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体科学教案推荐6篇

时间:2023-08-04 作者:Cold-blooded

好的教案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无法应用于实际教学的教案是没有价值的,路路文书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有趣的体科学教案推荐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有趣的体科学教案推荐6篇

有趣的体科学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尝试活动中,了解水是透明的,会流动的,有的东西在水中会被溶解。

2、愿意参加操作活动,鼓励幼儿大胆讲述操作过程。

3、初步了解水与人类生活关系,激发幼儿保护水资源。

4、让孩子知道生病了,不怕打针吃药,做个勇敢的孩子。

5、知道生病了不怕打针吃药,做个勇敢的孩子。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水》

活动准备:

两个金鱼缸(一缸水内有苹果,一缸米内有桔子)。每组一份白糖、沙。

每组一条毛巾,人手半杯水。

活动过程:

一、教师导入课题

请幼儿猜一猜:水里、米里有什么东西?

师:小朋友看看老师前面有两个金鱼缸,一个缸里装着水,一个缸里装着米。阅读时保持安静,不大声讲话,不影响别人。你们知道水里、米里都有些什么东西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导幼儿讲出水是透明的,能看见;米不透明,看不见)

二、让幼儿动手操作

1、请小朋友米米萝及有洞的塑料袋盛水。

师: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米箩和有洞的塑料袋,请你们用它们来盛水,看看能不能把水盛起来?为什么?

(请幼儿讲出结果,使幼儿明白水是会流动的)

2、请幼儿把桌上的白糖放在自己的水杯中。

师:现在老师请小朋友用小棍在杯子里搅一搅,看看会怎样?

3、请幼儿讲述实验结果。

师:现在老师请几个小朋友到前面来告诉大家你的杯子里还能看到东西吗?

(引导幼儿讲出白糖被水溶解了)

4、扩散性思维: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东西会被水溶解。

5、请幼儿把桌上的沙放在自己的水杯中。

师:现在老师请小朋友小棍在杯子里搅一搅,看看会怎样?

6、请幼儿讲述实验结果。

师:现在老师请几个小朋友到前面来告诉大家你的杯子里还能看到东西吗?

(引导幼儿讲出沙不会被水溶解)

7、请幼儿把杯中的水全倒入前面的金鱼缸里。

师:请小朋友想一想,过几天,水会变得怎样?

(引导幼儿讲出水会变黑变臭)

三、教师总结

师:我们知道水是透明的,会流动的,有的东西遇到水就是溶解,有的则不会,刚才我们小朋友把自己做过实验的水倒到金鱼缸里,水立刻变浑了,过几天,水还会变臭,我们就说水被污染了。以后我们小朋友出去玩的时候就记住了,千万不要把东西扔进河里,不要污染我们的小河,我们要学会保护环境,好吗?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新颖、有趣。幼儿从以往“教师示范,幼儿学样”的旧教学模式中摆脱了出来,真正成为科学活动的主人。我为幼儿提供多种材料,让幼儿再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通过探索尝试活动,总结水的性质。在活动中我没有进行一手包办,而是抓住幼儿的心理特点,让幼儿通过猜一猜、尝一尝、看一看、抓一抓,去观察、发现、思考。充分调动了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了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发展了直观思维能力。同时在整个活动中,幼儿注意力集中,情趣很高,没有心不在焉的'孩子。让不同的孩子在自身素质的基础上得到了不同的进步,使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最后一个环节又增强了幼儿的环保意识。

活动中,我得到很多启示:

(一)、在日常生活中,老师要善于观察,善于捕捉教育契机,从孩子感兴趣的事情着手,设计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活动。

(二)、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以“幼儿主体,教师主导”为理念,考虑幼儿的已有经验和现有知识,给幼儿创设应有的环境和氛围,让孩子们自主学习,提高创造性思维。这样孩子们就会有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

有趣的体科学教案篇2

活动背景

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声音无处不在,对于刚进入大家庭的孩子们来说倾听声音是非常感兴趣的事情,而且孩子们对大自然的声音充满着好奇,想去探索,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幼儿学习倾听各种东西发出的声音,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

2.辨别各种东西发出的不同声音。

3.通过探索和操作,激发幼儿对各种声音的兴趣。

4.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各种饮料瓶人手一份,分别装上沙子、豆子和玻璃球。

2.打击乐器若干。

3.活动室四处分别布置成各种小动物的家。

4.会发声音的玩具及录音机一台。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进入活动室,启动会发声音的玩具。

师:哎呀,活动室里有声音,听,是什么声音?

