活的枝枝蔓蔓,与7个孩子和一位漂亮的姑娘,用歌声放飞爱、自由与幻想,那该是全人类的幻想。

?音乐之声》来自生活高于生活,它以乐抒情,以乐动人,处处布满阳完气息与温馨浪漫。它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美景和人文景观完善结合,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融洽、相互倚托的关系,鼓舞人们乐观向上、追求纯净美妙、争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消退邪恶杂念、达到真善美的抱负境界。

看音乐之声的观后感篇4

这部电影,我很早以前看过一遍,只记得电影中的音乐很好听。如今重温,有了不一样的感触。

电影开场有将近两分半钟的时间,仅有风吹过雪地、高山、河谷、河流、平原等地的声音,没有人,没有字幕。我疑惑是开错电影了吗?好像是什么风景欣赏的广告!我很烦躁,很想把这一段跳过去看一看是怎样回事。但一点点的好奇心让我忍住了,继续往下看。当主人公一出场,唱出:“群山生机盎然,处处音乐之声,这是它们吟唱了千年的歌。山谷的乐音,充盈我心间。我想唱出,我心灵听到的一切……”我突然觉得我是多么不纯净、多么焦躁、多么世俗!

第二处让我感悟很深的.是:玛丽娅从修道院走出来,走在去上校家做家庭教师的路上,最终到他家门口的这一部分。一开始她很迷茫:“今日会怎样,未来又会如何”“我到底是怎样回事”“为何我如此害怕”!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她这些语言的表述,虽迷茫,但没有抱怨,只是在一向反问自我,并且这一状态仅有短短的三四句话,紧之后她就给自我打气“一位上校和七个孩子”,她停顿了一会儿,立马说“有何可怕!”我真是佩服!我佩服她不沉沦,立刻给自我打气;之后更让我讶异的是她对自我的进取鼓励,最终变成一股强大的力量。这个过程她没有空想,而是脚步不停,不断地向目标前进。她从没有抱怨别人,而是看清自我!她那进取、乐观、热情、自信,让我想到电影开头~仅有如此的人,才能听到来自大自然的美妙乐声~对,还有她的纯真、真诚。

上校带来的男爵夫人为什么不如玛丽娅受孩子欢迎?这真的是感觉比语言快十倍。男爵夫人没有用心爱孩子们,她只想得到有财富的上校,她的心机、应付、不发自内心爱孩子,最终让她失去原本立刻属于她的一切。而玛丽娅用心爱孩子们,不趋炎附势,不拍上校马屁,她从真正对孩子好的角度出发,内心纯净而充满爱,阳光自信而和善,让七个孩子和一个上校都爱上了她,并且让这个家重新拥有了欢笑和音乐!这,真让人感动!

我反思自我,在权贵面前能否坚持自我,在别人的孩子面前能否真正地去爱。玛丽娅,让我想到“不独子其子”这句话。她虽然是去当家庭教师,但她并不是应付完自我的差事就好,不是讨好上校用哨子管好那些孩子就好,而是把那些孩子当自我的孩子去爱,才真正地影响了别人,进而改变了别人。

一部值得一看再看的电影!

看音乐之声的观后感篇5

我看了《音乐之声》这部电影,深受感动。

这部电影主要讲:修女玛利亚受修道院委派,当了一位上校的孩子的家庭教师。上校把他的七个孩子像士兵一样训练,家中没有一丝生活气息,玛利亚带着孩子们唱歌,用音乐感动了上校一家的事。

看这部电影时时,有很多地方让人看了忍不住会发笑,却在笑的同时悟出很多道理。

一开始,我看到这个家庭的这种状况,不禁感叹道:“多么可怕的家庭!”我觉得这家庭已经无可救药了。我看着这些孩子一次次搞恶作剧捉弄玛利亚,却想不到玛利亚竟会用奇特的.教育方法使他们与她融洽相处!正是这么一个可怕的家庭,被玛利亚彻底改变了,这是什么力量?是爱!玛利亚的爱感化了他们全家,使人的心灵得到温暖与快乐,并使人主动地渴望这种快乐!

