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观后感参考5篇

时间:2025-10-03 作者:Mute

观后感是我们对电影中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的深刻理解和感悟,许多人在听到要写观后感的时候都会感到无从下笔,以下是路路文书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家庭观后感参考5篇,供大家参考。

家庭观后感参考5篇

家庭观后感篇1

从孩子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我们便都是一个集体中的一员——家庭一员。从那一日起,家庭、父母与孩子紧密相随,孩子们也在那一刻开始了学习,也是最重要的教育——家庭教育。我们便成了孩子们最好的老师。显然,在人生中,家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现如今,家庭教育成为社会上一个日益重要的问题,现当代的家长有的拼命打压孩子,没有给孩子们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使得孩子们因家庭患心理疾病概率增高;还有的过分溺爱孩子,以至于孩子们没有足够的能力去面对他人与社会。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家长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我们该如何承担家庭教育的责任呢?

一是要尊重孩子。孩子的成长是有阶段性、规律性和个体差异性的,只有尊重孩子身心发展的内在规律,尊重每个孩子独特的个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良好的教育是因材施教。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有各自的闪光点。我们作为家长要做的就是去发现孩子们的闪光点,尊重孩子的选择,激发孩子的潜能。由于因材施教,苏步清成为了数学明星,麦克劳德发现了治疗糖尿病的方法……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二是家长与孩子之间要有一个平等的关系。许多家庭在家庭问题中常见的是与孩子沟通上的隔阂。家长们常常会说孩子不愿意与自己沟通,甚至于将自己封闭住。但却没有反省自身的问题,良好的沟通是在过程中互相尊重,共同决策,而不是一味坚持自己的想法。

在沟通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学会倾听。随着时代的不同,思想的变化,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代沟越来越大。家长们通常凭借着自己的主观臆断就反对孩子们的想法。使得孩子们内心的真实想法难以被听见,甚至家长与孩子之间连最基本的沟通交流都成了一种奢望。所以让我们与孩子有一个平等的关系,尊重彼此的想法,去倾听孩子们清澈而又美好的心灵吧。

三是家长要以身作则。都说孩子是父母镜子里的自己,孩子在学校学知识,在家庭里长知识。良好的教育是孩子在父母的身上发现自我,修正自我,挖掘自我。

现在的家长,对于分数是最重视的。孩子的考试分数,是家庭中最受关心,最敏感的一个话题。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考得更好,均选择考而优则奖的教育方针,“学习至上,成绩至上”这已经成了孩子们的唯一目标。但这一方针显然不完全正确,父母在教育过程中给孩子灌输这一思想,通常使孩子过分的去追求那一纸成绩,而忘记了学习的真正意义。

我们要培养的是一个能够适应社会,能够在任何环境中都能坚持自己所想,坚持学习,积极进取的孩子。

家庭教育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家庭教育会让孩子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良好的家庭教育,正确的家庭教育会让孩子在今后更好的容入社会,与人相处,成为一名优秀的人。优秀的家庭教育可以让孩子找到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

家庭观后感篇2

今天我认真聆听了关于《家庭环境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和《认识青少年抑郁,学会与孩子沟通》的视频课程,深受启发,受益匪浅。

我们的孩子,他们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孩子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有一个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而且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与能力。家庭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或塑造了孩子的心理素质水平,因此家庭在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方面要承担重要责任,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比如我们要充满爱、包容与欣赏,让孩子们喜欢与我们在一起。让孩子在最困难、绝望时,有值得向往的、留恋的东西;让孩子在最困难、绝望的时候,知道我们家长会和他们在一起;和孩子们一起去面对压力,不抱怨,不逃避;让孩子们在绝望的时候,知道我们愿意帮助他们,学会向我们家长求助,或者向专业机构求助。作为家长的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家庭对孩子的最大保护作用,提高家庭凝聚力,同时和孩子们一起去面对压力,提高孩子的心理弹性。

而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是有技巧的,如变命令为商量、改变只说不做的教育方式、不要总是帮孩子做主、不要轻易否定孩子的想法和做事方法、对孩子感兴趣的事物表现出兴趣和欣赏、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不要在公共场合指责孩子、尽量不要用否定的语气、说话要注意场合和方式等。每个孩子的学习能力不同,基础也不同,所以我们要给我们的孩子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对待孩子的学习成绩的波动要理性。批评孩子要注意不要超过限度,不要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同样的话。这样容易引发孩子的反感,反而激发逆反心理。我们要给孩子属于自己的空间,引导孩子结交积极上进的朋友。

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和父母必有一战,如果孩子赢了,是喜剧。如果父母赢了,是悲剧。我们千万不要和困难站在一起,打败自己的孩子。注视孩子的心理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更好地促进他们成才。