幼儿:是小狗的声音,“汪汪汪”。

师:哈哈,原来是一只玩具狗在叫,小朋友的耳朵真灵,为了奖励小朋友,今天我带小朋友去小动物家里去做客好不好?

幼儿:好。

师:在做客的时候小朋友要怎么做呢?

幼儿:要懂礼貌。

(二)倾听并辩解沙子在酸奶瓶子里的声音。

师:这是谁的家?

幼儿:这是小兔的家。

幼儿:小兔你好!

师:小兔家有什么啊?

幼儿:酸奶。

师:里面装的是不是酸奶啊,小朋友先不要打开,自己摇一摇,听一听,听出来的小朋友先告诉我,看看谁最能干。

幼儿操作。

幼儿:老师我听见有沙沙的声音,是小石头吗?

幼儿:不对,是沙子的声音。

师:对,小朋友真聪明这么快就猜出来了。

(三)听辨豆子在易拉罐里的声音。

教师带幼儿来到了小花猫的家。

幼儿:小猫家到了。

幼儿:小猫你好。

师:小猫家里有什么?

幼儿:易拉罐。

师:现在也请小朋友去摇一摇,听一听,然后告诉大家。

幼儿回答

幼儿:是豆子。

师:小朋友的.小耳朵真灵,老师喜欢你们。

(四)听辨玻璃球在饮料瓶里的声音。

师:小鸡家到了,小鸡为我们准备了礼物,让我们摇一摇,听一听,是什么呢?

师:这是什么发出的声音啊?

幼儿:是石头吧。

幼儿:是豆子吧。

幼儿:是小球吧,声音很响。

师:真棒,里面是玻璃球发出的声音。

(五)尝试听辨打击乐器的声音。

师:小朋友的耳朵真灵,把瓶子里的东西都辨别出来了,现在让我们再来听一听这是什么东西发出的声音?

教师在背后分别敲打小玲和铃鼓等打击乐器,让幼儿猜,猜中后出示实物和小朋友一起拍节奏。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那么多的打击乐器都认识了,现在我们来玩一玩吧!

(六)尝试用各种瓶子为乐曲伴奏。

师:刚才的打击乐器都认识了,刚才我们听声音的瓶子也可以当乐器,现在老师就用瓶子为乐曲伴奏一次。

教师伴奏完成。

师:好听吗?

幼儿:好听。

师:那么现在小朋友们也拿起瓶子一起为乐曲伴奏一次吧。

伴奏后,幼儿边玩瓶子边出活动室。

活动反思:

幼儿园科学活动的核心是“激发幼儿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幼儿探究活动提供丰富的教育环境和充分条件,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动手操作”获取知识的需要。本节教学活动我从“魔术声音激趣导入→说说生活中的声音→欣赏并辨别大自然中美妙的声音→尝试自主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游戏活动“寻找声音朋友”→体验探究的成功和快乐”,整个环节层层深入,注重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引导幼儿从生活中熟悉的声音入手,再去发现声音、感知声音,而后启发幼儿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了解物体振动就会产生声音,每个环节始终抓住幼儿的“兴趣点”进行游戏活动,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奇妙的声音,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生活经验,培养了幼儿良好的科学探究能力及学习品质。

小百科: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是通过介质(空气或固体、液体)传播并能被人或动物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最初发出振动(震动)的物体叫声源。声音以波的形式振动(震动)传播。声音是声波通过任何物质传播形成的运动。

有趣的体科学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观察感知不同吹泡器吹出的泡泡形状。

2.会用记录的方式记录猜想与实验结果。

3.乐意与大家交流分享。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观察感知不同吹泡器吹出的泡泡形状。

难点:通过探索感知猜想与实验结果的区别。

活动准备

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的吹泡泡工具,已配好的溶液。

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

幼儿边听音乐边进入吹满泡泡的活动室。师:欢迎小朋友们来到泡泡乐园。耶!

