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设计需要与学校的整体教学计划相结合,以确保教学活动的系统性和连贯性,编写教案时,教师要预设可能的教学挑战,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以便灵活应对,路路文书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活动设计社会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活动设计社会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知道好吃的东西要一起分享,学习与他人分享。
2、学说分享的礼貌用语“请”,“谢谢”。
3、体验和他人分享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活动前请幼儿洗干净手。
2、自制ppt。
3、视频仪。
4、桔子、托盘、湿毛巾、奖章。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活动。
教师:今天,我们要到小猪的果园里去参观,来,让我们坐上小汽车,一起出发吧!
教师:小猪的果园到了,你们看。
播放ppt,参观果园(桔子、梨、柚子、冬枣、等),认识秋天丰收的水果。
教师:这是什么水果?你吃过吗?味道什么样?
(二)创设情境,学习礼貌用语。
教师:小猪有这么多的水果丰收了,它会怎么做呢?
出示小猪打电话给小兔ppt教师:小猪的会怎么做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出示小猪打电话给小猴ppt教师:小猪又打给谁了?
出示小猪打电话给小熊ppt教师:还有谁也是小猪的好朋友?
教师:小猪们,你们打完电话好朋友都来了,你们开心吗?
(三)感受分享,体验分享的快乐。
1、出示小动物一起分享水果的.画面。
教师:瞧!小动物们在干什么?小动物们的心情怎么样?你觉得小猪的心情会什么样?
讨论:小猪是什么样的小猪?你们喜欢它吗?
教师:原来把好吃的东西拿出来一起吃就是分享,分享是一件很快乐很幸福的事情。
教师:你有好朋友吗?你跟它分享了什么?怎么分享?
2、出示桔子,教师示范剥桔子。
教师:小猪给老师也送来了一个水果,是什么?我想跟你们一起分享这个桔子,这么多人,只有一个桔子,怎么吃呢?
教师示范剥桔子过程教师和幼儿一起分享品尝桔子。
教师:我们一起分享桔子,我真开心,你们开心吗?我们应该感谢谁?
3、幼儿拿桔子和别人分享。
教师:小猪也给我们小朋友送来了很多桔子,就在后面桌子上的托盘里,请你们每人去拿一个跟客人老师一起分享吧!
教师:在家里你有好吃的会跟谁一起分享?
结束:除了分享水果,在幼儿园还有哪些东西也可以分享呢?让我们回教室去找找吧!
活动延伸:
1、家园共育:家长在家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学会分享,如:和家人分享食物,和同伴分享玩具。
2、区域活动:提供各种水果的轮廓图,幼儿进行涂色,巩固对水果的认识。
活动设计社会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喜欢数学活动,对按特征分类感兴趣。
2、能根据自己对动物特征的了解,选择适当的标准进行分类,并学习用标记、数字等记录自己的分类结果。
3、愿意学习、接纳同伴为动物进行多种分类的经验。
活动准备:
1、10张动物图卡。
2、经验准备:幼儿已对动物的生活习性、外形特征有一定的认识。
3、幼儿2人1组。每组1份动物图片(幼儿用书第7页),1张分物操作底板(见附图),2张白纸(用作记录分类标记)。
4、水彩笔,记录纸。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动物图卡,引导幼儿回忆相关动物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引发幼儿兴趣。
(1)教师出示图卡,幼儿认真观察。
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很多新朋友,请你们看一看图上的小动物,想一想它们的外形与生活习性一样吗?有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2)幼儿自由结伴观察,大胆讲述10张图卡上动物的外形与生活习性的不同。
(3)教师小结。
2、教师以请动物朋友入住的方式,提出分类活动的要求。
(1)教师出示操作底板提问:小动物们找不到自己的房间,请你们帮忙将这10个动物分成两组住进2个房间,想一想,你打算按什么标准划分呢?(请1——2名幼儿介绍自己的想法)
(2)幼儿自由讨论如何给动物分组,并在分物操作底板上进行分类操作。
(3)请个别幼儿大胆讲述自己是如何为动物分组的。
