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材料可以成为后人学习和借鉴的资源,促进领域的持续发展和进步,为了更好地宣扬社会风气,我们需要认真写一份事迹,下面是路路文书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世界的事迹8篇,感谢您的参阅。
世界的事迹篇1
有人说,历史只会记住成功者,人们只会记住冠军,而亚军或者功亏一篑的失败者总容易被人忽视。但对今年的世界杯亚军克罗地亚而言,他们用自己的坚韧、热情、沉稳、让人们印象深刻,即便多少年以后,人们也会记得这批创造了历史的克罗地亚人,这个只有417万人口的国家却对足球充满无限热情。这批由莫德里奇领衔的克罗地亚已经超越了黄金一代,尽管他们似乎每一步都走的艰难,但这也恰恰证明了自己的伟大,正如洛夫伦所言,从现在起,他们就是新的黄金一代。
莫德里奇,这位从动荡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队长,用他看似瘦弱的身体撑起了整个球队的中场,甚至撑起了整个国家的希望。7场比赛7次首发,场均出场时间达到99分钟,贡献2个进球与1个助攻,是世界杯所以球员中跑动最多的那个,这一切只是因为他胸前的克罗地亚国旗,他身后象征核心的“10号”战袍以及总有些“肥大”的队长袖标。
人们常说世界杯金球奖是安慰奖,但今年,这个奖项是真正的实至名归。
当然,克罗地亚不仅仅是莫德里奇,拉基蒂奇、曼朱基奇、佩里西奇……,这些球员都是克罗地亚创造历史的英雄。莫斯科的决赛场内,克罗地亚人的确没能收获冠军,但大雨漂泊里,克罗地亚也不应该低下头。因为足球让克罗地亚万众一心,因为足球,亚军依然是民族英雄!
世界的事迹篇2
老爸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球迷。就拿这几天的慕尼黑世界杯足球赛来说吧,他是场场必看,你看,昨天晚上这场巴西对加纳的八分之一pk,离比赛开始还有三十几分钟呢,他就早早地坐在沙发上了,等待着比赛开始,他是巴西队的“铁杆”球迷,他还逢人便讲他是巴西队的忠实“粉丝”。
比赛开始了,老爸嘴里叼根儿烟,眉头紧锁,目不转睛地盯着荧幕,一副恨不得钻进去的样子,连有人说话他也不知道。
开场不到5分钟,巴西队一名队员一记妙传,球到罗纳尔多的脚下,这时,老爸猛地从沙发上弹起来,大声地吼道:“快!快射,打他个措手不及。”这时,只见他的脸涨得通红,脖子上的筋蹦得老高,双手还十分卖力的比划着,看他那架势,就知道他完全忘记了自己是球迷,仿佛他就是场上队长,在“指挥”球员踢球。只见罗纳尔多一个轻点破门,圆圆的足球乖乖地滚入了球网,顿时,老爸就像小孩看见棒棒糖似的,脸上写满了激动。还一边拍手一边喊:“进了!进了。”妈妈在一旁责备他说:“你这一声喊,差点把我的耳朵都震聋了。”老爸这时才发现自己是在看球赛,连忙说:“对不起,我太兴奋了,以后一定小声点。”
……
比赛结束的哨声响了,巴西队3比0赢了加纳队。我问老爸为什么当球迷。他说:“足球能代表一个国家的体育精神,反映一个队的实力和毅力。”噢,我终于明白老爸为什么要那么喜欢看世界杯了。
世界的事迹篇3