师:刚才,你们看见了什么?它是怎样的?(看见了圆圆的泡泡)

师:你们喜欢吹泡泡吗?(喜欢)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吹泡泡?

基本部分

1、出示圆形吹泡器,师生一起吹泡泡,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新的吹泡泡玩具,你们看看它们都是什么形状的?

幼儿:圆形。

老师:你们猜一猜,圆形吹泡器吹出的泡泡可能是什么样的?

幼儿:圆形的泡泡。

老师:我们去吹泡泡,用它吹出的泡泡跟你们说的到底是一模一样的吗?

2、请个别幼儿说说你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是圆形的泡泡)

3、分别出示三角形、正方形吹泡器。提问:小朋友你们看它们是什么形状的吹泡器?它们能吹出什么形状的泡泡?幼儿猜想:三角形能吹出三角形泡泡,正方形能吹出正方形泡泡

4、集体做猜想记录。

5、让幼儿动手试试,三角形、正方形的吹泡器,能吹出什么形状的泡泡。

6、集体做实验结果记录。

6、小结:不吹不知道,一吹吓一跳,原来啊不同形状的吹泡器吹出来的泡泡都是圆圆的。

结束部分

游戏:吹泡泡

老师:“你们还想不想玩啊?我们到外面去玩,看看泡泡在阳光下面是怎样的?

教学反思

1、这一活动来源于幼儿生活。

玩泡泡是孩子们很感兴趣的活动,他们经常吹,喜欢吹。因此,这一活动对孩子们来说既熟悉,也富有一定挑战性,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与视野。

2、设下疑问,促进幼儿思考。

活动开始,老师便抛出了问题,用不同形状的工具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形状?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幼儿答案,重在激发其探究欲望,使幼儿变以往的被动接受成为现在的'主动思考。

3、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材料。

这次科学探索活动,我们是分组进行的,每一组都有足够可操作材料,如吹泡泡溶液,各种形状的吹泡泡工具。孩子们可以自由选择,因此促进了每个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去进行探索。

4、教师作支持者、鼓励者、引导者。

在孩子们实际探究过程中,老师大胆放手,没有亲自做示范,也没有老是在一个幼儿旁边转来转去或问一些没有建设性意义的问题。遇到有的孩子想直接从老师这里得到答案时,教师便鼓励他自己反复尝试;遇到有的孩子总也吹不出泡泡时,教师便指导其怎样用工具蘸溶液;遇到有的孩子为新发现而欢呼雀跃,教师也拉着他的手一起笑……教师在这里是一个“热情而积极的鼓励者、支持者,也是一位有效而审慎的引导者”。

5、不足之处

老师对于空中的泡泡能引导幼儿观察,而忽略了在地毯上的泡泡,由于地毯的粘性作用,泡泡在上面能维持较长的时间,此时,老师可以让孩子观察躺在地上的泡泡都是怎样的,孩子们就能把不同形状的玩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圆的。

有趣的体科学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了解带圆的物体会滚动的特性。

2、探索不同形状的物体有不同的滚动路线,并尝试记录。

3、体验合作游戏的快乐,愿意进一步探索物体的滚动路线。

4、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活动准备:

1、收集各种物品:罐头、杯子、球、纸盒、方便面筒、积木等。

2、幼儿座位前面地上贴点,标有“√”“×”的两个筐,赶“猪”棒2根。

3、大记录纸一张,小记录纸人手一张活动过程:

一、探索哪些物体会滚动在活动室里散放着纸杯、茶叶筒、球、塑料盒、积木等各种物品。

1、玩一玩,分一分(操作一)t:小朋友看,地上有什么?请你玩一玩,看看哪些东西会滚动,把它找出来,放到打“√”的筐里,不会滚动的放到打“×”的筐里(过会收掉)。

2、幼儿操作,集体检验结果(请两名幼儿来检验)。

3、认一认,各形体(圆柱体,球体,丰富“圆锥台”)t:会滚动的东西里面可以分成几类?它们是什么形体?

