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医护人员抗疫事迹6篇

时间:2023-11-09 作者:Anonyme

我们需要在事迹材料里多宣传人物的精神,优秀的事迹材料可以帮助我们记录一些光辉历史,下面是路路文书网小编为您分享的90后医护人员抗疫事迹6篇,感谢您的参阅。

90后医护人员抗疫事迹6篇

90后医护人员抗疫事迹篇1

王__,男,41岁。2001年大学毕业后,在__县人民医院工作至今,现任__县人民医院肿瘤血液科副主任。2009年在河南省肿瘤医院、2015年在中国科学院肿瘤医院、2019年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学习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擅长各种恶性肿瘤的治疗及肿瘤病人的心理治疗、疼痛规范控制和营养支持治疗。

2020年春节,连续值班两天两夜的他,刚回到平顶山老家,见到重病的父亲,还没来得及说些温暖的话,就收到“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肆虐的消息,他毫不犹豫地向单位领导递交请战申请,请求抗战一线。仅在老家呆了一天,就挥泪告别父母,重返工作岗位。临走时年幼的女儿问他:“爷爷的肺病也很严重,喘的很厉害,你为什么不照顾他,要去赶着救别人?”他安慰女儿说:“现在有一只大老虎,正在外边到处咬人,爸爸要回医院拿枪打倒它,保护更多更多的爷爷们!”

回到医院后,他被安排到了发热门诊,在一线排查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发热门诊,不是真正的隔离病房,面对的患者都是近期发热、咳嗽病人或者从疫区返乡人员,每一个患者都有可能是新冠肺炎感染者,危险性非常高。但他认真地对待每一个病人,仔细询问症状、病史、测体温、查体,化验胸片检查、登记,力求把真正的病人或者疑似病人筛查出来,做到零误诊零漏诊。因为他知道,一旦漏诊一例,就会造成数十人、甚至数百人感染,给整体疫情控制工作带来巨大的麻烦,疫情排查工作要不得一丝马虎。和大多数一线工作者一样,每天穿着厚厚的隔离服,自己的棉外套穿不进去,遇到天气冷的时候,诊室门正对着大门口,风吹过来,两腿瑟瑟发抖,也只能默默坚持。由于物资紧张,为了节省隔离服早上不敢喝水,只吃一个馒头,一顶就是一上午。在发热门诊期间,他从早到晚地坐在工作台前,不敢离开。因为他知道,在这特殊的时期,每个就诊的病人心里都充满了恐惧和无助,经过道道关卡很不容易地来到医院,自己能早一会儿给患者检查,患者就能少一些煎熬与恐惧。有一次到了晚上12点,护士说:“王医生,去休息一下吧,你已经坐了整整一天了”,他却坚持等今天最后两个病人的检查报告回来,看完化验结果以后才去休息。发热门诊的工作辛苦又高压,王医生为调节同事和病患的心情,有时候让同事帮忙拍一些自己穿着隔离服搞笑的照片,来缓解下紧张的工作氛围,也会耐心地和患者沟通,给与患者以心理支持,减缓患者的焦虑情绪。

像王医生这样坚守在抗疫一线的医务人员还有很多很多,默默的为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做着自己的贡献,也正是有了他们的坚强守卫,才有了身后亿万同胞的健康与安全。平凡的岗位,不平凡的工作,不一样的坚持,这就是我们可亲又可爱的一线医务工作者!

90后医护人员抗疫事迹篇2

现在的我,不知该以什么样的词来描述此刻的心情,本以为2019巳经足够糟糕,可2020,似乎更糟糕。

一次猝不及防的病毒来袭,让今年春节的我过得很不安生。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看新闻。在一条条新闻中,我慢慢懂得了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绵延至今的原因,因为我们有中国的脊梁和中国精神。

钟南山院士今年已经84岁的高龄了。本该颐养天年的年纪却选择了临危受命。没有丝毫犹豫,就像当年面对肆虐的非典。匆匆出发,奔赴战场,那一张在地铁的照片,感动了我,也感动了全国人民。今天,看到一个采访,钟南山院士眼含热泪,激动地说:“大家全国帮忙,武汉是能够度过难关的。”下方的评论更是让我不禁泪目:“我不知道院士您为什么会眼含热泪,我只知道这眼泪重若千金,它是老爷子一个人的,也是十四亿人民的。”是的,您不是孤军奋战,您的背后站着的是十四亿的中华儿女!

在昨日,有媒体报道,武汉多个小区居民在齐唱国歌。一人起头,百人千人纷纷相应,歌声响彻云霄。这是怎样的一种凝聚力,怎样的一种信念,怎样的一种团结与彼此信任!