2024年11月20日,万众瞩目的卡塔尔世界杯开幕式在多哈举行。美国知名演员摩根·弗里曼饰演的旅行者和一名卡塔尔残障男孩的对谈感染了很多球迷。他是谁?他的身上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这位残障人士名字叫加尼姆·阿尔·穆夫塔,出生于卡塔尔,是今年世界杯大使之一,年仅20岁。他出生时身患一种罕见的疾病,尾部回归综合征。这种疾病会导致患者出生时没有下半身,加尼姆·阿尔·穆夫塔就是这样。
11月20日,2024年国际足联世界杯大使加尼姆·阿尔·穆夫塔(右)在开幕式上。
但和别人不同的是,在父母不懈的帮助下,加尼姆·阿尔·穆夫塔学会了并坚持用手四处走动,因为他认为自己应该利用一切自己所拥有的东西,而不是执拗于自己没有的。
在生活中,穆夫塔做的一切远超于仅仅接受自己身体上的不足。他在生活中克服了各种发人深省的挑战,他看到了过去的日子,并知道有了信念、承诺和努力,他将能够自由地实现自己的抱负。正是这种模范的生活态度和姿态,为他赢得了卡塔尔和全球数百万人的爱、尊重和钦佩。他富有感染力的笑容、无可挑剔的自信和机智的个性,让他在国外的社交平台上拥有超过300万粉丝,鼓舞着更多的人。
穆夫塔目前正在大学主修政治科学,目标是成为一名外交官。他是当今青年中的杰出模范,也是全世界残疾人的倡导者。在未来,他继续打破自己的个人记录,全心全意地履行自己的慈善使命。
世界的事迹篇4
乔纳森是一名在白宫做勤杂工的黑人,他的妻子戴维斯也是一名白宫里的保洁工。一天,乔纳森说他在锄草时发现白宫的草坪上有几只鹌鹑。戴维斯从未见过鹌鹑,想了解一下鹌鹑的外貌特征,乔纳森却以在白宫里锄了一天草感觉很累为由给推辞了。当时,戴维斯很气愤,负气地说了一句:“你不给解释,我去求助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
没想到戴维斯真的这样做了!当时,罗斯福回答得很详细,并放下手头上的书,然后和戴维斯一起来到草坪,指认不远处那只栗黄色头顶的小鸟就是鹌鹑。
总统正为应对糟糕的经济而忙得不可开交,戴维斯不该拿这种小事打扰总统。为这个,乔纳森十分责备戴维斯,认为她懵懂胡来,并警告说:“如果还这样坚持下去的话,说不定明天就会被白宫炒鱿鱼!”
后来,这事被罗斯福知道了,他对乔纳森说:“我不觉得戴维斯哪里做得不对,也看不出她的懵懂和胡来!乔纳森,只是你把问题想得太复杂了。我告诉你,如果一个人连身边的小事也解决不了,就别指望他去解决大事情了!”
乔纳森还是“顶”了一句:“可我这是为总统您着想啊!如果每个人都在这个时候来打扰您,不就影响您的工作了吗?”
“没有!身为总统,大事情需要自己去解决,但也不能因此而忽视身边的小事情。”能得到乔纳森的了解,罗斯福很感动:“你说得也很有道理,但要分什么场合。如果实在太忙的时候,不能及时回答他人提出的小问题,但也要说一声抱歉,并给他人解释清楚有紧要事情在身,不能立马回答。如果下次有机会见面的话,我会记起这件事的……”
“白宫的草坪上,随时看到鹌鹑,如果你不把这件事看作是一件小事,答应明天带戴维斯前去指认,你们夫妻之间就不会闹出这么大的矛盾!”说完这些,罗斯福的话回到了正题,“别以为这些举手之劳就能解决的事情是小事,就可以推诿,或不去理喻!如果这样下去,积怨势必越来越多,民愤就会越来越大。身为总统,不光能做大事,也要会做好小事。在大事与小事面前,我们不能因小而失大!”
“毋以小益而不修,毋以小损而不防”。罗斯福能成为美国任期最长的总统,这与他一生中所秉持的“小事不小”的态度是密不可分的!
