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红军馆心得体会6篇

时间:2023-08-04 作者:Indulgence

心得体会是需要我们结合自己的实际体验的,这样的心得体会才是有价值的,我们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来写心得体会,下面是路路文书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女红军馆心得体会6篇,感谢您的参阅。

女红军馆心得体会6篇

女红军馆心得体会篇1

最近写了篇文章,关于黔北黔西红色旅游的。重新研究了长征历史,内心久久不能平静。里面血渡湘江的悲壮不同于切瓦格拉在拉美丛林里的失败斗争,里面转折里的必然不同于赫鲁晓夫背离马列主义和斯大林主义,里面的三进三出遵义四渡赤水不同于任何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范例,里面的红军菩萨的事迹是以往任何一支军队都没有发生过的事情,里面的刘伯承和小林丹那种肝胆相照血肉相连的英雄气真是世间少有,里面的雪山草地也不过是英勇的衬托。哼着十送红军,从于都到陕北,面对数十倍的强敌,这种军队活了下来。并且,传播了信仰,撒下了革命的种子。这是什么样的精神,这难道仅仅是人在苦难面前的一种主观性吗。

自己认为自己很坚强了,读这段历史,还是哭了两次,在红军离开黔北黔西的时候失散的红军、革命的群众、穷苦的人民被军阀、地主、土豪、劣绅无情的屠杀,手段残忍,怎么能不让人潸然泪下。当小林丹即使献出生命也绝不向反对派投降的时候,怎么能让人不热泪盈眶。什么是革命,什么是信仰,什么是二万五千里的长征精神。

毛主席说,读历史是智慧的事。党史的学习总是从不自觉到自觉,从书本里到生活中,读得越多,仿佛越能感受到发生过的历史。在历史中明白道理,汲取教训,吸收经验和塑造价值。毛主席就熟读历史,如果不是他喜欢读地方史,他不熟悉贵州的情况的话,在血染湘江之后,他可能就不会向政治局建议到贵州去开辟根据地;如果毛主席没有熟读历史,他可能就不会知道在大渡河上游几百公里外的地方有一座泸定桥。

关于长征这个词,还是在初中的课本里读到。那时候,还流传着史玉柱重走长征路的故事,那时候是真的不懂。

中学时我是很喜欢诗歌的,但很少有像长征这样背得熟的诗词。小时候读毛主席的诗词,有种独特的领袖那种雄才伟略的豪迈感。是革命的、大无畏,比如《长征》。但是后来随着生活实践和读的党史越来越多的时候,就发现,每一个字都不是随随便便的,是历史雕刻的印记,是苦难中国里的泥泞前进,是悲壮的,当然也是豪迈的。现在读《长征》,更多的是信仰里的坚定和在泥泞中前进的沉重。

再如《忆秦娥 娄山关》,这首长征时期著名诗词,如果学生时代读,我可能更多的关注它的艺术性,可能会琢磨为什么它是毛主席被公认的三大杰出诗词作品之一。但是读了党史,我可能更多的会关注诗词背后的故事。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种直接的苍凉悲壮在毛主席的诗词里是非常罕见的。战争是何等的惨烈。毛主席看着担架上抬下的战友,后来有名的独腿将军,望着娄山关“万峰插天,中通一线”的陡峭,也不难在这首词里看出没有战争的喜悦。

但是牺牲吓到了红军吗,数十倍的强敌吓到了红军吗,雪山和大草地吓到了红军吗。没有。红军在成长中越来越强大。

在李德的经验主义中,红军学到了要根据中国国情打仗,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实事求是,不是洋大人在屋子里的瞎指挥,不是共产国际在数万里遥控中国,不是苏联人搞得大国沙文主义。现在还有人为李德洗白。前几天专门找了德语的李德回忆录,有承认错误的,更多的还是抨击教员。哎,他们的错误几乎断送了中国革命。到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那里,不知道李德有没有忏悔。

在三人团博古那里,我们可以学到,光是书本上的东西是不够的,不是说光会一口流利的俄语,光会被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就是一个共产主义战士。搞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人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并且,中国的事情还是要靠中国人自己。光信洋人的,洋人他即使再高尚也不懂中国的事情啊。

实事求是是克服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法宝,也是后来毛主席三进三出遵义、四渡赤水、抢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的思想基础。其实读到这里我才明白为什么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以前觉得实事求是就是毛主席发明的一个词,它在书本里,在我见过的中国人民大学校园里,现在,还应该放在我心里。

