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撰写过程促使教师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教案的完善需要教师不断反思和总结教学经验,下面是路路文书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圈花生教案参考7篇,感谢您的参阅。
圈花生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课文主要讲一家人议论花生的好处,教育学生懂得不要只讲体面,只求外表美,应该做一个有真才实学,对人民有用的人。
2、初步学会抓住重点段深入理解课文的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借助具体事例来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
4、学会生字新词句。
5、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体会出做人的道理。
教学难点:使学生初步学会通过理解重点段来深入理解全文的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图片引入。
(出示花生图片)问: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花生)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落花生。为什么叫落花生呢?(出示图片)教师结合图片解题:花生又叫落花生,因为花生的花落了,子房柄就钻到士里长成花生荚,所以叫落花生。
这落花生它不仅仅是一种农作物的名称,它还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许地山的笔名。(出示许地山图片)。你们可能会问,我们的资料袋里介绍许地山的笔名明明是落华生,老师你怎么说成是落华生呢?其实,在古代,还有在许地山生活的那个年代,常常把“花”写作“华”,所以,落华生其实就是落花生。
他为什么取这个笔名呢?带着这个问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许地山的散文名篇,看能不能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了解许地山笔名的含义。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词语。
(出示词语)请四名同学依次读,其他同学认真听。
这四个词在读音上有什么特点?(后一个字读轻声)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①(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谁来读读这段话?(指名读)
这段话可不好读,因为这段话里有几个多音字,想读准不容易。
②理解“居然”:竟然、出乎意料、想不到。
③种花生收获了是件很平常的事,为什么就想不到呢?再次细读这段话说一说。(a:时间段。 b:播种的都是小孩,没经验。 c:是在一片荒地上种的。)
三、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事?
板书: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2、你能说说哪些部分是详写,哪些部分是略写吗?(认识详略)
详写:议花生
略写: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
3、作者在这篇文章里,重点部分写得详细、具体,而其他部分写得比较简单,这就叫做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四、学习“议花生”。
过渡:那天晚上天色不太好,全家人来到后院的茅亭里议论着花生,都有谁参与了讨论?(三姐弟、爸爸)
1、分角色朗读三姐弟的话。(出示三姐弟说的话)
2、父亲又是怎样议论花生的?(出示爸爸说的话)
3、从父亲的话,你读懂了什么?
提示:在这段话里,父亲拿花生和()()()作比较,
首先是果实颜色作比较:
然后是果实样子作比较:
最后是果实生长位置作比较:
通过这样一比较,我们就发现了花生最可贵的地方,谁来说说花生最可贵的地方是什么?(不张扬、不炫耀、不图虚名、默默无闻、默默奉献……)
4、父亲特别指出花生最可贵之处,目的是什么?
(希望孩子们能像花生一样,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引出父亲的第二句话并出示,齐读。
5、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人也像这花生一样,外表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举例子(清洁工、送报员、)
6、这句话饱含着父亲对孩子的殷切希望,你觉得父亲当时是怎么说这句话的?(和蔼可亲:我们用和蔼可亲的语气读一读这句话)
(严肃:我们用严肃的语气读一读这句话)
(语重心长:我们用语重心长的语气读一读这句话)
7、父亲的话我们读懂了,作者明白父亲的希望吗?从哪一个句子可以看出,引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出示这个句子齐读)
五、总结。
1、课文从议花生讲到做人,这种写法叫做--借物喻人。就本文而言,“物”指的是(),“人”指的又是()。
2、学习了这篇文章,老师也希望你们做一个()的人。
圈花生教案篇2
一、背景知识。
1、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三单元有一篇课文《落花生》,它是一篇现代优秀散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所受的家教。作者许地山,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他的散文作品以朴实洗炼、清新自然的笔墨,写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感触,常寄寓深邃的哲理和优美的情思于字里行间。
2、这篇精读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透过对花生的好处的谈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这是一篇叙事散文,在表达上颇具匠心,所以文章篇幅虽短,却给人以清晰明了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道理。
二、设计理念。
1、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我认为语文阅读教学只是示例教学。课堂上对课文资料的处理不要面面俱到,要抓住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加深理解,让学生学得充分,学得深刻。就如《落花生》这篇课文我认为教师应抓住父亲所说的这几句话,作为学习该文的突破口,深入理解课文资料。教师要善于质疑,设置悬念,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才能培养学生求异性思维。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是借物喻人,教师可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作者借助落花生比喻哪一类人?也就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一类人具备着落花生的这种精神。
