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教案有助于记录下教学中的亮点和改进点,促进教育经验的积累,教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水平进行调整和修改,以确保教学的个性化和灵活性,路路文书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小学六年级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小学六年级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折叠实践活动,了解和掌握立体图形和它的平面展开图之间的对应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能正确判断平面展开图所对应的简单立体图形。
3.会利用已有的知识、技能解决平面展开图所对应的立体图形的容积等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4 折叠〗
这部分是有关将平面图形折叠成立体图形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直存在着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对应识别与判断,因此,本问题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是极有益处的。教师要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和启发学生,充分利用好教材的内容。
本问题安排了“想一想”“画一画”“做一做”三个步骤。首先,想像一下这个平面展开图折叠以后像什么。其次,动手操作,将放大的图纸按虚线折叠后,形状是一座小房子。最后,可以先通过叠出的小房子来确定天窗和门的位置,然后在平面图上画出来(天窗可以在平面图中上数第二个和第三个矩形内,门可以在第一个和第四个矩形内,也可以在两边的五边形内)。
〖练一练〗
第1题 ①长方体;②正方体。
第2题 图形(1)对应(a)。
图形(2)对应(c)。
第3题 图形①和②都对应(b)。
建议学生先看图想像和思考,然后再用附页4中的图折一折。这样,既验证了自己的判断,又练了折叠技能
第4题窗户、烟囱和小鸟的位置如下图所示:
由于门的位置已经给定,所以,窗户、烟囱和小鸟的位置就大概确定下来。
第5题让学生自己做立体图形,教师不必作太多的限制,比如可做立方体、长方体或根据教科书上的一些平面图去做相应的立体图形。但不管怎样,做立体图形的步骤都应该是先画出平面图形再折叠。
小学六年级教案篇2
知识与技能:
1、学会10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5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诞生经过。
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二泉映月》乐曲的丰富内涵。
过程与方法:
朗读课文,感悟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学习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感悟并背诵课文,从而体验盲人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阿炳身世和他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用心灵聆听名曲。
1、同学们,你们平时都喜欢听什么样的音乐?(指名说)
2、这节课,老师先播放一段感人的典子。世界的指挥家小泽征尔第一次听到这首典子时,曾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他说:“听这首曲子,应该跪下来听。”究竟是什么样的曲子,能如此地打动小泽征尔的心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聆听吧!
3、播放《二泉映月》,生用心听,看自己听出了什么。听后谈感受,并说出曲子的创作者。
4、一首名曲,我们用心去听时,会听出丰富的意蕴,阿炳为什么能创作出这样动人的音乐?这篇课文又讲了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二泉映月》
(板书课题)生齐读。
二、用心灵感受阿炳。
1、《二泉映月》这首二胡曲是阿炳用纤细的琴弦,苦难的人生坎坷的经历,用长期积淀的种种情怀创作的。他一生的悲、一生的根、一生的爱全部融进了这首深情的旋律中,欣赏完这首感人的旋律,让我们走近阿炳,了解阿炳。同学们,你们看,这就是阿炳。
(出示阿炳像)
2、他是一位双眼失明的盲人,这个世界再怎么五彩缤纷,对他来说都只有漆黑一片,他从小就没有爹娘,浓浓的父爱,伟大的母爱,对他来说却只是一个遥远的梦想,他流落街头,形同乞丐,他生活贫困,疾病缠身。为了生活,他只得以卖艺为生,他饱受了人间的艰辛和苦难,更雪上加霜的是,他的亲人――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也离开了人世。
(出示词语:双目失明 没爹没娘 流落街头 形同乞丐 生活贫困 疾病缠身 卖艺为生 饱受艰辛)
3、请同学们用心去读一读这些浓缩了阿炳悲惨一生的词语,让我们用心去感受这位盲人的不幸命运。
4、读完了这些词语,你想说些什么?(指名说)
三、用心灵诵读课文。
1、这位尝尽人间辛酸的盲人为什么能创作出如此不朽的乐曲呢?打开课文,听听老师给大家带来的配乐朗读。
(教师范读课文)
2、听完了朗读,你们觉得老师读得好吗?好在哪里?