3、教师引导幼儿使用记录卡,为每间屋里的动物朋友做标记。
(1)教师提问:想一想你用的是什么分类方法,每间房里住的是什么样的动物?请你给它们做一个标记吧。
(2)幼儿开始操作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3)教师展示个别幼儿的分类操作记录,鼓励其他幼儿观察、发现他(她)是按什么标准给动物分类的`。
教师:你看懂他(她)的记录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请操作的幼儿证实猜测的幼儿的理解是否正确)
4、教师引导幼儿用数字记录每种动物的数量。
(1)教师引导幼儿用数字记录每间房里动物的数量。
教师:刚才我们都给动物们分好了房间,每间房的动物有多少呢?请你也记录在记录单上。
(2)幼儿开始操作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3)教师展示个别幼儿的分类记录单,请幼儿介绍自己是怎样分类的,每组动物有多少。(让其他幼儿观察、学习同伴好的记录方法,并对不足的地方提出修改建议)
(4)师幼小结。
活动延伸:
在日常活动中,引导幼儿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外形特征、居住环境等,为本次活动积累相关的科学经验。
活动设计社会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认识家乡的主要特产,能说出各种特产的名称,尝试给特产分类。
2.能够用较完整、连贯的语言向大家介绍家乡特产的主要特色及主要产区。
3.感受家乡特产的丰富多样,为家乡感到自豪。
4.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5.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家乡土特产的`包装盒、实物或图片,幼儿参与采摘活动的照片,青岛特色商店的图片,”幼儿学习材料”一《我受家乡)
2.幼儿提前了解自己带来的土特产。
活动建议:
1.出示青岛特产商店的图片,引导幼儿了解什么是特产,请幼儿介绍自己带来的持产。提问:这是什么地方?这个商店是卖什么的?你知道什么是青岛特产吗?你带来的青岛特产是什么?
小结:青岛特产就是青岛特有的、有特色的东西,如海米,蛤蜊肉、啤酒,崂山茶等,这些特产不仅我们青岛人喜欢,很多来青岛旅游的外地朋友也会买一些带回去给家人、朋友分享。
2.师幼共同品尝大家带来的特产,了解家乡特产的特别之处。
教师可与幼儿相互交流:你吃(喝)的是什么?它是什么味道?它有什么特别?它的主要产区是家乡哪个地方?
3.出示各种特产的图片,鼓励幼儿按照蔬菜、水果、饮品、海鲜等类别对家乡特产进行简单的分类。
4.引导幼儿阅读《我爱家乡》第17页,结合图片说一说家乡各种特产的主要产区,进一步感受家乡特产的丰富。
附
青岛的主要士特产
食品类:干鲜海产品(海米、鱿鱼丝、蛤蜊肉)、钙奶饼干等。
蔬莱、水果类:胶州大白莱、崂山樱桃、大泽山葡萄、马家沟芹莱等。饮品类:青岛啤酒、即墨老酒、琅琊台酒、崂山茶等。
教学反思:
在社会活动中我们与幼儿一起学习了《特产多又多》了解几种家乡特产,知道家乡物产很丰富,活动中宝贝们都能够大胆的说出自己知道的特产,能积极参与活动,大胆的举手回答问题,还能从色、香、味等方面向大家进行介绍呢,继续努力。
活动设计社会教案篇4
活动设计思路:
生活在集体当中的每个成员,我们都会常常为了完成某项共同的工作或任务,与他人合作。然而,如何与他人合作,怎样才能使共同的工作完成得更好,这种能力不是每个人都具备的,对于六、七岁的幼儿来说更是如此。在工作中教师发现:幼儿在各种活动中,在遇到了困难的时候,不懂得与别人合作,更不知道如何去与他人合作。
因此,设计以"快乐合作"为教学活动内容, 让幼儿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谈谈在生活、学习中是怎样与人合作的。为了进一步培养孩子们的合作意识,再一次体验合作情感,在本活动中教师又设计了"同心鞋"这个游戏,通过游戏,更加印证了:合作才有力量!希望通过这个活动,使幼儿初步懂得什么是合作,并且认识到:有些事情光靠个人的努力是完不成的,需要大家的合作才能成功,使幼儿初步感受到合作的重要性。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活动,使幼儿理解“合作”的.意义。
2、帮助幼儿在体验中懂得如何与他人合作,感受合作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场景设置、同心鞋、相关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设置场景:活动室有许多“阳光小屋”的家具,请幼儿搬移。
教师提问:
1、刚才你们是怎样整理家具的?