有人说,中国人民在面对灾难的时候,总是会变得异常团结与不可匹敌。是的,中国人民在面对危机时,是真的会因为难以置信的凝聚与团结而获得巨大的力量,从而战胜一切艰难险阻。

我们的中国,我们的中华民族,真正做到了,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2020庚子年,很遗憾你以这样的方式开始,但,我相信,你不会以这样的方式结束。因为,所有的医护人员团结一心,各级政府积极作为,工作人员各司其职,百姓听从指挥。整个中国,已经是众志成城,团结一心。

团结的力量是巨大的,所以,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我们,一定会在不远的将来,取得胜利。

再到春暖花开时,相信我们的祖国,一定会越来越好。

我希望着这一天快点到来。

90后医护人员抗疫事迹篇3

疫情突然袭击,过年的一切娱乐活动都按下了暂停键:没有串门、没有聚餐、没有庙会……人们为躲避病毒的侵害,只能呆在家里。然而这时却有一批逆行者,他们不顾生死安危、挺身而出、闯入疫区医治患者。他们用逆行,描绘出最美的样子。

钟南山,一位84岁高龄的医学院士,本该享受天伦之乐的年纪,他毅然选择前往武汉一线。没有飞机就坐动车,没有卧铺就在餐桌前小憩,他那仰头休息的样子,怎能不让人心疼、使人动容?

张定宇,一位身患渐冻症的院长,明知自己只有十年的寿命,他依然一瘸一拐地走进重症病房,与死神较量。而此时,他的妻子因接救病人也感染了病毒,他从不曾去探望过,为的是争取时间救治更多的病人。每当我的脑海浮现张爷爷的身影,眼圈总会湿润,难道还有比这更宽广、博大的胸怀吗?

还有那些主动请战的医生、护士,他们夜以继日地奋战在一线。那一双双被消毒水腐蚀的手、一张张被护目镜压得伤痕累累的脸,一个个理得像灯泡似的卤蛋头!他们不就是天使的样子、最美的容颜吗?

而我们呢?呆在温暖的家中,或浏览书籍、或啃着鸡腿、或躺在柔软的沙发上打游戏,甚至像知了一样反复埋怨:无聊……要知道,这看似无聊的生活,是他们用生命守候的呀!

所以,谢谢你们——最美的逆行者。有了你们,人们不恐慌、有信念:只要团结更坚、胜利就在明天!

90后医护人员抗疫事迹篇4

2020庚子鼠年,新型冠状病毒,一个人类历史上百年不遇的强大疫敌,戴着狰狞的面具,以一种诡异的方式席卷了华夏大地,乃至整个地球。在这危难的重要时刻,党中央一声令下,无数英雄挺身而出,迎着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逆流而上,以舍身为人的无私奉献精神,奋战抗议前线,换取山河无恙。在我们身边,就有这样一位英雄,他就是延安大学附属医院重症监护室80后的男护士——吴宁。在疫情发生之时,吴宁主动请缨,志愿报名参战。在新春万家团圆的时刻,他在亲情与大义之间,依然选择了逆行,选择了为大爱而行、为医者担当而行、为国家使命而行。临行之前,年过古稀的父母哭得像孩子,一遍遍地叮嘱宁儿,你一定要平平安安的回来!面对亲人的关爱和担忧,吴宁何尝没有心痛和顾忌,

但是,生在延安、长在延安的他,从小受这片革命热土的熏陶,早已将延安精神铭刻于心,并誓将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白求恩精神见之于行。2月2日,吴宁和战友们告别家人和同事,踏上了进军武汉的征程。

带着父母的牵挂,同事的关心,领导的嘱托,吴宁来到被湖北省防控指挥部指定为危重症患者定点收治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西院,并担任救护组组长。虽然已经在战前做了足够的心理准备,但是当真正到达战场,依然让他感到震撼。那是他从业以来从未见过的残酷情景。当穿戴着严密的防护服,透过护目镜看到一个个无力地躺在病床上、眼中流露出恐惧和痛苦、随时都面临死亡威胁的患者时,他深深感受到这场战役的惨烈与艰苦。作为救护组组长,作为延安抗疫医疗队唯一的男护士,他主动担负起了更多更重的任务。防护服包裹全身,每天高强度的工作,常常是衣服湿透,手指麻木,呼吸困难。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吴宁在武汉抗疫65个日日夜夜,凭着超强的毅力、扎实的技术,出色地完成了每一次的救护任务,累计护理患者280名,收治患者113名,治愈出院、症状转轻转出104名。为了鞭策和考验自己,吴宁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火线入党,实现了他的人生政治夙愿。由于表现突出,吴宁被湖北省授予白衣卫士的光荣称号。

回望抗疫战场,吴宁只是无数英雄之一。此时此刻,我们同样不会忘记,疫情之下,那一个个逆流而上的身影,那一个个英雄的名字——疫情吹哨人李文亮、为病人主动留守的夏思思、怕同事被感染而叮嘱不要插管的刘智明、藏起住院通知书坚守岗位的朱峥嵘……这些战斗在抗疫一线的医务人员、基层干部、民警和志愿者们,他们用大爱守护着人民的生命,用生命践行着共产党员的誓言。他们没有华丽的语言,却是身体力行地让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深刻体验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白求恩主义精神!

