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材料的编制需要搜集充足的证据来支持所陈述的事实,通过优秀事迹的写作,可以及时记录我们的生活,路路文书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社区志愿者的抗疫事迹材料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社区志愿者的抗疫事迹材料篇1
2022年初,河南爆发疫情。来自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的谷博鑫同学在完成自我居家隔离检测之后,便去建设路街道站前社区主动询问是否需要志愿者。在得知社区正在招募志愿者后,他果断报名并加入了大学生志愿者的队伍。
在他成为志愿者之后,他的第一个任务是小区住户人口排查。他负责59、60号这两栋楼,需要挨家挨户地敲门,并让居民们填写《小区住户人口排查情况表》。小区住户人口排查工作进展很顺利,并且每户人家都很配合,在表明来意之后居民们都会积极地去填写。在排查过程中,也有一些独居老人,因年龄大填表困难,谷博鑫同学便代笔由老人口述帮助他们填写。因有事外出家里没人的住户,他便先标记下来,等到第二天中午,趁着饭点重新去住户家敲门填表。经过反复查漏,再三确认他的任务已完成,他才去社区上交由他负责的《住户排查表》。他说:"虽然挨家挨户排查的过程很累,但是看着那些表上不断增加的数据,我觉得我的努力很值得。"
他的第二个任务是帮助居民办理出入证。出入证需要志愿者们更加仔细,确保一个编号对应一个人。办理出入证工作量很大,但是他们依旧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中午,社区为他们准备了饺子和菌汤。晚上,除了安排第二天的全员核酸任务以外,谷博鑫同学负责信息录入以及参加信息录入员培训会,了解第二天全员核酸系统的使用情况和出现意外时的解决方法。
全员核酸当天,志愿者们七点便到了社区,各点位布置好,便开始全员核酸。谷博鑫同学坚持在他的工作岗位,防护服一穿就是一天。当各个点位的工作都陆续完成,社区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才能脱下防护服,摘下手套,松口气。
至此,谷博鑫同学所有任务都已圆满完成。志愿者工作虽然很累,但是他现在回想起来,强烈的成就感油然而生,当工作时,居民们的一声声问候,是志愿者们疲惫之余的“满血复活剂”,他们会因此感到非常开心,会因此认为做的这些都是值得的。谷博鑫同学说:"那一句句‘您辛苦了’真的可以温暖我的一整个冬天,我心里也充满着‘为人民服务’的满足感。如果有需要,我还是会继续选择加入志愿者队伍,因为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在这没有硝烟的战场每一个人都是战士,在国家危难之时,我辈必挺身而出,这是我辈之责任,我辈定当义不容辞!
社区志愿者的抗疫事迹材料篇2
疫情防控阻击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这场疫情面前每名医务人员都是一名战士!这一批批最美逆行者,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当代青年勇于奉献、不畏艰难的精神,松江区新浜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综合病房护士长庞红宇就是其中的一位。自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她积极参与集中隔离点、核酸采样点、疫苗接种点等方面的防疫工作,只要党组织需要,她每次都是第一时间响应号召,冲在抗疫第一线。
率先垂范,展现党员风采
3月初的凌晨寒风凛冽,庞红宇与同事们来到了位于九亭镇某小区门口进行核酸采样,作为采样小队的领队她接到了一个艰巨的任务:完成2000多居民的核酸采样任务!3人扫码3人采样,她有条不紊安排着工作,指导志愿者将混乱的人群变成了整齐的3支队伍。当遇到不配合的居民,她会耐心和对方沟通、解释,取得对方的理解;当遇到小朋友闹情绪时,她会细心指导家长并小心地采样,减少小朋友的不适感;对无法下楼的居民,她还协调1组人员上门采样,解决了居民下楼难的问题。从凌晨3点多一直持续到上午9点多,没时间吃早饭、上厕所,大家都咬牙坚持着。等到居民逐渐减少,她指挥工作人员分批次进餐和休息,避免了核酸采样的中断。居民们对他们的工作连连称赞:“医务人员太辛苦了,连早饭都来不及吃!”得到居民们的肯定,她觉得再累再苦都是值得的。此轮疫情,应急核酸采样工作变成了医务人员的重要任务之一,作为应急核酸采样队员的她几乎每天都出现在采样点上,长时间的采样动作让她腰酸背痛,每次出发前她都把止痛药膏贴满后腰及手臂。同事们看她那么拼命都笑称她为“庞铁人”,她笑着回答:“我是一名党员,党员肯定得往前冲啊!”