实事求是不仅仅是一种价值观,还应该付出行动啊,我的达瓦里希。才才,要明白实事求是不是放弃和妥协,是要斗争的,现在自己遇到点点困难就妥协,这怎么可以,这是实事求是吗,这是博古李德的逃跑主义。

斗争需要智慧。遵义会议是伟大的转折,无论是在伟大转折的前夜,黎平会议和猴场会议,还是在遵义会议上,毛泽东实际上是团结了大多数人,由于历史认识的局限性,对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在思想上左的路线教员并没有批判,并且还稍加赞许。这就是政治家的智慧。

但是教员是不搞宗派主义那一套的。王明、博古、李德……还有后来另立中央的“张主席”,都是搞宗派主义的好手,对自己人比对敌人还狠。我想,这段历史应该是毛主席在哲学上的“矛盾论”观点的实践来源。

还有群众观点。通过学习党史我对党的群众路线认识更深刻了。如果有什么能值得奋斗一生,那一定是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共产主义才是全人类的灯塔。有的话我不敢写。但是我相信:等到有一天,人民普遍觉醒了,我们不会对政治避之不及,每个人都主动追求自我解放,主动承担起社会的责任,主动让世界变得更好。

现在我们身边很难看到这样的人——主动让世界变得更好。但是,在长征时期,他们就是这样的人。由于黔北黔西的斗争太过惨烈,反动派对红军和革命群众、进步人士和穷苦百姓的杀害方式太过残忍,这里不作赘述。军爱民,民拥军。如此英雄的军队,如此英雄的人民,不是任何的反动武装可以打败的。写到此处,潸然泪下,赋诗一首:

初至黔北英雄地,万里山河百战多。

纵横二万五千里,试问寰宇谁可敌。

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实事求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为了信仰,在党史教育中感受、学习、了解、体验,让长征精神薪火相传,走好今天的长征路,走好自己的长征路!达瓦里希,加油!

女红军馆心得体会篇2

这几天,学校宣传橱窗里,正在展览红军长征的图片。一下课,总有很多同学围在那儿。中午吃完饭,我和同学也来到了这里。

“奥,原来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我们刚到那儿,就听到同学们在议论。

我俩赶紧看了起来。在第一张图片上,我们知道了红军长征的大概历史。接着,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就像放电影一样,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看,寒风呼啸,悬崖耸立,铁索连接着两座遥遥相对的山峰,下面是几十丈深的波涛汹涌的江面。桥的那头,敌人架起机枪,疯狂的扫射;桥的这边,红军战士踩着摇摇晃晃的铁索,向前冲去。前面的战士倒下了,后面的战士接着冲,一个又一个的战士倒下了,又有一批又一批的战士冲上去……

看到这儿,我扭头看看和我一块儿的同学,他正全神贯注的看着图片介绍。我没有打扰他,继续看下去。

瞧,那张图片中,几个战士相互搀扶着,还拄着拐杖,地上都是草。我猜,这应该是“红军过草地” 的故事吧这。个故事我听过,有个可敬的老班长,为了照顾伤病员,自己吃鱼骨头,在即将走出草地的时候,牺牲了……

早在80年前,我们可爱可敬的红军战士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踏上了长征路,这一路上,洒下了多少献血,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回想起那一次的体育课,老师让我们跑四百米,还没过半,我便感到口干舌燥,真想放弃算了,想想这些红军战士,我真为自己的怯懦而感到羞愧。

这些图片,静静地在那儿告诉我们曾经发生的感人的故事,而那些故事,也在默默的鼓励着前来参观的每一个同学。红军长征精神将永远散发出灿烂的光芒,激励着我们向前进。

女红军馆心得体会篇3

我是一名普通百姓,在我青少年时期,就熟悉了红军的事迹,特别是会泽扩红更加耳熟能详,随着年龄增长,这种情结愈发强烈。在我眼里,红军能完成历史 记录上的第一次的长征,每一位红军将士都是英雄好汉。连外国人斯诺?索尔兹伯里都高度评价了红军长征。没有长征,就不能保存我们的党,我们的人民军队和 革命根据地,就不会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胜利,也不会有新中国,更不会有现在改革开放的成就。

面对自己的先辈,每一个人都应该扪心自问,我们的幸福生活来自哪里?我们有没有忘记那些为我们打天下的革命先辈?