同时,新课程理念(二)提到的关于教学资料的价值取向问题。我认为《落花生》这篇课文体现的是一种奉献精神。当然我们在评析时要赋予落花生以一种主体性,或者说它是主体精神的某种体现。“你们偶然看见一棵花生瑟缩地长在地上,不能立刻辨出它有没有果实,非得等到你接触它才能明白。”落花生没有努力去炫耀自己,而是默默地生长,在地下结果。炫耀自己是一种自我欲望的满足,而把果子埋在地下,却是十足的贡献。苹果在生长的同时由于其颜色、芳香吸引了羡慕的目光,也就炫耀了自己,在生长和死亡的过程中满足了自我的欲望。但它毕竟还是有果实的。那些只炫耀自己,只满足自己,没有果实,丝毫不贡献的主儿,大概许地山连提也不愿提到它们。
也许,落花生的默默奉献并没有要以此贬低别的什么,甚至由此引起纷争、斗争,它也许只要我们品尝它,而不要我们去拿它跟别的植物比较。所以我们如果把这种奉献扩展到人际关系的斗争、社会的贡献,甚至到增加许多道德、伦理的资料进去,那就违背了作者的原意。《落花生》没有要我们把它的哲学当作工具,而只是讲了一种人生的好处,传达一种极高尚的价值观,而这种价值观又是那么一种极普遍的植物--花生,那么一块极普通的闲地,普通的父亲母亲,普通的故事所产生出来的。一切都是那么通俗。课文重点是在深入理解文章说的几句话上由落花生的特点进而阐明做人的道理。落花生外表不好看,但它有用,有益于人类,有着内在的美,有一种默默奉献的精神。文章否定的是那种“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这种“东西”只会炫耀自己,哗众取宠,而无真才实学,外表好看心灵却不美,对别人、对社会没有好处,甚至有害,那绝不是美的、有价值的东西。
2、我认为在学习该篇课文时,就应用心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透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三、设计思路。
我在设计这堂课时,把父亲所说的这几句话作为学习该文的突破口,深入理解父亲话的含义,从而抓住课文的重点段,深入理解课文资料,领会全文思想感情。另外,为了突破本课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把花生的品格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具体步骤如下:
(1)课前,让学生了解花生的生长特点及有关花生的常识。(学生可透过查找相关资料获知,课堂上教师可利用课本p48页插图,让学生了解花生的生长特点。)
(2)课堂教学中从资料入手,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几件事。重点从父亲说的这几句话中领悟到做人要做具有花生这种品格的人。
(3)本文语言浅显,但所说明的道理深刻,富有教育好处。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所说明的做人道理的`问题上,教师要注意三点:一要保证学生个体进行充分阅读、思考和小组进行交流讨论的时间。二要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把花生的品格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突破本课教学难点,要对作者的立意有所了解,取得认同。三要尊重学生的不同体验,允许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用不同方式表述自己的见解。
(4)“分清文章的主次”是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
(5)比喻手法所能体现的总是事物的某一方面,而不是事物的所有方面,所以有句名言说:“比喻总是跛足的。”比较也是一样。本课中父亲用花生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是仅仅就果实是否露在外面这一点来比较,以突出花生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献的品格,并非说那三种水果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际用处。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父亲说那段话的目的,不曲解课文的本意。
四、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课文主要讲一家人议论花生的好处,教育学生懂得不要只讲体面,只求外表美,就应做一个有真才实学,对人民有用的人。
2、初步学会抓住重点段深入理解课文的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借助具体事例来理解句子含义的潜力。
4、学会生字新词句。
5、分主角朗读课文。
五、教学重点:
分主角朗读课文,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体会出做人的道理。
六、教学难点:
使学生初步学会透过理解重点段来深入理解全文的阅读方法。
七、教学时间:
3课时。
八、板书设计。
种花生:买、翻、播、浇
收花生:居然
议花生:姐弟说――花生的好处(直接叙述)
父亲说――花生的可贵(比较)
做有用的人(引申)
九、作业设计:
课内:抄写词语、做作业本上的作业
课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十、教案实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了解背景知识。
(二)简介落花生。
透过课本p48页插图让学生明白落花生的生长特点及课题的意思。
(三)质疑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设悬念,引导学生读书:这篇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四)自学生字、词,读准多音字。
1、学生按必须的自学方法自学生字、词。
2、检查学生掌握状况。
(五)指名读课文,分段,把握段意。
(六)练习朗读课文。
(七)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完成作业本第1、3、5题。
3、朗读课文。
(八)学生学习方案:
1、透过教师的介绍,了解课文的背景知识。
2、课前了解了花生的生长特点及有关花生的常识。
3、明白课文按“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谈花生”的顺序写的。
4、透过自学掌握生字、新词。
5、明白这篇课文的分段状况,把握段落大意。
6、练习朗读课文。
7、完成相关作业。
第二课时:
(一)引入本课时,激发兴趣。
同学们,透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学懂了什么?(让学生回答)
(二)抓重点段,深入理解课文资料。
学习“单元提示”,找出本课的重点段。
(三)分析重点段。
1、自己大声读“过收获节”一段。
(1)思考:有谁来参加我们的收获节?这个收获节是怎样过的?哪个是重点?