(指名学生说)
3、听着音乐,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课文第五自然段集中体现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所体现的内容和意境,自由练读课文。
(学生练读)
5、指名诵读第5自然段。
6、评一评,说一说。
四、用心灵感悟内涵。
1、请同学们再好好地读一读这一自然段,你从中读出了阿炳的什么样的内心世界?
(生自读自悟、师巡视,个别交流点拨)
2、谁来说一说,读了这一自然段,你从中读出了阿炳的什么样的内心世界?为什么?
(指名说,说完后,让学生将这些词语写在黑板上。如:悲伤、痛苦、爱、信心……)
3、同学们、阿炳用他那纤弱的琴弦,苦难的人生谱写了如此不朽的作品中,此时此刻,你能用一两句话来表达我们对阿炳由衷的敬佩吗?
(指名读)
4、阿炳的一生是苦难的一生,他用音乐诉说了他坎坷的人生经历,同学们,如果这个时候我再问你,《二泉映月》写什么,你还会简单地告诉我《二泉映月》仅仅是一首曲子吗?你会怎样回答?
(师生共同总结)
5、总结升华。
五、回顾全文,课外拓展。
1、琴弦即心弦,琴声即心声。让我们用我们整个心灵再一次感受那动人心弦《二泉映月》。
(播放《二泉映月》再读课文)
2、上网查阅资料,听阿炳的音乐开展“走近阿炳”的活动,感受民间音乐家坎坷的一生。
小学六年级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能够在课文中寻找花与潮的关系的句子
3、研读第四自然段,体会“花动如潮,花多如潮,花盛如潮,花声如潮”。感受海棠花的美,感悟生命的魅力。
4、提高质疑的能力,并能通过研读课文,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点:初读课文,寻找花与潮的关系的句子;研读第四自然段,体会“花动如潮,花多如潮,花盛如潮,花声如潮”
三、教学难点:能感悟生命的无穷的魅力
四、教学过程:
一、审题质疑 感知花如潮
1、出示课件:(潮水) 谁来说说这潮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出示课件:(花)那这些花又让你想到了什么词语?
3、出示课题:可今天我们要来欣赏一种特别的“潮”(花潮)
4、审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预设:花如潮有什么关系?花潮是什么样的?
5、那就让我们一起去圆通公园看一看吧。(课件出示课文第1、2自然段内容)
6、圆通公园里那么多的景物就包含在这14个字,让我们来读读,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7、其实圆通公园不仅景致多,那里的花潮更是美不胜收。就让我们随着作者,进行一次心灵的旅行。
二、初读解疑:寻找花如潮
1、自读课文,要求
(1)、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
(2)、在课文中找找写花潮的句子,想想这是这样的花潮?
(3)、课文除了写花潮,还写了什么?
三、精读研究,感受花如潮
1、作者为什么称海棠花为花潮呢?大家一起去课文中找找答案。一边读,一边划出相关的句子。
2、交流研读
(1)后山沿路有一大片海棠,平时枯枝瘦叶,并不若人注意,一到三四月间,真是花团锦簇,变成一个花的海洋。
向高处看去,隔着密密层层的绿荫,只见一片红云望不到边际。(板书:花多如潮)
a你们是怎么理解:枯枝瘦叶和花团锦簇的?
b(出示课件)你们看这一簇簇、一丛丛的海棠花,形成了一个花的海洋。所以作者称海棠花为花潮。老师用一个词概括——(板书:花多如潮)
(2)每棵树都在微风中炫耀自己的鼎盛时代,每一朵花都在枝头上显示着自己的喜悦。
a、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b、朗读指导
c、(出示课件)你们看,这就是在枝头微笑的海棠花,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朵,你将如何炫耀自己的鼎盛时代,如何显示着自己的喜悦?(让学生大胆想象)
d、这么多的同学的想象给我们一种争奇斗艳的感觉,你们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e、现在你能模仿老师刚才的样子,概括花与潮的关系?(板书:花盛如潮)
(3)、有风,花在动;无风,花也潮水一般的动。在阳光照射下,每一个花瓣都有它的阴影,就仿佛多少波浪在大海上翻腾。你越看得入神,你就越感到这一片花潮正在向天空、向四面八方伸张,好象有一种生命力在不断扩展。
a、引导质疑:为什么无风花也在动?
b、那就让我们先来看一看。
c让我们深入到课文中去体会一下吧。
d你们怎么理解“有一种生命在不断扩展?”
e、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这种生命的魅力吗?