2、如果只请一位小朋友做这件事情能完成吗?为什么?
教师小结:有许多事情光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需要大家一起做才能完成,这就是——合作。
二、幼儿游戏,体验合作
1、小朋友都希望与别人合作,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同心鞋”的游戏。
(每两名幼儿自由编为一组。)
2、幼儿初步尝试,教师巡视
教师提问:1、“同心鞋”的游戏需要几个人一起走?
2、两个人一起走和自己走有什么不同?
3、穿上““同心鞋”走路,你遇到了什么困难?
3、教师设疑:穿上““同心鞋”走路,两个人怎样合作才能够成功?
幼儿带着问题,再次尝试游戏。
教师提问:1、这一次,你们成功了吗?是怎么走的?
引导幼儿讨论:穿上“同心鞋”走路需要合作伙伴之间互相商量和体谅,注意步调一致。
引导幼儿小结:在“同心鞋”的游戏中,通过两个人的合作,大家都成功了。合作给我们带来了快乐!
三、幼儿结合生活经验,讨论自己能够理解的合作。
教师提问:游戏需要合作,那在我们平时的生活活动中、在幼儿园里还有哪些事也是需要合作的呢?
引导幼儿小结:在平时的生活活动中,小朋友经常会与别人合作,把一件事做得又快又好。因为有了相互合作,再大的困难也能被克服,合作才有力量
与别人合作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只要大家同心协力、互相合作,什么事都难不倒我们。合作起来力量大。
活动设计社会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情景表演动作,知道自己的事要自己做,学习做自己能做的事,不懒惰,不依赖。
2、学习词:自己;短句:小不点自己穿衣服,自己穿鞋。
3、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准备:
地点:中班午睡室(小床、椅子、桌子、小屏风)
人物:小不点(请大班小朋友扮演)
道具:录音机(放起床音乐)
活动过程:
1、出示场景提问:这是什么地方?(午睡室)有什么?看谁来了?(小不点来了),小不点在干什么?(解钮扣),谁给小不点解钮扣,脱衣服,脱鞋子?幼儿答小不点自己解钮扣,脱衣服,脱鞋子。问:“衣服脱下怎样放?鞋子脱下怎么放?”起床时提问:谁给小不点穿衣穿鞋?(小不点自己穿衣、穿鞋。)
老师小结:自己的事自己做,小不点真能干。
2、老师问小不点:你在幼儿园自己的事自己做,在家是不是也是自己的`事自己做呀?小不点回答:我在家也是自己的事自己做。小朋友们你们也要象我一样,自己的事自己做,做个爱劳动的好孩子。
3、由小不点带领小朋友边做动作边说:“我自己穿衣”,“我自己穿鞋”等。
4、全班小朋友练习解钮后,扣钮扣一边之后选几个能干的孩子表演,小不点指示帮助。
5、送小不点哥哥回班(练习运用礼貌用语)。
6、午睡:全班练习穿脱衣服和鞋子。
活动设计社会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再现日常生活情景,体验全家人围坐在锅边吃火锅的欢乐。
2、不断积累目测一部分接着往下数的经验。
【活动准备】
1、模拟火锅一个,幼儿自制各种火锅食品,分类放在盘子内。
2、每人一只盛放生菜的小篮和一只空碗。
【活动过程】
一、进入情境
1、幼儿模拟围坐火锅边(人数不限,可随游戏逐步增加)。
2、了解规则:
(1)取放每一品种的数量可由游戏者事先确定。
(2)加菜时锅里同类品种不能超过10个。
(3)篮里的菜必须投放到锅里表示烫熟后才能夹出放进碗里。
(4)必须从自己的篮子里取菜投入锅里,但夹菜时可选锅里的任何品种,不必区别是谁投放的食物。
二、加菜
1、识别各种火锅菜肴,按自己的喜好往小篮里放三至四种菜。
2、轮流往火锅里加菜,品种和数量都可由幼儿自定,边加菜边接着某数往下数,每种菜的数量最多到10。
三、开火
锅里的菜较满后,盖上锅盖,共同念一首儿歌模拟开火,儿歌念完,表示锅里的水烧开了。