(2)学生回答以上问题。
2、默读第二段,划出:有哪些人谈花生?怎样谈的?谁谈的重要?(板书:我们谈,父亲谈)
(1)回答前两个问题后,分主角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2)回答谁谈的重要?(父亲谈)
(3)指名读父亲的谈话资料。思考:父亲的话有几方面意思?(赞花生、学花生)哪方面是重点?(学花生)
(4)赞美花生的什么?学花生的什么?
自己读父亲两次说的话,思考以上问题。
(5)指名分别读父亲第一、二次说的话,回答:花生的好处很多,它最可贵的地方是什么?父亲将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在哪一点上赞美了花生?(同桌讨论)
板书:藏而不露
(6)指名读父亲第二次说的话,做填空练习:所以你们要像(),它虽然(),但是(),不是()好看而没有()的东西。多读(2遍),体会花生的可贵之处。
3、这时,“我”在父亲的启发教育下说……齐读一遍,分析这句话的好处,字面意思抓“只”。在句中理解“只”的意思。概括这句话的意思。(做有用的人。)
问:什么叫有用?(有真才实学。)对谁有用?(别人、社会、国家。)
谁来举例谈一谈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你认为哪些人具备了像花生一样品格的人(四人小组讨论)(像解放军叔叔、医院的医生、护士、科学家等等)
师小结:正因为这些人都具备了落花生的这一特点,所以我们就应向他们学习。
齐读,体会其中的含义。
4、学习句子。
透过刚才的学习后,我们再看书上的这句话“那晚上天色不大好,但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你是怎样理解的?抓重点词语谈体会。
(“天色不大好”、“难得”,体会到父亲对我们的关心和爱。①肯定我们的劳动成果,分享劳动的快乐;②借这个机会教育我们。)
(四)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以议花生的可贵之处,来说明做人的道理,是什么道理?学生说道理。(本文告诉我们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五)总结深化。
这篇课文借“落花生”来喻做人的道理――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作者许地山始终没有忘记他父亲的教诲和期望,之后就以“落花生”作为自己的笔名,时刻激励自己,做一个有用的人,最后成为一个著名作家。
(六)作业。
完成作业本第6题
(七)学生学习方案:
1、透过教师的提问,学生可能回答到:我明白落花生是一种怎样的植物。了解到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的。明白了分段状况和段意等等。
2、朗读之后,明白父亲也来参加我们的收获节,并明白这个收获节我们是这么过的(一边吃花生,一边谈论花生的好处)并了解到谈花生是重点,也是本课的重点句。
3、默读第二段,透过划找明白我们兄妹三个和父亲谈论花生的好处,并认为父亲的谈话资料重要。
4、透过对重点段的学习明白了父亲用花生的特点来比喻做人的道理,我也明白了我们可爱的解放军叔叔、医院的医生、护士,为我国作出过贡献的科学家,对别人有帮忙的人他们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第三课时:
(一)复习温故。
(1)课文第2段讲了花生的什么可贵之处?
(2)花生的这一特点与全文的思想资料有何关系?
(3)齐读第13自然段。
2、学习第1段。
(1)“我们”一家人过收获节的花生是怎样来的呢?请读课本第一段。
(2)这段主要写什么?