概括花与潮的关系 (板书:花动如潮)
(4)你可以听到潮水的声音……犹如海上午夜的潮声。(板书:花声如潮)
a、作者听到了哪些声音呢?
b、还会有些什么声音?
c、这些声音是作者听到的,为什么还要写上一个“也许”?(讨论)
d、是啊,正是这朦朦胧胧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才让作者想到了——海上午夜的潮声。
e、通过朗读来表现这隐隐约约的声音?
f、能试着背一背吗?
g、概括(花声如潮)
小结:花团锦簇,繁华似锦,看花人蜂拥而至,我仿佛置身于一片花潮之中
3、整体回归
这么美丽的海棠花真是让人留恋往返,就让我们来回味一下吧。(读三个句子)
四、分工积累
1、这么美的句子能把他积累下来就更好了。大家可以小组合作,一人背一句,等会儿,一起展示你们的成果。
2、展示背诵成果。
附板书:10、花潮
花多如潮
花盛如潮
花动如潮
花声如潮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阅读“学习提示”。分辨第二段的联想和见闻。
2、学习第三段,注意怎样写出不同人物看花的特点。
3、学习第四段,理解“春光似海,盛世如花”。
教学过程
一、阅读“学习提示”。
1、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什么?(分辨见闻和联想)
2、“见闻”指什么?“联想”有什么特点?
3、分辨事物和联想有什么好处?
二、结合训练点,分辨第二段见闻和联想。
1、思考:作者到圆通公园去看花,远看和近看的花名是怎样的?除了看到的,作者还听到了什么?哪些是作者的联想?
2、重点阅读课后题3(1)、(3)。
(1)齐读,说说哪些是作者看到、听到的事物,哪些是作者的联想?
(2)在文中用“——”划出作者看到、听到的;用“~~~~”划出人物联想。
a、小组讨论“见闻和联想”。
b、汇报、小结。(重点在“联想”)
(3)思考并讨论:为什么会产生“就仿佛多少波浪在大海上翻腾”、(这里的“多少”意思是什么?)“感到这一片花潮正在向天空、向四面八方伸张,好象有一种生命力在不断地扩展”、“状如海上午夜的潮声”这样的联想?
(4)小结。这就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可适当插入联想与比喻区别的分析,易于让学生掌握。)
3、在文中找出哪些是作者的见闻和哪些是联想的句子。读读并体会体会。
(1)看花的人,接踵摩肩,多极了。
(2)这时候,苍松啊,翠柏啊,碧醒啊,修竹啊,都挽不住人。(挽不住人,说明了什么?)
4、指导背诵。(按“远看——近看——声音”三部分来背)
三、学习第三段。
1、第5自然段。
(1)这节讲什么内容?分哪几层来说?
(觉得置身于花海之中,哪儿都好;觉得一棵比一棵好,美不胜收;不同性格的人看花时的动作不同。)
(2)句子比较:
①多数人在花下走来走去,花很好。
②多数人都在花下走来走去,这棵树下仔细端详一番,更好。
a、问:这两句话哪句写得好?好在哪里?
b、练习:(依照上面句子写法。内容:“许多人在商场里走来走去,看山品很多。”)
(3)找出“大方”的人和“贪心”的人不同的赏花方式,从“贪心”人的动作说明了什么?
2、第6自然段。
(1)每种人看花时的特点有什么不同?
(2)讨论,得出:
老爷爷——低吟
老奶奶——珍惜
青年们——好象参加盛会
小学生——惊呆
①如果把老爷爷的看花特点与青年们的看花特点以及其他调换一下,行吗?为什么?
②为什么这样写符合这些人的不同身份?
四、学习第四段。
1、这段写什么?