家庭观后感篇3

亲子间真正的关心是建立良性的应答关系。作为家长,我们应该了解孩子的情绪情感、行为动作等向我们传递的信息,从根本上去了解孩子的内心,心平气和地与孩子交流,发自内心地肯定他,并给予一些反馈,做孩子的好朋友。在生活中,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品质,比如好奇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韧性、强健的身体。我们始终认为长大后成就很高的人,不一定都是iq很高的人,而是具有坚韧品格的人。行行出状元,在任何一个领域做到前20%,生活都不会差到哪儿去。

在今后的教育中,我们也会继续帮助孩子建立使命感,培养孩子的“志气”,重点培养孩子克服困难、吃苦耐劳、做事勤恳、踏实努力、有韧性、顽强的品质,经常带他去爬山、踢球、慢跑、游泳等,锻炼他的毅力、勇气、担当、坚韧性。

家庭观后感篇4

刚刚观看完了《家庭训练的责任与将来》专题节目的内容,觉得受益匪浅,感受良多!

首先,家长和学校要教会孩子敬畏生命,珍爱生命,由于其他失去的东西可以通过努力,或者利用其他手段可以再次获得,而生命却只有一次,失去了就再也得不到。要教会孩子不光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珍惜其他人的生命。学校可以通过一些手段,如增加巡逻次数,人数,加大监控力度,防止校园霸陵,爱护学生的人身安全和尊严。家长也应当反复嘱咐孩子不行以欺侮他人,被人欺侮的时候要准时告知家长和教师。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连续,但是请记住她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请给孩子适当的进展空间和自由,不要一味的把父母的意愿强加到孩子的身上。父母和教师应当多和孩子做一些心灵层面的沟通,多多了解孩子的想法,孩子做错事情不要一味的指责,这样会导致孩子下次再做错了会找各种理由撒谎隐瞒,不敢再说实话。

人生就像是一条凹凸起伏的河流,孩子是一叶独木舟,而家长和教师是独木舟上的两只桨。只有两只桨目标全都,同时使力,独木舟才能逆水行舟,奋勇而上;只有一只桨用力,或者方向目标不全都,独木舟永久到达不了想要的高度和位置。家长和教师应当多多沟通,学校可以适当组织家进步校园的活动,让家长亲自参加到学生校园的生活中,实时了解孩子的状况,回去后可以依据孩子问题制定适当的家教方案。

心情不分好坏,只分乐观心情和消极心情。孩子的心情是一种很主要的表达方式,家长要擅长通过孩子的不怜悯绪发觉他所要表达的主见,引导孩子发泄他的负面心情,鼓舞孩子乐观心情的自我治理。家长要试着学会“共情”,试着去学着理解,接纳孩子的心情。孩子需要的是高质量的陪伴,需要的是父母的'关注与敬重。

父母首先是训练者,不要光想着把孩子送进学校就会有人帮忙训练,自己就可以当撒手掌柜。父母们可以仔细的想想,孩子对父母的意义和对教师的意义是不同的,他们是我们的盼望,我们的将来,我们下半生的希望,可却仅仅只是教师众多学生中的一个。教师即便在花费心思,每个孩子也只能分到几非常之一,可是父母却可以有百分之百,百分之两百的心思用在孩子身上,训练出来的效果有很大的差异。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教师,是孩子人生的一面镜子,父母的言传身教往往对孩子有深远的影响。

教师主要负责孩子的学业和德育训练,家长请把更多的更多的时间放在孩子的性格培育,品德培育,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上。家校共同努力,让孩子首先成为一个身心安康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栋梁之才,一个对社会进展有用的人。

家庭观后感篇5

今天学习了履行家长的主体责任,助理孩子的全面发展,我受益量多。家庭是孩子的人生的第一课堂,在孩子的成长过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责任人,父母承担孩子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深刻认识到,培养优良品德是家庭教育的根本。

潜移默化,寓教于乐是家庭教育的关键。通过学习我认识到,用正确的思想方法和行为教育未成年人,才能让孩子成为有担当的时代新人。通过学习,我还学习到了一些具体的教育方法,比如制订一些小目标,让家长不再忽略孩子的成长。我们陪伴孩子成长,孩子陪伴我们年轻。学会让孩子去尝试,一些没有目标的创造过程反而让孩子提高了创造能力。让孩子养成创造的能力,让有创造力的人养成创造的习惯,才是最重要的。

作为80后父母,往往我们的工作非常繁忙,往往忽视家庭生活的仪式感。其实家庭仪式感会让孩子更加热爱家庭,通过家庭融入的过程,让孩子心中充满爱,提高了孩子的'自信心。在家庭活动中,让坚持一些小活动,让孩子学会坚持,对持之以恒的习惯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以后会感谢自己当时的付出。坚持记录孩子的成长,让孩子感受生活和远方。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体,家长倾情陪伴,让孩子在爱中成长。不要只关注分数,让孩子全面发展,履行家长主体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