(3)为什么不详写?可不能够不写?
3、学习第3段。
(1)父亲的话对“我”的一生为人有影响吗?请读课文第3段。(齐读)
(2)这段能略去吗?为什么?
(3)小结:
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了作者的心上,也印在了我们大家的心上,期望同学们好好学习,要有真才实学,有本领,将来做一个对别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才!
4、齐读全文,谈体会。
学生有感情地通读全文,谈谈学习本文后的体会。
5、完成作业本第2、4、7题。
圈花生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1、 初步懂得做人不应只讲体面,应该做有真才实学,对人民有用的人。
2、 学会5个生学,正确选择本课中多音字的读音;理解19个新词语。
3、 初步学会抓住重点段深入理解课文的阅读方法。
二、 教学重难点:
1、 找出重点段,理解文章的话。
2、 对话朗读。
三、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找准重点段。
2、 有感情地朗读对话,理解文章的话。
3、 理解体面、可贵、爱慕。
教学重点:
找出重点段,理解课文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落花生》。上节课我们给课文分了段,并学习了第一段-种花生。那么课文重点是哪一段呢?(第二段)哪几小节?(2—14)写什么?(谈花生)我们把这一段又分成哪两部分呢?(生答、课件、板书)
这节课重点来学这一段。
二、学习重点段
(一)学习第一部分。
1、齐读2—11小节 思考:今晚的收获节,与以往有什么不同,看看有谁参加?
出示:。。。。。。实在很难得。这句话,你有什么疑问?
(天色不大好为什么父亲也来了?父亲和孩子吃饭很平常为什么用“难得”?父亲回来只是为了尝我们种的新花生?)
简介当时背景。(作者父亲当时在广东当差,平时公务很忙,很少参加家里的活动,所以父亲这次回来实在很“难得”。那么父亲只是为了尝花生吗?我们学完就知道了。)
2、那晚父亲出了什么话题让我们说?(看课件)姐弟们怎么议论花生的好处?(板书)
3、父亲怎么说?出示父亲的话。齐读。
父亲拿花生和什么对比,分别用——画出写花生的词句,用——画出写桃子,石榴的词句。
完成比较表。(见课件)
通过比较你觉得落花生有什么特点?-------藏而不露、朴实无华——这就是花生的可贵之处吧!
再次有感情的朗读父亲的话。理解“可贵”的意思。落花生最可宝贵的是什么呢?
(二)学习第二部分
过渡:父亲拿花生与石榴、苹果进行比较突出了花生藏而不露的特点,是为什么呢?为了批评苹果。石榴吗?用意何在?
意在比喻做人。
朗读12----14小节。出示父亲的话。(课件)
我领会父亲的话了吗?出示我的话。(课件)
“有用的人”应该是怎样的人呢?“体面”什么意思?什么样的人“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呢?
联系实际举些生活实际来回答。
是的,父亲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你读懂了吗?齐读这两段对话。
完成填空。(见课件)
(三)是呀,小作者不光读懂了,而且牢牢记在了心上,齐读最后一段。
三、总结全文
是呀,父亲这次难得回来,不光是为了品尝花生,而且市郊于孩子怎样做人,作者正是深深记住了父亲的教诲,以致他今后为自己起笔名为落华生,来勉励自己做个务实有用的人,最终他成了受人尊敬的学者。来看作者简介。
老师希望你们也能像小作者学习,长大做有用的人。(见课件)
四、作业
(见课件)
1、口头回答课后习题3。
2、书面完成《作业本》第四题。
*3、在现代社会,你想做落花生那样的人,还是想做苹果那样的人?为什么?课后请各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实话实说。
圈花生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4个生字。会用“居然”造句。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重点句。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教学重点
1.结合具体的语句感受母亲对儿子的信任与支持,母爱的伟大。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对文中具体描写男孩和母亲的语句,来感受母亲无声而深沉的爱。
教学准备
幻灯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授课时间: 累计节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话题导入
生活中有一种我们常吃的食品,它味道好,很便宜,有营养,这种食品就是花生,你了解花生吗?说一说。
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许地山,他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因为小时候父亲关于落花生的一番话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决心要像花生那样,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所以常用的笔名是“落华生”。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一)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是不是每个字音都读得很准确
(二)教师强调字音和字型
1.“榨”是翘舌音zhà,纠正学生口语习惯读音“zhá”
2.“慕”字下面并列两点,容易写错
(三)理解词语的意思
开辟 翻地 爱慕
三、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一)小声读课文,要求把每个字音读准确,思考:这篇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内容?