2、理解“春光似海,盛世如花”句子的意思。
五、朗读课文,总结全文。
六、作业。
1、《作业本》4、5、6题。
2、情地朗读课文。
3、选比喻与联想的句段,让学生分清两者之间的不同
小学六年级教案篇4
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及学唱《保卫黄河》这首歌曲,了解作品的来历及相关历史背景,感受抗日战争时期中华儿女奋超杀敌、誓死保卫祖国的民族意识,感受作品磅礴的气势及其所蕴含的爱国情感,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2、通过欣赏歌曲《保卫黄河》,感受不同的演唱形式所带来的不同的音乐形象。
3、学唱本歌曲,特别是学习本歌曲演唱形式的学习,达到学生能跟随老师指挥正确的演唱本歌曲。
4、了解协奏曲与合唱曲的不同。
教学教具:
多媒体设施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导入
上课,同学们好---,欢迎同学们来到音乐课堂,先做一个自我介绍,我是来自滨城区三河湖一中的贺建华,能和清怡中学八年级--班的同学们一起来上今天的音乐课,我感到很荣幸,希望大家在今天的课堂上积极发言、踊跃参与、认真学习,配合老师完成今天的教学任务,同学们有信心吗?-----谢谢同学们,真心的希望我们从此成为好朋友。(1.00)
二、新授
首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视频,然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播放视频(2.00)
1、同学对这段视频中的歌曲熟悉吗?它的名字叫什么?出自哪儿?
2、你们看了这段视频并听了这首歌曲,你的感受是什么?或者说是你听了这首歌曲后,你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激动、激昂、充满革命先烈的敬仰)
3、既然同学们都知道《保卫黄河》这首歌曲选自《黄河大合唱》,那么同学们了解《黄河大合唱》吗?(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是在抗日战争中产生的最成功的大型声乐作品。这部作品以我们伟大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展示了黄河两岸发生过的事情,表现了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拼搏,体现了我国人民在反帝斗争中必胜的坚定信念,抒写了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启迪人们起来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什么叫大合唱?(大合唱多乐章的声乐套曲,包括领唱、独唱、重唱、对唱、齐唱、合唱等,有时穿插朗诵,常用来表现重大的历史或现实题材,内容富于史诗性和戏剧性,多用乐队伴奏。)知道它的创作背景是怎样的?《黄河大合唱》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发出了战斗的呼号、吹响了战斗的号角,表达了全国人民抗战的决心,激励着无数的革命志士勇往直前。)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黄河大合唱》中的第七乐章的这的首歌曲《保卫黄河》------------------(板书)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50页-------首先请同学们把课上这首《保卫黄河》认真欣赏一遍,然后再回答老师的问题,认真听噢~~~~~~~~(播放范唱)(1.30)问题一:这首歌曲的演唱形式是怎样的?齐唱与轮唱
4、齐唱与轮唱在力度上有什么变化?
5、齐唱与轮唱各自代表了什么样的音乐形象(或者说是你听了音乐之后,你想像到了哪些画面?)
听一遍一次回答三个问题,好像很难,那我们再听一遍------(播放范唱)(1.30)
那谁来回答第一个问题:齐唱与二部轮唱,二部轮唱时,男声先进的还是女声先进的?
那谁来回答第二个问题:齐唱雄壮有力,轮唱轻快活泼。
那谁来回答第三个问题:雄壮有力的齐唱,表现了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齐心协力,共同抗日必胜的信心。轻快活泼的轮唱,表现我们的游击队员灵活的打击敌人,此起彼伏的歌声让我们感受到此起彼伏的抗日浪潮,我们也受到了在那艰苦的战争时期,革命先烈们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永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那同学们听了这首歌曲的感觉是什么?(昂扬、激动、热血沸腾,真想怎么样?拿起武器打击敌人)
那我们就把这首歌曲学会好不好?-------那看课本-------问题:这首歌曲是什么调的?什么拍子?什么意思?二拍子的强弱规律是什么?指挥图是怎样的?学唱前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先分好声部,我们已经知道这是一首齐唱与二部轮唱唱曲。那男同学志女同学分开,各自作为一个声部。正好符合歌曲演唱的要求。那我们先来解决一下个别旋律的问题,请认真欣赏歌曲,把自己认为困难的旋律作个标记,我们一起来解决。
[如果没有学生没有问题,教师强调一下几个地方:前附点八分与后十六分音符的唱法,力度的变化(齐唱与轮唱时的变化),歌曲最后部分的空拍。]教师指挥,跟范唱练习(挑一个到两个指挥好的学生上台一起指挥)---------教师指挥,跟伴奏练-------期间可选出两位或两组同学进行表演练习轮唱。
简单的相互交流,练习最后一遍,进行表扬。(至此用32分钟)
三、拓展
?保卫黄河》这部合唱曲是《黄河大合唱》中流传最广、最深入人心、最为人们所熟悉的乐章,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首由《保卫黄河》改编的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同学们听完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乐曲中出现了哪些熟悉的旋律?(我会请几个同学你唱一下的,认真听噢)
2、通过欣赏这首钢琴协奏曲,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画面?