每当优美的歌声响起,我总是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玛利亚的歌声,如甘泉滋润心田,如清风拂过心扉,如温暖的阳光融化冰雪,如闪亮的灯烛带来光明。美妙的歌声,美丽的景色,美好的心灵,使人沉浸其中。

玛利亚用最动听的声音,消除了一切距离,音乐之声使人与人之间永远没有代沟。

看音乐之声的观后感篇6

马里亚,何许人也。从片头开始,就是她行云流水的演唱掠过奥地利的山脉河流。然后通过众修女之口唱出她的形象,她是上帝派来的精灵,注定要获得芬芳的爱情,她不属于灰暗的天主。她无视那些清规戒律,于是她被介绍给特普拉家族当家庭教师。特普拉的妻子过世了7年,他有七个孩子。最大的已经16岁,最小的5岁。他富有,有名望,可是军人出身的他没有教育孩子的天赋。虽然他很爱他的孩子。他很钟情,因为他单身了有7年之久,虽然他有一个伯爵夫人。

马里亚天然去雕饰的形象很快赢得了孩子们的心。她热爱孩子,并重新给这个家庭带来了音乐。她带领孩子们泛舟湖上,郊外踏青,与鲜花为伍。到现在为止,她还只是家庭教师。然而一切改变了,当特普拉和马里亚在家庭舞会上跳起那支舞时,玛利亚美丽得不可方物。她少女的羞涩及迷人风采征服了特普拉,当然还有屏幕后面的观众。自此观众都抱着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心愿继续看下去。

音乐回来了,生机也回来了。这座城堡式的大房子重新散发出了勃勃生机。孩子们给伯爵夫人表演木偶戏。最后这个帅气的男人还拿起吉他演唱了一首《雪绒花》。他低沉的嗓音有着穿透心灵的力量。这一家人太完美了。

任何时候,女人都是最了解女人的,何况伯爵夫人还曾阅历过无数男人。当他们共舞时,伯爵夫人意识到了马里亚对自己入主特普拉家族带来的威胁。她对不谙事事的玛利亚稍施伎俩便使他回到了修道院,不动声色,几乎完美。可是有些事她还是做不来的。

马利亚的离开使庄园再一次失去了欢乐。一切都看起来不怎么和谐。马里亚在修道院也是一样。于是她回来,伯爵夫人看到她便知道自己失败了,潇洒的退出去了。玛利亚多么阳光,聪明,漂亮,而她却容颜渐老。也许一个女人拥有太多的财富,注定孤独。

纳粹占领了奥地利,要求每户人家都挂上纳粹的旗帜。爱国的特普拉没有依从,他选择离开。举家离开这个梦幻般的大庄园是非常之举,但是特普拉做这个决定毫不含糊。在逃跑中,得到修道院的.协助,他们得以越过山脉,一直走在真善美的路上。作为歌舞片的集大成者,歌舞设计实在是天才之作。所有的演员都无可挑剔,每个人物都很丰满,都有交待。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月光下花房里的那段表白,实在是完美的契合诗人的遐想。还有马里亚和特普拉跳舞的那段,犹如《乱世佳人》中的班得瑞征服费雯丽的那一瞬间。太神来之笔了。世人都爱童话,是的,这就是一部爱情的童话,亲情的童话

看音乐之声的观后感篇7

见习修女玛利亚爱唱歌、爱跳舞,还十分喜爱大自然。修道院院长觉得玛利亚不适合过与尘寰隔绝的生活,介绍她去萨尔茨堡当上了海军退役军官冯·特拉普上校家7个孩子的家庭教师。冯·特拉普妻子早逝。上校管理孩子的方法简单而粗暴。按水兵操练的要求管理孩子。玛利亚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上校准备离家去维也纳,在这期间,玛利亚和孩子们排练歌曲、做游戏、去大自然中游玩,整个家庭充满了音乐之声。当上校带着准备与他结婚的男爵夫人回来时,发现他的“水兵们”已被训练成一支很有素养的家庭合唱队。

看到男爵夫人的到来,玛利亚知道她将成为孩子们的新妈妈,于是她留下了一封信回到了修道院。然而由于男爵夫人太一本正经,孩子们不能和她融洽相处。同时,玛利亚激起了上校对生活的热爱,唤起了他对玛利亚的爱情。于是上校拒绝了男爵夫人,到修道院找玛利亚,他们终于结成了美满的伴侣。

这时正是30年代--吞并奥地利的前夕。在萨尔茨堡举行奥地利民谣音乐节的当天,上校被命令上校参加纳粹的海军,并严密监视。借着参加民谣音乐节的机会,特拉普家庭合唱队在奥地利同胞面前奉献出他们心底里的歌,并在朋友和修女们的协助下,逃出了多难的祖国,来到了自由之地。

音乐与歌声是情感的一种宣泄,人们欢乐的时候唱歌,痛苦的时候也唱歌。《音乐之声》是部音乐剧,玛利亚在不停的唱歌,那是她对自由的一钟向往,对,是自由,虽然起初她自己并未意识到这一点。自由,是这部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之一,我认为。

修道院是修身养性的地方,有点雷同于中国的道观和寺庙,但它实质上是对人性的一种束缚,规矩甚多。玛利亚显然不属于那种地方,她热爱自由,喜欢奔跑于广阔的草地上,喜欢象小鸟一样地唱歌。