(二)交流总结。
四、作业
(一)写生字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反思:
授课时间: 累计节数: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一)指名分段读课文。
(二)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内容?哪部分想写,哪部分略写。
重点写了第三部分
二、默读课文,深入学文。
(一)你对课文哪一部分最感兴趣?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课文的学习。
(二)集体读第一段,了解种花生、收花生。重点体会“居然”一词。
1.读出花生收获后一家人的意外、惊喜。联系生活,会用“居然”造句。
2.种了就是想收的,为什么收了却又说没想到?没想到什么?为什么没想到?感悟、体会花生顽强的生命力。
三、品读课文,研析重点
1.花生顽强的生命力令我们惊喜、赞叹,同样也让母亲高兴。在第二段中有一句话表现了母亲的高兴,谁能帮我们找出来读一读。从这些句子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过渡:(是啊,一次没想到的收获,也要过个节来庆祝,可见这一家人对生活是多么的热爱。这收获的哪里是花生,分明收获的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啊!)
2.读一读3—15段,看看这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一家人是如何边吃边议论花生的?
读“吃花生、议花生”的内容。
过渡:兄妹们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而父亲指出的却是花生容易被人忽视的特点,而这容易被人忽视的恰恰是花生最可贵的好处。
3.默读父亲的话。
(出示演示文稿——父亲的一段话:花生的好处很多,……)
要求:读这段话,你能读懂什么?还有没有不懂的?
四、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朗读最后一段,找一找从哪个词可以看出父亲的话给“我”很深印象。体会“印”字用得准确,体会父亲的话对“我”一生的影响。
“那一夜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许地山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长大后他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成为著名的教授和作家。他也因此取了个笔名叫落花生。在抗日战争中,他为抗日奔波劳累过度而去世,他的确是一位具有花生精神的人,让我们一起读一读他说过的这句话:(出示演示文稿:我要像花生一样,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淳朴的人,有用的人,我要为中华而生,为中华而贡献。)
五、作业
语文能力的提高仅凭课堂上的学习和看几本语文书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更多的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老师推荐几篇文章和几首乐曲,希望同学们利用课外时间能选择自己喜欢的认真读一读,听一听,相信你一定能从中享受到书籍和音乐带给你的震撼、快乐以及幸福。
教学反思:
圈花生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重点句。并初步体会作者详略得当地来写花生的好处。3.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交待探究目标
1. 回忆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事。板书: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2. 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课文,想想花生有哪些可贵之处,又让我们懂得了什么做人的道理,进而学习作者借花生来领悟做人道理的这种写作手法。
二、细读课文,突破重难点。
1.指名朗读第一段,想一想为什么说“居然”收获了?
(点拨:指导学生抓住“居然”读出一家人收获花生的意外、欣喜。)
2.在母亲的提议下,我们过了一个收获节,大家畅谈花生的好处。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3—11自然段,然后讨论:
(1)姐弟们说到了花生的哪些好处?(味儿美、榨油、价钱便宜、果实埋在地下)
(2)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有什么不同之处?父亲为什么用花生和它们作比较?(精讲:父亲用花生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是为了说明花生并不注重外在的美丽,而有内在的可贵之处,那就是不求虚名、默默无闻、踏踏实实。)
3.父亲给我们点出了花生有别于桃子、石榴、苹果的特点,父亲仅仅是说花生吗?齐读12—14自然段,思考
(1)父亲所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2)你怎样理解“体面”?从我说的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精讲:父亲引导孩子谈花生的目的是为了论人生,他赞美花生的品格也是为了说明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父亲教育孩子们要学习花生的优秀品格,注重实际,不炫耀自己,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别人有用的人。父亲希望孩子们能像花生那样,朴实无华,却很有用。课文从议花生讲到做人,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这种写法就叫做借物喻人。)
板书:花生 借物喻人 做人
4.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思考:
把“印”字换成记好不好?为什么?