有人可能会认为,当年穷人参加红军是为了有饭吃。确实是有这样的人,但是他们当了红军以后,其信念就不只是为了吃饭。我们在长征七十年后的今天,仍然能深 深地感受到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和巨大牺牲,送郎当红军绝不仅仅是为了吃饭而去的,而且有一些红军将领就出身于书香门第,家里有饭吃,他们就是为了人民 的利益,为了大众的解放扛起了抢。

假如仅仅为了吃饭,你就无法解释这样的故事,红军长征到咱们云南时,有12位红军伤员被敌人抓住了。敌人说,只要你们不当红军了,就可以放你们生路,不杀 你们,但是这几位红军战士个个坚强不屈,敌人没有办法,就把红军伤员带到半山腰一个深不见底的地下河洞口,把前面两个伤员推到山洞里面,在后面的10位红 军就说:不用你们推,我们自己跳。当地群众后来把这个洞叫红军洞,这个事迹刻在那个洞口的碑上。

我觉得,红军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在那个年代里,承担起了自己的历史责任。这种历史责任感,最值得我们纪念,也是今天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最需要的。

什么样的精神让我落泪?那就是宁可牺牲自我,去保全集体的团队精神。从资料上见到当年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率部队为红军垫后。掩护主力队伍撤退以后,他们 只剩下四五百人。等到他们撤退的时候,湘江已经被封锁了。他们又饿着肚子翻山越岭退回到湘西打游击。撤退途中,陈师长腹部中了敌人的子弹,他命令其 他的战士撤退,自己来掩护,不幸被敌人抓住。敌人非常得意,在抬着他去邀功的时候,陈师长把自己的肠子掏出来扯断,最后壮烈牺牲,年仅29岁。这个故事让 我流泪,长征中还(中国作文网)有许许多多的红军战士为了大部队的安全,牺牲了自己,如果一支军队,一个民族拥有这种精神,那就无坚不摧了。长征精神是一个宝库,过去,现在和将来都能让我们受益匪浅。

如果要问我,纪念长征的感悟是什么?我们今天纪念红军长征,已经没有了战火纷飞的氛围,七十年前艰苦程度甚至超乎我们的想像,但其精神却会永远激励着 我们。毛主席曾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啊!我想,人生可以平谈,但不能虚度光阴。 这就是我的最大感悟。我们今后要继续发扬红军长征精神。遥望着眼前的山山水水,眼前总会浮现长征中一个个鲜活的面容。今天的纪念活动远远无法表达出我们对红军的崇敬之情。

女红军馆心得体会篇4

有人说:长征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神话。只有理解长征,才能理解中国共产党;只有理解长征精神,才能理解我党我军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真谛。

长征的每段路程都上演过生离死别的悲壮故事,是从生死考验中锤炼出的顽强意志,是中国共产党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全面展示。伟大的长征精神给我们的教育和启示是: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对党的坚定信念,是伟大长征精神的根本要义。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是伟大长征精神的集中体现。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是伟大长征精神的重要关键。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互助友爱的高尚品德是伟大长征精神转化为凝聚力、战斗力的一个重要条件。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援与帮助是伟大长征精神得以形成的重要的外部条件。

女红军馆心得体会篇5

新华社长沙7月3日电 题:革命理想高于天——解读红军长征壮烈“起步”

新华社记者柳王敏、袁汝婷、黄可欣

1934年10月16日,中央红军从江西于都出发,至1935年新年的两个多月里,跋山涉水,英勇战斗,连续突破国民党军队四道封锁线。

在寻访红军长征起始阶段的征程中,记者感动于红军壮烈的牺牲故事,感奋于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精神气概;强烈感受到,红军长征何以取得最后胜利。

参观者在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通道转兵纪念馆内参观(6月18日摄)。新华社发(陈泽国 摄)

顾全大局,不畏牺牲

红军战略转移先遣队的出发,比中央红军还要早两个月。

1934年8月,红六军团9700余人,由江西遂川的横石和新江口出发,突破国民党军多道封锁,来到湖南郴州市桂东县寨前镇,在这里誓师西征,为中央红军长征起到了侦察、探路的先遣队作用。

桂东县党史专家罗健东说:“探路的队伍是冒着很大风险的,要讲大局、讲纪律,要有不畏牺牲的精神。”

中央红军长征后,红二、六军团在湘西发动攻势,调动和牵制了敌人11个师又2个旅的兵力,打乱了蒋介石的作战部署,有力配合了中央红军在湘黔的行动。后来,红二、六军团在湖南桑植县出发,挥师北上长征,后编为红二方面军,实现了红军三大主力的胜利会师。

这是位于湖南省桑植县刘家坪乡的红二、六军团长征出发地旧址(6月19日摄)。新华社发(陈泽国 摄)