小结:上下一样粗,上下两个面是一样大的圆形的物体叫圆柱体。

不管从哪边看都是圆的,不管往什么方向推都能滚动的物体叫球体。

一头大一头小的叫圆锥台。

4、t:为什么这些东西会滚动?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小结:它们的身上都有一个地方是圆的,圆的东西没有角,所以会滚动。

二、游戏“滚进球门”,探索不同物体的不同滚动路线,并记录。

1、t:你知道这些圆柱体、球体和圆锥台它们的滚动路线是怎样的?(自由讨论)我们通过游戏“滚进球门”来验证一下你们的想法。

2、玩法介绍:两人面对面,一人分开双脚做球门,一人滚动物体进球门。集体听老师口令“123,滚”,注意提醒幼儿观察物体滚动路线。第二遍交换。

3、幼儿游戏“滚进球门”(操作二)4、集体交流游戏结果t:你在玩这些东西时,有没有都滚进球门?(没有)你遇到了什么困难?

t:为什么圆锥台滚不进球门?(圆锥台一头大一头小,滚动的时候会转圈。)结论:原来圆锥台滚动时会转弯,不能滚进球门,而圆柱体和球体都能滚进球门。

三、游戏“赶小猪”,探索圆柱体和球体滚动时哪个更灵活?

1、师一手拿圆筒,一手拿皮球t:我们知道了圆柱体和球体都能滚进球门,那你知道它们滚动时谁更灵活吗?

让我们通过游戏“赶小猪”来找到答案吧!

2、出示“赶猪棒”,介绍游戏玩法t:这个游戏需要三个人合作,两人做小树,一人分别赶“皮球小猪”和“圆筒小猪”,绕过“两棵小树”。看看谁先到达,谁就灵活。

3、请两组幼儿游戏,其余幼儿观看结果。(操作三)4、集体交流,得出结论。

t:你觉得“皮球小猪”和“圆筒小猪”,谁更听话,更容易赶?(皮球)为什么“皮球小猪”好赶,“圆筒小猪”难赶呢?

小结:我们赶圆柱体时,它只会往一个方向直直地滚去,转弯时不灵活,而皮球可以向四面八方任意地滚动,很灵活,很听话。

t:你们说球体的'滚动路线是什么样的?圆柱体呢?(四面八方、直直的)5、出示大记录纸,带领幼儿完成记录表t:玩了这么久,我们赶紧把它们的滚动路线记录下来吧!老师这里有一张物体的滚动路线记录表,我们来看看。

t:你能看懂这些标记吗?谁来记录?

总结:原来圆柱体的滚动路线直直的,圆锥台会转弯,球体可以向四面八方滚动。

四,延伸活动1、t:今天,我们玩了这么多会滚动的玩具,还发现了一个秘密,就是他们滚动的路线不同。平时在家,你们还在哪儿看到过会滚动的东西?它们滚动的路线又是怎样的呢?请你们回去玩一玩、试一试,把它们滚动的路线记录下来,明天带到幼儿园给小朋友看好不好?

2、每人发一张记录纸,回家记录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源于幼儿的生活,生于幼儿的兴趣,设置游戏情境,以幼儿自主探索为主线,教师适时指导、提升为辅线,充分激发了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了幼儿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提高了幼儿自我建构知识与经验的能力,真正做到了在做中学、玩中学,达到了本次活动的教育目标。

有趣的体科学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 探索、发现叶子的多种特征,并初步了解叶子的作用。

2. 学习按物体特征给树叶分类。

活动准备:

1. 组织幼儿收集各种叶子,丰富相关知识。

2. 投影仪、《幼儿画册》或挂图“各种各样的叶子”。

活动过程:

1. 以《逛公园》歌曲进场,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秋风带来了许多同伴,让我们去寻找它们的秘密。

2. 指导幼儿观察、探索,发现叶子的特征。

(1) 让幼儿带着问题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

提问:叶子长得是什么样子的?它有那些颜色?有哪些形状?它像什么?叶子的`正面、背面、边缘摸上去分别有什么感觉?闻一闻有什么气味?