(点拨:印,一般是永久的,用记的话每个人都有可能将这些东西忘掉的。说明父亲的话会永远伴随他,在他的人生道路上不断提醒、激励他要像花生一样做人。)三、分清课文的主次
我们知道课文主要从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四个方面写了落花生,详写议花生这一部分,其它部分都是简单带过,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突出重点,主次分明。)
四、总结全文
课文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收获节上对花生好处的谈论,说明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课文在讲述的时候主次分明,把次要内容写得比较简略,把主要内容写得比较详细。正是由于围绕主要意思主次分明,所以文章篇幅虽短,却给人以清晰明了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哲理。今后我们在读文章或写文章的时候要注意分清文章的主次。
板书:不求虚名 默默奉献
五、课堂测试
完成练习册61页精要交流
六、延伸拓展
人们常常从某种事物的特点上,体会到一些做人的道理。你能以一种常见的事物为例,说说你体会到的道理吗?(春蚕、橡皮、铅笔、扫帚)
七、板书设计
15落花生
花生 借物喻人 做人
不求虚名 默默奉献
圈花生教案篇6
教学目的:
1 、熟读课文,正确读写本课生字词。
2 、分角色朗读,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 、理解“父亲”所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 " 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 的道理。
4 、学习作者主次分明、借物喻理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
1 、理解“父亲”所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2 、初步学习分清文章主次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所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做人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进入课堂
1、猜谜语: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说一个谜语,让你们来猜猜,好不好?
师: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着个白胖子。
2、生猜。引入课题:落花生。
3、师:那你们知道为什么叫“落花生”吗?
(因为它是地上开花,花落以后在地下结果的作物,所以叫落花生。)
二、生品尝花生,谈论花生的各种好处
师引:同学们,那你们爱吃花生吗?今天啊,老师为你们每个小组都准备了花生,让你们尝尝。吃过花生,还要结合生活实际所得,谈谈花生的各种好处。(注意:保持教师的清洁卫生)
生:1、分小组品尝后,小组讨论、小结。
2、全班汇报交流。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引:同学们,你们谈得真不错,打开课本(91页),这里也有一家子在吃花生、议花生呢!看看他们说了些什么?
1、复习生字词。
师:昨天,我们熟悉了课文, 学习了生字词,那下面老师就考考你们,看还认不认识这些生字宝宝。
(2)出示课件,学生认读、抽生认读、开火车读。
四、理解课文,明白道理
(一)、再读感知
1、下面我请同学们快速地朗读课文,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课件出示: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事?
学生朗读思考汇报,教师适机点拨板书:
①种花生——②收花生——③吃花生——④议花生
(二)、逐部分理解
1、理解种花生、收花生(略写)
①、下面同学们找一找,课文哪一段在讲种花生?
师:从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②、第一段中哪一句是在写种花生的过程?
“买种”、“翻土”、“播种”、“浇水”这几词语能颠倒顺序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明白:这几个词是按种花生的过程排列的,不能颠倒)
③、姐弟几个通过辛勤的劳动,收获了花生,一起读读最后一句。
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句中的“居然”表达了他们怎样的心情呢?(这个词写出了收获时大家出乎意料的高兴心情。)
2、理解吃花生时议花生的重点部分
引入:亲手种的花生有了个好收成,当然大家都很高兴,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还邀请父亲也参加。看到课文“那晚上天色不太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师:父亲和孩子们一起吃饭本是很平常的事,为什么作者告诉我们,父亲来了,是“难得”“实在难得”呢?
(理解父亲不顾“天色不好”、“公务的繁忙”,前来过收获节,品尝劳动的果实,享受劳动的乐趣。)
3、抓住重点,精读领悟
师:父亲这样难得回来吃饭,就是为了品尝新花生吗?下面我们带着这样的疑虑学习课文最后部分。
出示课件:课堂兴趣套餐
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
②讨论:三个孩子在谈论花生的好处时,谈到了哪些方面?
③父亲认为:花生最可贵的是什么?
(1)分小组合作讨论;
(2)汇报学习情况,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3)你能非常有感情地把父亲说的这段话读出来吗?谁愿意来展示一下?
教师充分肯定学生(出示课件,演示介绍这几种植物的生长特点)
(父亲认为桃子、石榴、苹果是显露在外的,非常引人注目,而落花生没有漂亮的外表,也不善于把自己的作用展示给人们。)
4、下面我们再来看看父亲接下来说的一段话。
学生齐读这一段落。
理解:父亲希望我们像花生,不要做只讲外表,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同学们,你们愿意做像落花生这样的人吗?也许有的同学在犯嘀咕了。
5、课件出示:兴趣发??