这场疫情之下的生死考验,考验的是担当,考验的是党性,考验的是对人民的感情,考验的是对事业的初心。目前,疫情尚未完全过去,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我们每一个现代青年和党员干部们,必须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国难当头之时,要义无反顾地冲锋在一线、战斗在最前沿,国难时见真情。在平凡工作之日,要自觉主动地勤奋工作、默默奉献,平凡中见伟大。

昔日延安青年奔赴抗日战场,英勇杀敌。今日延安青年冲在抗疫前线,不怕牺牲。延安精神永远是治党治国的精神武器,永远是青年人修身励志的精神源泉。作为一名延安青年,我们都应该成为延安精神的践行者,而我自己作为一名延安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的培训者,不但要成为延安精神的践行者,更要成为延安精神的传承者,向吴宁学习,向每一位奋战在抗疫前线的英雄学习,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不平凡的业绩,谱写延安精神的新华章,让延安精神在祖国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90后医护人员抗疫事迹篇5

宋__是我院感染性疾病科主管护师,中共预备党员,1987年出生,2010年参加工作。作为一名感染科护士,她秉持医者初心,坚守责任担当,视专业如生命,待患者似亲人,满怀用精益求精的态度,耐心细致的工作,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天使情怀。

作为科室护理组的业务骨干,她多次参加甲型流感、手足口病、登革热等传染病疫情防治工作,护理过大量的肝病、结核等传染病患者。特别是在流感和手足口病防治中,她不顾自己的孩子就是易感人群,争上一线,带头值班,从不畏难避险。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给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威胁。疫情一开始,宋淑娟就和全科同事一起战斗在发热筛查、隔离留观岗位上。本地出现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后,医院按照上级指示组建支援定点收治医院医疗队,她又坚决要求参加。院领导考虑她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二胎宝宝还在哺乳,劝她留科值班。她说感染科是疫情防控的第一梯队,个人困难再大都能克服。于是她带着吸奶器和回奶药,作为首批医疗队员冲上了医疗救治第一线。

突然断奶给她带来严重的涨奶问题。回奶有一个过程,身穿防护服又不能随时吸奶,一个班下来,她整个胸背部都是僵硬的,脱衣服的时候胳膊都抬不起来。为了尽快回奶,她加大回奶药用量,尽量少喝水,缺水造成口鼻干和严重口腔溃疡。一次在隔离病房突然鼻子出血,为了不浪费防护服,她硬是坚持到下班才去清洗脸上、身上的血迹。

为了表达对党的热爱、对事业的忠诚和抗疫到底的决心,她在疫情阻击战最危险、最艰苦的时候,依然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由于她表现出色,政治坚定,党组织批准她火线入党,并被授予全市疫情防控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90后医护人员抗疫事迹篇6

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全国上下十四亿人感受到病毒的无情,但同时也看到了全国上下一心、共同抗“疫”的感人场面,在我们身边有千千万万的英雄人物涌现出来,今天就跟随我感悟英雄在身边吧。

2020年1月,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给原本正在欢度春节的中国按下了暂停键。当所有人都待在家中关注疫情的时候,千千万万的医护工作人员已经奔赴一线,救死扶伤。

武汉沦陷了,各地迅速组织医疗队支援武汉。除夕夜,当我们正在和家人团聚时上海医疗队已经踏上了征程。紧接着,青海来了,上海来了,西安来了…… 二百多支医疗队,近26000名医疗队员来到了武汉。

他们被称为“最美逆行者”。原本青春可爱的护士穿上隔离服,剃掉了美丽的长发;战斗中的他们不分日夜,因长期穿着隔离服,脸上被护目镜压出了深深的印痕;累了的他们来不及脱下衣服,席地而睡;厚厚的隔离服让他们认不出彼此,只能在背上写下鼓励的话语,相互打气。这样的白衣天使就是我们身边的英雄!

不止他们,在这国难当头的时候,各行各业的人都奋战在一线,军人、环卫工人、社区工作人员……而穿起工作服的他们是最美的样子。这样的他们就是我们身边的英雄!

此时此刻,每个人都想为社会出一份力。拾荒老人毅然捐出了一万元,小女孩捐出了全部的压岁钱5000余元,全国各地纷纷送来了各种物资。就连远在海外的华侨也心系祖国,他们包机将搜集到医疗用品送回祖国,却无一人回国。这样的他们更是我们身边的英雄!

在这危难的时刻,身边的每个人都在用行动支持着祖国。曾经我们一起携手,抗击了非典肺炎,打倒了禽流感病毒,度过了汶川地震,中国人民的力量是强大的,只要我们众志成城,一定能度过困难。

春暖花开时,我们等待着英雄的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