(2) 幼儿自由结伴去观察、探索和发现。

幼儿观察时,教师可参与幼儿的活动,并给予指导,同时鼓励幼儿边观察边互相讨论商议,提醒幼儿摸叶子时注意安全。

(3) 幼儿回到原位,围绕叶子的颜色、形状、大小、厚薄、软硬、光滑度、气味等方面,畅诉自己探索的结果。

(4) 迁移、扩展经验。

围绕投影仪上《幼儿画册》叶子的形状,请幼儿讲讲像什么,你还在哪儿见过植物的叶子也是这样形状的。

3. 指导幼儿分类。

(1) 分类前指导。要先想好按什么特征进行分类,再找出分类标记进行分类。

(2) 幼儿进行分类。幼儿分类时,教师巡回指导。

(3) 检查分类情况。先请幼儿互相介绍自己是怎么分的,再请个别幼儿讲讲自己的分法。

4. 讨论叶子的作用。

教师引导幼儿围绕食用、药用、美化环境及对植物本事等方面来思考叶子的作用。

有趣的体科学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能辨别生活中不同的声音。

2、在玩玩、摇摇瓶子过程中,发现声音的不同。

活动准备:

1、ppt课件《有趣的声音》。

2、图片:大鼓和小鼓。

3、小瓶人手一个,小盆每组一个,黄豆若干。

配套课件:小班科学课件《有趣的声音》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辨别生活中的声音(ppt)。

1、今天我们来比一比,谁的小耳朵最灵敏,你听!(ppt播放宝宝笑声)这是什么声音呀?你知道是谁的笑声吗?你们猜对了,这是小宝宝夜里睡觉做梦发出来的笑声。

2、可是天亮了,妈妈要请一个小动物叫醒宝宝,你听听是哪个小动物来叫醒宝宝的?(ppt播放公鸡叫声音,幼儿:大公鸡!)大公鸡怎么叫的?(喔喔喔喔)那除了大公鸡会叫,还有什么动物也会叫呢?会叫的小动物有很多很多,不过这次妈妈只请了大公鸡来叫醒小宝宝。

3、宝宝被叫醒了,你们听听,现在小宝宝在干什么?(ppt播放洗手声音)洗手的时候会有什么声音啊?(哗啦啦)

4、洗漱完,吃完早饭,宝宝准备坐上爸爸的大汽车去上幼儿园啦!汽车在马路上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呢?(ppt播放汽车的声音)马路上除了汽车发出声音声音之外,还有什么车也能发出声音?(ppt摩托车,自行车)马路上的声音有很多很多,我们下次再去慢慢听。

二、让空瓶子发出声音(实物操作)

1、到了幼儿园里,老师要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啦,看看今天老师带来了什么好玩的呢?(出示空瓶子)听听这个瓶子有声音吗?(没有),那你有什么好办法能让瓶子发出声音呢?(幼儿尝试让瓶子发出声音的方法:碰碰手、碰碰椅子、放东西到瓶子里等。)

师小结:瓶子碰到某个地方就能发出声音。

2、用瓶子装豆让它发出声音

师:我们在瓶子里装点豆子,瓶子能发出声音吗?我们一起来试试看。(提醒幼儿盖紧瓶盖)

3、幼儿集体装黄豆

4、表演大鼓和小鼓

师:现在我们的瓶子宝宝有都有声音了吗?老师想请小朋友们用自己的瓶子来学学这两样东西,看看,这是什么?(大鼓和小鼓)现在我们的瓶子宝宝就来学大鼓和小鼓的声音:

大鼓--我是一只大鼓,我的声音很大,咚咚咚咚咚。

小鼓--我是一只小鼓,我的声音很小,咚咚咚咚咚。

师:大鼓的声音很大,它是怎么发出来的呢?小鼓呢?(大鼓力气用的大,小鼓用的力气小)

小结:原来,大鼓要用大一点的'力气,小鼓要用小一点的力气。

5、探究大小鼓的声音与装豆多少有关

师:小朋友们看,老师这里有两个瓶子宝宝,一个瓶子里面装了很少的豆子,我们来听听看像大鼓的声音还是小鼓的声音。另外一个里面装了很多的豆子,我们也来听听看。

小结:原来豆子要多放些,但是不能放满,力气大一些就是大鼓的声音了。

三、结束部分:

师:刚才我们听了各种声音,我们也自己动手让瓶子宝宝发出了不同的声音,原来我们的小耳朵能听到这么多好听的声音,但是有小朋友不爱惜自己的小耳朵,让自己的耳朵很受伤。以后小朋友要好好的保护我们的耳朵,也不要大声的喊叫,这样我们的小耳朵就可以听到各种好听有趣的声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