在激烈的现代社会中,你是想做苹果那样的人呢,还是想做花生那样的人?请同学们实话实说,各抒己见。
①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②老师:苹果、桃子、石榴,既好看又好吃,既善于展示自己,又把香甜的果汁贡献给人们。为什么非要做像花生这样的人呢?
师:如果你这样想,当然不错。在这里父亲这样说,是为了感悟花生不哗众取宠、默默奉献的精神。
6、师过渡:这次“收获节”,有了父亲,我们的收获真大,请看:
出示课件: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2)这句话是作者的心声,其实也是同学们的感悟,那就把这句话送给大家,愿他伴随你健康成长。
五、回忆文章的主次、深化文章中心
作者花大量的笔墨写“议花生”,目的是告诉人们,做人要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所以你们在写作文时,也要注意分清文章的主次。
六、课文兴趣作业
人们常常借助某种平凡事物的特点,讲一些做人的道理,你能以一种常见的事物为例,说说你体会的道理吗?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体会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含义,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做人的道理。
(二)了解课文借物喻人、有详有略写作特点。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体会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含义,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做人的道理。
2.了解课文借物喻人、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1.默读课文,回忆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2.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
1、重点学习议花生,懂得做人的道理。
1.默读第三段,思考:一家人是怎样议论花生的好处的?
(1)指名回答。
(2)分角色朗读课文,讨论回答思考题。
2.兄妹们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父亲指出的却是花生常常被人忽视的一个特点。父亲对花生作了几次议论?几次议论有什么不同?
(1)齐读父亲的第一次议论。
思考:父亲是怎样通过说明花生最可贵之处的?
(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较。通过果实的样子、果实结出时的位置来比较说明花生最可贵之处的)
抓住关键词语“埋在地里”“鲜红嫩绿”“高高地挂在枝头上”“矮矮地长在地上”等进行分析,体会出花生的默默无闻,朴实无华。
(2父亲想借用两种事物的特点告诉我们花生有什么可贵的品质?
(3)桃子、石榴、苹果鲜红嫩绿,惹人喜爱,而花生却将成熟的果实理进泥土,等待人们来挖掘,来利用。由此,你体会到花生可贵的品质是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5)齐读父亲的第二次议论。
思考:父亲借花生来教育孩子们做什么样的人?
(6)理解句子“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的意思
教师点拨。
作者借落花生比喻做人的道理,这种写作方法称为什么?
有感情朗读句子,背诵句子。
3、作者对父亲的话理解了吗?你从哪里看出的?读出有关的句子。
(1)出示句子“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有用的人。”
(2)你对作者的话理解了吗?什么叫有用的人?什么叫只讲外表体面而对人没有好处的人?结合实际,举例说明。
(3)小结:作者受父亲的启发,所说的这段话是全文的中心所在。它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做人的道理,赞扬了脚踏实地、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为人民多做好事,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批判了那些只求表面,贪图虚名,不学无术,对社会没有用的人。父亲的教导深深印在作者的心上,“落花生”的精神贯彻在他一生的做人、写作和教学之中。
(4)齐读全文最后一节。
思考:这一节对全篇文章和突出文章中心起了什么作用?