昼夜不停,彰显医者担当
4月2日,还在新浜镇某个村里采样的她接到工作任务,需要她马上前往新开的集中隔离点驻点担任医疗组负责人。接到任务后,庞红宇加快速度完成手上工作并立即驱车赶往集中隔离点,到达点位后她迅速开始投入工作:检查三区两通道、污水管道、地漏、房间内设施、医废点、一脱、二脱区等。由于点位人手不足,她帮忙一起搬运、归类、整理防疫物资。第二天下午3点,两天一夜没合眼的她迎来了集中隔离点的第一批被隔离人员。隔离人员入住后,遇到看病配药困难等问题,她就联系医院,利用微信平台帮助隔离人员远程挂号、配药,解决了燃眉之急。
为了更好开展工作,有时她只休息2、3个小时,连吃饭都顾不上。她严格指导点位上的医护人员、酒店客房组及其他工作人员做好相关防疫工作、落实院感防控并组织相关人员培训、考核等。她用负责、严谨的工作态度赢得了集中隔离点上所有工作人员的认可。
细处做实,体现医者仁心
“你好,这是我爸爸的接种码,他90多岁了,腿脚不方便,请问你能帮忙到他身边接种吗?”“可以的,请你出示一下他的身份证,报一下手机号,我准备完物资就过去给他接种。”这样一位特殊的接种者拉开了当天新冠肺炎疫苗接种的序幕。庞红宇跟随着老人儿子的脚步,来到这位坐在轮椅上的老人身边。天气冷,老人穿得比较厚,注射疫苗时不是很方便,但是在庞红宇的指导下,老人顺利完成了接种,她细心交代着注意事项,嘱咐完后回到了注射区。这样的场景几乎每次都会出现在老年人新冠肺炎疫苗接种专场,而这也只是她工作中出现的一个小插曲,事情虽小却温暖人心。一路走来有心累、有病痛、有困难、有欢笑、有委屈,但这些都打不倒她,心中的信念支撑着她,胸前的党徽时刻提醒着她:自己是一名党员,要冲锋在前,起到标杆作用。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党员在危难时刻要挺身而出的誓言。
社区志愿者的抗疫事迹材料篇3
4月初,根据安徽省委、省政府作出的关于全力支援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决策部署,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援沪医疗队紧急动员,组建医疗队集结出发驰援上海。
致公党皖医支部党员陈兴无系该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副教授,他闻令而动,第一时间报名参加医疗志愿者队伍,并于4月6日与队友们奔赴上海疫情防控一线,正式进驻上海崇明花博园复兴馆方舱医院,整建制接管d区。
陈兴无与队友们夜以继日奋战在抗击疫情最前线,成为“最美逆行者”,他们通力合作,优化医疗、护理、后勤保障等流程,进行对症治疗、病情监测,给予每一名患者精心诊治和护理,辅以心理安慰和精神鼓励,得到患者的信任和喜爱。至4月11日,d区已收治在舱患者692人,为安徽省4支援沪医疗队收治患者最多的团队,在复兴馆方舱医院中率先实现满舱。在舱患者中,年龄最大的是一位68岁老人,年龄最小的8岁。
陈兴无博士师从钟南山院士。从事医疗事业20多年,在本职工作中,爱岗敬业、热情服务病人,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务实的工作作风,奉献自己的力量。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陈兴无响应院领导号召,积极投入到疫情控制与救治的最前线,多次参与发热门诊疑似病例排查、会诊工作,全力配合医院防控领导小组应对疫情。作为一名致公党员,他积极参与支部组织的各类社会服务和公益活动。多次前往金寨县前畈村开展“服务百姓送健康”义诊扶贫和皖医统战部组织的“践行十九大精神,同心送温暖,走进龙泉村”义诊活动。2020年被致公党安徽省委评委“脱贫攻坚”工作先进个人。
陈兴无现已50多岁,平时不善言辞,但他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默默地用奉献彰显白衣战士的责任和担当,用平凡的身躯筑起生命健康的防线,为打赢上海抗疫攻坚战贡献力量。
社区志愿者的抗疫事迹材料篇4
申明月,女,19岁,共青团员,看到共青团内江市市中区团委“邻里守望、共同战役”的倡议书后,成为了一名疫情防控志愿者,在牌楼街道环城路协助社区封闭式管理和疫情防控知识宣传。
问及为什么要成为疫情防控志愿者,她说,“因为这次疫情,学校也推迟了开学,想在这段时间尽己所能助力防疫工作,所以就报名加入了志愿者队伍。”今天是她坚守防控岗位的第8天,在人潮攒动的卡口点,她稚嫩的脸庞难免显得格格不入,但是她仍尽心尽责守岗位,稳中有序做好各项防疫工作。面对家人与朋友的不解,她说:“作为一名大学生,就应该展现新时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为防疫工作贡献一份青春力量。”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她用勇敢传递了正能量,用实际行动展现了当代青年的责任担当,她是当之无愧的青年榜样。
社区志愿者的抗疫事迹材料篇5
2020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让正值新春佳节的大江南北进入了严峻的抗“疫”之战。疫情动态不仅时刻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心,也开启了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阻击战。面对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东昌里社区青年团员志愿者周梓煜,第一时间主动请缨加入战“疫”,自觉充当防疫工作的“宣传员”和“战斗员”,带上红袖筒、拿起测温枪、奋战在社区防控一线,协助社区做好疫情网格化防控工作。
他曾说:“我的工作是平凡的,身为抗疫战线的一枚螺丝钉,做好了也不平凡”。周梓煜工作认真,耐心细致,热情大方,忠于职守,谱写了优秀团员的时代之歌。他的突出表现,得到社区居民和党群服务中心领导的肯定和赞扬。周梓煜的家长对于他坚持志愿服务的行为也给予了极大的理解与支持,在此次抗击疫情的志愿服务中,父母的支持更坚定了周梓煜奋战的信心和勇气。
晨曦朝露去,披星戴月归。在这场“战疫”中,周梓煜就像一枚螺丝钉,哪里需要就出现在哪里,是他在寒风中扎根社区,不厌其烦劝导居民减少外出,是他在雨雪中依旧坚守,不知疲惫测量居民体温,他用脚步丈量初心,用行动践行使命。这些日子,感谢有你相伴。正是一个小小的.“我”,构成了一个强大的“我们”,为社区的青年志愿者们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