记者在桑植县看到,昔日红二、六军团长征出发地旧址已修缮一新。当地各级党员干部,正为夺取脱贫攻坚的最后胜利而奋战。县扶贫办主任熊基林说:“我们发扬的,正是红军舍小我为大我的牺牲精神。”

勇于胜利,突破封锁

为围堵中央红军,国民党军在红军前进的路途上重兵设置了四道封锁线。

10月21日,红军各军团突围后与敌军发生战斗。25岁的红三军团四师师长洪超献出了生命。他是中央红军长征路上牺牲的第一个师长。至27日,红军所有部队渡过桃江,胜利突破敌人的第一道封锁线。

11月11日,在湖南汝城县官亨瑶族村延寿河畔,发生了突破第二道封锁线最激烈的战斗之一。88岁的官亨瑶族村老人胡共海回忆:“延寿河的水都被血染红了。”

这是在湖南宜章县白石渡镇白石渡村拍摄的中央红军长征突破第三道封锁线指挥部旧址一角(6月25日摄)。新华社发(陈泽国 摄)

湖南宜章县是85年前中央红军长征中打下的第一座县城,这里保留着红军突破国民党军第三道封锁线的指挥部旧址。攻打县城前,宜章的党组织和游击队便配合红军捣毁了国民党设在县境内的一批碉堡,并帮助红军修战壕、搬炮弹;战斗打响后,又全力照顾红军伤病员。

“战争,不仅是军队的拼杀,还是人心向背的较量。”宜章县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谢水军表示,紧紧依靠人民,是红军长征、中国革命取得最后胜利的法宝。

1934年底,突破第四道封锁线的湘江战役打响,这是红军长征出发以来最壮烈的一仗,也是关系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一仗。9天血战,红军广大指战员拼死突破,表现了无比壮烈的献身精神。湘江战役粉碎了国民党军在湘江以东围歼红军的图谋,保全了党中央和红军主力。

这是位于湖南道县革命烈士纪念园内的陈树湘烈士墓(6月16日摄)。新华社发(陈泽国 摄)

湘江之战中,担任总后卫任务的红五军团第34师被阻于湘江东岸,师长陈树湘身负重伤,不幸在湖南道县被俘,他用手从腹部伤口处绞断肠子,壮烈牺牲,年仅29岁,用生命捍卫了“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坚强信念。

谢水军深有感触地说:“伟大事业必须进行伟大斗争。红军勇于突破、勇于胜利、勇于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继承发扬。”

广西灌阳县是陈树湘曾经战斗过的地方。灌阳县史志办主任史秋莹认为,红军为什么不怕牺牲?是因为他们对革命有必胜信念。“这种英雄气概、坚定信仰激励着今天的我们。”

实事求是,勇于担当

湘江战役结束后,中央红军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人,减少到3万余人。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见证了红军在严峻生死关头面临的抉择。正是在通道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红军必须西进贵州,甩掉强敌,避实就虚,寻求机动的主张。

这就是红军长征中著名的“通道转兵”。红军长征史研究专家胡群松认为,“通道转兵”是一项实事求是的决策,“只有真正负起责任,勇于担当,积极作为,才能夺取胜利。”

这是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通道转兵纪念馆外景(6月18日摄)。新华社发(陈泽国 摄)

红军进入贵州后,于12月18日在黎平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否定了博古、李德的错误战略方针,采纳了毛泽东的灵活机动的战术思想。1935年1月1日,中共中央在贵州瓮安县猴场再次召开政治局会议,再次否定了博古、李德的错误主张,重申了黎平会议的决定,决定抢渡乌江,攻占遵义。

党史专家认为,从通道会议到黎平会议、猴场会议,再到遵义会议,构成了党的历史发生第一次伟大转折的链条。中国革命终于开辟出新的局面。

这是位于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通道转兵会议会址(6月18日摄)。新华社发(陈泽国 摄)

“红军坚定的理想信念,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值得我们今天深入学习,大力弘扬,去夺取新时代伟大斗争的胜利。”湖南省委党史研究院征集研究处处长桂新秋说。

女红军馆心得体会篇6

一件件布满沧桑的展品和历史照片,让我见到了一个又一个历史的细节,在这些星辰般的碎片里,看到了先烈们在苦难中前行的脚步。由于先烈们的付出,我们才得以生活在这个和平的年代。作为新时代航运新人,在生活和工作学习上也还有很多场硬仗要打,我们应主动发扬“长征精神”,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社会需求,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为祖国的航运建设事业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