4、背诵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5、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拓展延伸,体会写作方法
从种花生到收花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从吃花生到谈花生、从谈花生到论人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借写花生,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种写法就叫“借物喻理”。在我们的周围也有许多事物能给我们以启迪,让我们懂得深刻的道理。如:粉笔这个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小东西,为了让同学们获得知识,不惜牺牲自己;蜡烛,照亮了别人而毁灭了自己……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学习本课“借物喻理”的写法。
圈花生教案篇7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读写“居然、榨油、便宜、爱慕、体面、吩咐、分辨”等词语。会用“居然”造句。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3.有感情的分角色朗读课文,能正确抄写第10自然段,能背诵课文重点语句。
4.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能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5.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2.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教学难点:
体会赞颂花生顽强生命力的语句。
教学准备:
老舍的《落花生》和《白杨礼赞》《松树的风格》《梅花魂》等文章;
演示文稿。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类比导入,揭示主题。
梅花、竹子历来被中国人所喜爱,他们的清高、淡雅和坚贞往往被用来比喻有气节、有骨气、有灵魂的人。比如诗人郑燮在《竹石》中描写竹子: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以此抒发自己不畏磨难的铮铮铁骨。比如陈慧英的《梅花魂》中外公说: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腰。他们就像梅花一样!这些诗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看似状物,实则是写人,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这就是“借物喻人”或“借物喻理”。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这样的文章《落花生》,看看作者许地山是如何通过写落花生来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不加字、不漏字,不读破句子,把课文读正确。)
1.学生朗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检查朗读,提示重点字词的读音与结构,如茅、榨、榴等。(要求会书写,会组词。)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要求:默读课文,边读边做批注。)
1.你对课文哪一部分最感兴趣?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课文的学习。
2.集体读第一段,了解种花生、收花生。重点体会“居然”一词。
(1)读出花生收获后一家人的意外、惊喜。联系生活,会用“居然”造句。
(2)种了就是想收的,为什么收了却又说没想到?没想到什么?为什么没想到?感悟、体会花生顽强的生命力。
四、品读课文,研析重点。
1.花生顽强的生命力令我们惊喜、赞叹,同样也让母亲高兴。在第二段中有一句话表现了母亲的高兴,谁能帮我们找出来读一读。从这些句子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过渡:(是啊,一次没想到的收获,也要过个节来庆祝,可见这一家人对生活是多么的热爱。这收获的哪里是花生,分明收获的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啊!)
2.读一读4—15段,看看这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一家人是如何边吃边议论花生的?
读“吃花生、议花生”的内容。
过渡:兄妹们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而父亲指出的却是花生容易被人忽视的特点,而这容易被人忽视的恰恰是花生最可贵的好处。
3.默读父亲的话。(出示演示文稿——父亲的一段话:花生的好处很多,……)
要求:读这段话,你能读懂什么?还有没有不懂的?
a根据你对父亲的话的理解。完成下面的表格。
比较花生苹果、石榴、桃子
不同点
相同点
启示
b反复读一读“我”说的话:“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联系生活,先想一想“体面”“讲体面”“只讲体面”的各自含义,再深入体会父亲对我们的期望。
五、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朗读最后一段,找一找从哪个词可以看出父亲的话给“我”很深印象。体会“印”字用得准确,体会父亲的话对“我”一生的影响。
“那一夜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许地山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长大后他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成为著名的教授和作家。他也因此取了个笔名叫落花生。在抗日战争中,他为抗日奔波劳累过度而去世,他的确是一位具有花生精神的人,让我们一起读一读他说过的这句话:(出示演示文稿:我要像花生一样,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淳朴的人,有用的人,我要为中华而生,为中华而贡献。)
六、作业。
语文能力的提高仅凭课堂上的学习和看几本语文书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更多的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老师推荐几篇文章和几首乐曲,希望同学们利用课外时间能选择自己喜欢的认真读一读,听一听,相信你一定能从中享受到书籍和音乐带给你的震撼、快乐以及幸福。
书籍(文章)。
老舍的《落花生》、茅盾的《白杨礼赞》、陶铸的《松树的风格》、陈慧英的《梅花魂》、周敦颐的《爱莲说》,读一读这些文章,把点明中心的句子画出来。
乐曲:《小草》、《劳动者之歌》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检查听写,复习积累。
1.听写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并能积累居然、开辟、成熟、吩咐等词语和有深刻含义的句子。
3.抄写第10段父亲的话并能背诵。
二、回顾全文,总结写法。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根据学习,引导学生概括总结文章简写和详写。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样写的好处。
三、拓展提高,深化主题。
联系生活想一想,像落花生这样的事物还有哪些?它们各体现出一种什么样的精神?仿照《落花生》的写法,试着从身边的事物中选择一种写一写,尽可能做到详略得当。题目自拟。
(教师可以提示:粉笔、蜡烛表现一种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青松、荷花表现做人的清高和坚贞不屈等)。
四、交流评价,习作修改。
1.自己先把自己的小习作轻声读两遍,争取用修改符号至少修改两处。
2.自己给自己评价等级星。
3.个别学生展示朗读自己的习作。
五、作业。
1.运用详略得当的写法,完成课堂小练笔。
2.继续完成第一课时的阅读作业,并结合生活实践,写出对你的启发。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落花生》教学设计十三,落花生,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