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事迹材料可以清楚的记录一些事迹,平时抽空写一写事迹材料是个非常不错的选择,路路文书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工匠精神人物事迹材料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工匠精神人物事迹材料篇1
洪家光始终秉持航发人“国家利益至上”价值观,以实干践行初心,在生产一线创新进取、勇攀高峰。航空发动机被誉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其性能、寿命和安全性取决于叶片的精度,他潜心研究叶片磨削加工的各个环节,自主研发出解决叶片磨削专用的高精度金刚石滚轮工具制造技术,经生产单位应用后,叶片加工质量和合格率得到了提升,助推了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制的技术进步。凭借该项技术,他荣获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在工作岗位上,他先后完成了200多项技术革新,解决了300多个生产难题,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飞机打造出了强劲的“中国心”。
他以国家级“洪家光技能大师工作室”和省级“洪家光劳模创新工作室”为平台,先后为行业内外2000余人(次)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亲授的13名徒弟均成为生产骨干,其中1人获“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第一名。他先后完成工具技术创新和攻关项目84项,个人拥有8项国家专利,团队拥有30多项国家专利,助推航空发动机制造技术水平提升,积极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动力梦”贡献力量。
作为新时代产业工人的楷模,他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奖项。2020年11月24日,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洪家光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宣读倡议书。
工匠精神人物事迹材料篇2
陈兆海先后参建大连湾海底隧道、大连港30万吨级矿石码头、大船重工香炉礁新建船坞、星海湾跨海大桥等多项国家战略工程,坚守“用一辈子做好工程的眼睛”,从攻克悬索安装到高精度测量,将测深技术从原有的二维推展到三维,对海上沉管安装测量工艺进行革命性创新,用执着和匠心雕琢“中国精度”,诠释“中国速度”。
2001年,陈兆海参建福建石湖港项目,海域情况非常复杂,在没有测深仪的情况下,水深测量施工只能采用“打水跎”(采用水准仪配合水准尺作业)。在高流速的海域放水准尺好比是顶着2—3节流速练百步穿杨,测深读数时间必须在配重触及海底的2秒内完成,最佳读数时间不足1秒。为抓住这1秒钟,只要没有施工,他就反复练习眼力和反应速度,最后将一整套快速读数方法练成了条件反射,练就了一手在高流速海域秒内精准读取水准尺的绝活,创下了靠人工测量方法将沉箱水下基床标高精度控制在毫米的奇迹。
2002年,在我国首座30万吨级矿石码头——大连港矿石码头项目施工中,陈兆海成功将船用测深技术和gps定位系统引入测量,该项技术革新成为后来普遍推广的gps-rtk技术,在北方水工施工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国内首座双层地锚式悬索桥——星海湾跨海大桥项目中,他带领团队采用双gps定位桩位圆心工艺,为桩位放样提供更加精确便捷的依据,有效提升了项目施工的效率和精度。随着大连湾海底隧道项目全面启动,他向着更高精度目标发起攻坚,提出了立体成像测量方法,成功引进多波束测量设备和系统并进行优化,实现海底沉管“毫米”级精度对接。
工匠精神人物事迹材料篇3
焊接技术千变万化,为火箭发动机焊接,就更不是一般人能胜任的了,高凤林就是一个为火箭焊接“心脏”的人。
高凤林,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国营二一一厂特种熔融焊接工、发动机零部件焊接车间班组长,特级技师。
30多年来,高凤林先后参与北斗导航、嫦娥探月、载人航天等国家重点工程以及长征五号新一代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一次次攻克发动机喷管焊接技术世界级难关,出色完成亚洲最大的全箭振动试验塔的焊接攻关、修复苏制图154飞机发动机,还被丁肇中教授亲点,成功解决反物质探测器项目难题。高凤林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等20多个奖项。
绝活不是凭空得,功夫还得练出来。
高凤林吃饭时拿筷子练送丝,喝水时端着盛满水的缸子练稳定性,休息时举着铁块练耐力,冒着高温观察铁水的流动规律;为了保障一次大型科学实验,他的双手至今还留有被严重烫伤的疤痕;为了攻克国家某重点攻关项目,近半年的时间,他天天趴在冰冷的产品上,关节麻木了、青紫了,他甚至被戏称为“和产品结婚的人”。2015年,高凤林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高凤林以卓尔不群的'技艺和劳模特有的人格魅力、优良品质,成为新时代高技能工人的时代坐标。
工匠精神人物事迹材料篇4
作为山西省第一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周建民在工具钳工这个平凡的岗位上40年的坚守,走出了一条令人尊敬的工匠之路。
他完成了15000余项专用量规生产制造任务,进行小改小革,工艺创新项目1100余项,累计为公司创造价值3100余万元。由他主持的“降低专用量规制造成本,提高专用量规耐用度”创新课题,使专用量规的耐用度提高30倍以上,每年可为公司节约制造费用28万余元。他完善、发展了几代兵工人在专用量规制造中的工作经验,归纳、总结出了“三要诀加工法”“冷热配合法”“基准转换法”等多种生产中的绝技绝活。
他秉承工匠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产品态度,15000余件微米级专用量规没有出现一件质量事故。他用工匠担当,组织团队破解位置量规、无人机内外轴、中国现代第一枪电磁枪等工厂、国家乃至世界级的机械制造难题。面对一次次高薪聘请、各种诱惑,他选择了工具钳工这个平凡的工人岗位,敬业坚守、道技合一、精雕细琢、默默敬业奉献。
周建民以岗位、班组、工作室、学校等作为“传、帮、带”工作的平台,指导培训职工4000余名,先后走进山西省十几所职业技工学校,传授技能及工匠文化20000余人次。
工匠精神人物事迹材料篇5
“学技术是其次,学做人是首位,干活要凭良心。”胡双钱喜欢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这也是他技工生涯的注脚。
胡双钱是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的高级技师,一位坚守航空事业35年、加工数十万飞机零件无一差错的普通钳工。对质量的坚守,已经是融入血液的习惯。他心里清楚,一次差错可能就意味着无可估量的损失甚至以生命为代价。他用自己总结归纳的“对比复查法”和“反向验证法”,在飞机零件制造岗位上创造了35年零差错的纪录,连续十二年被公司评为“质量信得过岗位”,并授予产品免检荣誉证书。
不仅无差错,还特别能攻坚。在arj21新支线飞机项目和大型客机项目的研制和试飞阶段,设计定型及各项试验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特制件,这些零件无法进行大批量、规模化生产,钳工是进行零件加工最直接的手段。胡双钱几十年的积累和沉淀开始发挥作用。他攻坚克难,创新工作方法,圆满完成了arj21—700飞机起落架钛合金作动筒接头特制件制孔、c919大型客机项目平尾零件制孔等各种特制件的加工工作。胡双钱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称号。
一定要把我们自己的装备制造业搞上去,一定要把大飞机搞上去。已经55岁的胡双钱现在最大的愿望是:“最好再干10年、20年,为中国大飞机多做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