她的这种行为是不被修道院里众人理解的,所以她感到迷茫,觉得自己做错了事,应该向上帝忏悔,幸好院长是个通情达理的人,是个值得尊敬的人,我们看到她也唱歌,很动听。如果没有这位开明的院长,玛利亚很可能会象其他修女一样在修道院里过着平淡乏味而单调的日子,然后随着岁月的流逝,慢慢地忘记任何开口唱歌。

院长很可能在玛利亚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所以希望她不重蹈覆辙。从传统的意义上说,一个幸福的人必须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对于女人来说更是如此,所以纯真、热情、美丽的玛利亚后来成为了船长的妻子。影片为了表现玛利亚和船长之间的爱情,安排了伯爵夫人这一角色。当然这位伯爵夫人也美丽,善解人意,而且还很富有,看起来是船长妻子的最佳人选,但船长最终还是选择玛利亚。

看音乐之声的观后感篇8

这是一部以二战为背景却主题轻松欢快的影片,近半个世纪来长盛不衰。女主角玛莉娅性格活泼率真,走出修道院后投身于世俗生活,没有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敢于大胆追求真爱,以童心以及爱心去照料七个早已经失去母亲的孩子,突显了生活的纯真。

故事中角色人际之间的宽容与亲情的交融与和谐,冯·特里普上校一家不畏惧纳粹爪牙高度施压的凛然正气,宁可流亡也不愿意做亡国奴的爱国情怀,无一不昭显出来人性之中向善的意愿。故事场景阿尔卑斯山麓的湖光山色,音乐之乡萨尔茨堡的艺术氛围,尤其是贯穿整部电影的妙曼歌曲,跨越了近半个世纪,仍旧传唱不衰,让人充分体验到艺术、自然以及人性之美。

在原配妻子死后,冯·特里普上校怕音乐勾起他对妻子的思念之情而徒增伤悲,因此禁止家中再出现音乐。并且对七个孩子像训练士兵一样进行的是军事化管理。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冯·特里普上校家庭中的父母模式是权利主义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的父母对孩子的行为有明确的想法和概念,他们毫不犹豫地制定规矩和条例,告诉孩子该做什么。他们强调控制和顺从。”当然这种父母模式很不利于孩子个性的发展。

爱的给予和良好的沟通是健康的家庭的两个重要特点,而在上校的家庭中,这两大特点都有很大程度上的缺失了。冯·特里普上校只是对孩子们进行着控制,却并没有给孩子适当且应该的关心和爱。例如,他的大女儿,已经十六岁了,她有了自己喜欢的人,也快要变得成熟了,但冯·特里普上校却一点都没有注意到女儿的这种变化;他的大儿子已经成长为一个真真正正的“男人”了,他想要独立自主,而不是继续受到上校的控制,显然冯·特里普上校也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还有冯·特里普上校对所有的孩子都是同一标准,完全没有考虑到他们之间的个体差异性。而且上校根本就没有试图去了解他的孩子们,不去跟他们进行沟通,不了解他们有什么样的需求,只是一味的去控制他们。孩子们很渴望得到来之父亲的关爱和沟通,但作为父亲的冯·特里普上校并没有满足他们。可以说,这七个孩子们在情感上是缺失的。

而玛莉娅充分地理解和关爱这七个孩子们,给予他们爱和情感的支持,跟他们沟通,仔细了解他们每一个人,这样自然而然的取得了他们的信任和认可。在玛莉娅和孩子们相处的过程中,我们能很清晰的看到两种关键因素:音乐和游戏。

音乐是感情的一种宣泄方式。高兴的时候,可以借助音乐来抒发高兴的情绪;伤心时,也可以借助音乐来发泄心中的愤懑。

游戏可以提高社会化的程度,激发了创造力。它提供了一个学习互动技巧、体能以及智能的环境。尽量温柔地对待孩子,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感受到生活的乐趣,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游戏之于孩子,就是学习的全部。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可以用游戏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感受到学习的魅力、生活的意义,从而获得更为有效的学习。

玛莉娅一直用宽容的态度来对待孩子。当孩子们捉弄、刁难她的时候,玛莉娅没有怨恨、训斥,更没有惩罚他们,反而表示非常理解,还向上校夸奖孩子。启示了教师,要在生活、工作中,给予孩子们更多的鼓励和宽容,鼓励孩子要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宽容孩子们在生活中所犯的一些小错误,即时做出正确的引导。

在玛莉娅与七个孩子们的交往当中,采用直观教具的教学方法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她带领孩子们直观看生活中的各种事物。顺着孩子的发展规律去教孩子,孩子就是孩子,孩子就要活得像孩子,要孩子学到东西必先是孩子愿意去学,然后才是用孩子能接受的方法去教。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身边的事物来进行比喻,用简单通俗的语言进行表达,从而引导孩子形成认识。在人成长的每个年龄阶段都有其发展的规律,只有遵循这种客观的规律,才能健康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