请你谈一下(硝烟弥漫、战马奔腾的战场,游击健儿英勇杀敌。革命队伍千军万马、不可阻挡的气势,以及战士们与敌人浴血奋战的英雄形象。)播放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7.00)那同学们现在来想一下,我们的合唱歌曲《保卫黄河》与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有什么不一样?合唱曲特点:声乐曲(由人来演唱)、有歌词、通俗易懂,可以根据歌词提示发挥想像。协奏曲特点:器乐曲(由乐器来演奏)、无歌词、较难理解,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那你更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合唱曲,能更准确的表达思想感情,但有想像的局限性。 (协奏曲,表达感情具有相对的不确定性,但能给人无限的想像空间)
四、小节
同学们,《黄河大合唱》这部音乐作品激活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记忆。我们是永远不会忘记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的土地上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同时也表达了中国人民的心声,凝聚了中华儿女抗日必胜的决心。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他养育了我们中国13亿人民。
小学六年级教案篇5
一、教学内容
1.围绕本单元重点词汇和句型进行复习巩固。
2.进行听说读写四项能力方面的训练。
二、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理解和表达本单元词句。
2.能够围绕本单元重点内容完成段落书写。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对前三个单元学习的基本词汇和交际用语进行全面的检测。
2.本课的教学难点是:b项对话活动。d项书写文段的活动。
四、教学手段
教学录音磁带、卡片、挂图
五、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听说法、翻译法、语言交际法
六、教学步骤:
1.sort game read the flash cards
2.t show the pictures of parta. t: what can you see in these pictures? where are these places? what do you know about lhasa/egypt/crocodiles?
3.ss listen to the tape, and match.
4.discuss the answers with the partners, listen again and check the answers in class.
5.ask the ss to read partb. and listen to the tape.
6.the ss can make a dialogue in pairs, and act out.
7.part c read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when did marco polo come to china? did marco polo have an uncle? where did kublai khan send marco polo? when did marco polo leave china? did marco polo write many stories about china in a book? what’s the name of this boo?
8.do the exercises, check the answers.
9.ask the ss to read part d, and choose one to think about.
10. write.
11.homework: finish the writing.
小学六年级教案篇6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44~46页例2、例3,,练一练,第47~48页练习七第5~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整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整数除以分数
的试题。
2.使学生在探索整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整数除以分数与相应乘法的相等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2.揭题:整数除以分数。
二、教学例2
1.提问:幼儿园李老师把4个同样大小的橙子分给小朋友。
继续提问:如果每人吃1个,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
2.出示第(2)题,指名读题,口头列式。
问:解答这个问题,为什么也是用除法计算?
出示挂图,请根据图的意思想一想:可以怎样计算?
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再组织全班交流:
把4个橙子每个分成一份,可分成几份?
板书:=4×2
看到这个等式,你能想到什么?
3.出示第(3)题。
(1)学生读题,列式。
(2)你能在图中分一分,再想出计算结果吗?让学生操作后明确:
(3)出示:
提问:从这两个式子中,你又想到了什么?
三、教学例3
1.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列式。
2.请根据每米剪一段,在图上分一分,看看结果是多少。
3.想一想:可以怎么算,为什么?
板书:
4.归纳和总结:想一想,整数除以分数可以怎么算?
先在小组中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四、练习
1.做“练一连”第1题。
先让学生各自在书上独立填写,再指名交流。
提问:整数除以分数可以怎样计算?
2.做“练一连”第2题。
各自练习,并指名板演,练习后评议交流。
提醒学生:把分数除法转化成分数乘法后,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计算。
3.做练习七第5题。
先让学生看图想商是几,再计算。比较看图得出的结果与计算得出的结果是否一致。
4.做练习七第7题。
先计算,再比较: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联系?
五、作业:练习七第6题和第8题。
六、全课总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