四、吃菜
1、轮流用手做筷子夹菜,放进自己的碗里,数一数各品种的菜吃了多少。
2、反复夹菜,接着某数往下数,每种菜的数量最多到10。
五、关火
1、盖上锅盖,每人数一数今天我吃了哪些食品,各有多少。
2、与同伴比一比,找出每一种菜吃得最多的朋友。
幼儿在此基础上结合日常生活中跟家人吃火锅的经验,可生成多种玩法:
玩法一:荤素搭配。幼儿先在锅里投放荤菜(每种菜的数量为10),然后开火、吃菜,用筷子将锅里的'菜夹进自己的碗里,等荤菜都“吃”完后,再将素菜放入锅内,继续品尝素菜。
玩法二:每日菜谱。幼儿按照各自的需要和喜好,每天选择不同的菜肴进行“吃火锅”的游戏。
活动设计社会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理解歌词,有感情地学唱歌曲《交朋友》。
2.感受与朋友在一起的快乐。
3.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4.能唱准曲调,吐字清晰,并能大胆的在集体面前演唱。
活动准备:
课件《交朋友》(见加密狗)(可以课后欣赏,上课时可以不用)
活动重难点:
学唱歌曲《交朋友》。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发声练习。
1、 发声练习
小朋友你好……
你好,你好,x老师你好!
2、 节奏练习
你们每个人都有许多好朋友,请你来说一说谁是你的好朋友。
谁是你的好朋友?
xxx是我的好朋友。
教师带领幼儿一起进行节奏练习。(边拍手边说)
刚刚你们都说了自己的好朋友是谁,有两个小娃娃也会交朋友,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是怎么交朋友的。
二、学唱歌曲《交朋友》
(一)欣赏歌曲
教师边弹琴边演唱,幼儿欣赏。
听完这首歌,歌曲里的`两个小娃娃在干什么?你感觉怎么样?
总结:歌曲里的娃娃在交朋友。听这首歌感觉很高兴,很快乐,因为他们交到了好朋友。
(二)理解歌词
1.教师清唱第一段(演唱时用手指动作表演)
歌曲中的两个小娃娃都做了什么?
总结:两个小娃娃,见面点点头,他们还相对微微笑,大胆握握手。
2.教师清唱第二段(演唱时用手指动作表演)
歌曲中两个小娃娃除了刚刚点头微笑握手,还做了什么事情才交上朋友的呢?
总结:我请你吃糖,你请我玩球。我们两个人,都是好朋友。
(三)跟唱歌曲
1、教师弹琴,幼儿集体跟随伴奏演唱歌曲2—3遍。
2、再次演唱歌曲,提出要求:唱的时候要开心,脸上笑眯眯的。
3、请幼儿分组分段演唱歌曲,或者男女生分段演唱歌曲。
三、游戏《找朋友》
刚刚你们都会找朋友了,现在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
教师带领幼儿玩《找朋友》的游戏,在快乐的游戏中结束活动。
活动延伸:
送请柬,交新朋友
孩子根据老师提供的信封上的班级名称及将要认识的新朋友的照片去各班寻找,然后请新朋友带上胸卡,带回活动室相互交谈、游戏。
活动反思:
歌曲《找朋友》作为活动的题材,并以游戏的形式展示,得到了很多幼儿的喜爱。在活动中主要运用了听听、说说、身体节奏、体态表现等方法来引导幼儿感受、体验幼儿园的快乐生活,也鼓励幼儿与同伴之间交往,并随着音乐找到朋友。活动中教师也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和神态,营造相应的氛围,不断推进幼儿的感受和体验。 这次活动总的来说,目标明确、教学的方法得当。
不足之处:
学唱歌曲环节中,教师说的“白”话太多,应放在身体上的节奏更多一些,这样对于幼儿来说可能会更容易些。幼儿在运用体态表现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可能还不够,导致在找朋友的时候动作有点僵硬。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