世界的事迹篇5
爱因斯坦创立了相对论,其意义极为巨大,但却没有多少人弄得懂。他自认为当时真正了解相对论的只有12个人。
为了解释他的相对论,爱因斯坦曾作了许多有趣的解说。一位妇女曾问他:“你是否真的相信你的相对论是真的?”爱因斯坦回答道:“我当然相信,但要等我百年之后了。”妇人问:“那又会怎样呢?”他幽默地答道:“那时,如果我不错,德国人就会说我是德国人,法国人会说我是犹太人;如果我错了,德国人就会说我是犹太人,法国人就会说我是德国人。而这样一来,他们便在使用我的相对论了。”
有一次,一位中年男子请求爱因斯坦解释他那闻名于世的相对论。爱因斯坦很诚恳地用数学为这个人解释,但不幸这人不懂数学,于是爱因斯坦只好换一种方式,用极浅显的语言来说明相对论,但这人仍然不懂。最后,爱因斯坦问那人是不是有丈母娘,那人回答说:“有。”于是,这位天才科学家便很高兴的说:“那就成了。假使你刚度过两个星期的蜜月,到第三个星期你的丈母娘来了,在你那儿住了两个星期。这前后两个星期的时间虽然一样,而你的感觉却大不相同,这便是相对论。”
一位科学家去拜访爱因斯坦,当访客走进他的研究室时,爱因斯坦正匍匐于地,似乎正有所举动。这位科学家以为他正在检验相对论的原理,于是不惊动他,只留神地观看,那知爱因斯坦匍匐了一会儿,忽然向来客说道:“先生,你能帮助我吗?我的一张钞票丢了!”
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大学讲课时,正值暑假放假前夕,一个学生问他最近有无新发现的学理,他被逼不过,只好说道:“我有一个发现,西点之间最短的距离是指暑假的开端到暑假的'终点,请诸位善用暑假。”此话一出,全体同学哄堂大笑。
世界的事迹篇6
20岁的加尼姆·阿尔·穆夫塔用双手支撑着身体,从球场一侧缓缓行来,与知名演员摩根·弗里曼饰演的旅行者汇聚于场地中央。二人在聚光灯下交流,畅想着美好和平的未来。在2024年卡塔尔世界杯开幕式上,“半身少年”穆夫塔用他纯真的笑脸,向世界传递着最美好的善意,让现场和全世界的观众为之感动。
穆夫塔是本届世界杯的形象大使之一。2002年5月5日,伴随他来到这个世界的,是一种极其罕见的疾病——尾椎退化综合征,一出生便失去下半身。身体上的缺陷没能逼迫他向命运低头,他没有腿脚,但站了起来;身体比同龄人矮了半截,但精神上始终与正常人等齐。不屈的意志和顽强的生命力,支撑他以笑容面对世界,积极乐观地参加各项运动。因为热爱足球,他用身体仅有的部分颠球;在泳池、滑板场、大海中,也有他运动的身影。正是自强不息的生活态度,为他赢得了卡塔尔乃至全球数百万人的爱、尊重和钦佩,成为卡塔尔世界杯大使。
在激情澎湃的华丽演出中,在繁华的“舞蹈盛宴”中,在球员和明星的映衬下,他从容“登上”世界杯舞台的最中央,代表亿万残障人士分享了足球的荣光。令人肃然起敬的是,他用手掌撑地前进,丝毫没有因自己的残疾而露出不快和沮丧,没有因双脚缺失而有些许的自卑和失望。恰恰相反,在这个凭脚上实力说话的世界杯的开幕式上,他和摩根·弗里曼的对话平和有力,笑容温暖纯真,宛若一束最美的光,给所有热爱生活的人注入了力量。
开幕式结束后,穆夫塔的故事冲上热搜榜。很多网友表示,这是本届世界杯开幕式上最难忘的环节,“这样的人应该上热搜”、“整场开幕式他给人印象最深”……没有双脚却当选世界杯形象大使,彰显的是足球运动的感染力和号召力,蕴含着足球赛事的包容博爱和强大能量,说明世界杯的快乐不只流淌在足球场上,也播撒在每个人的心里。
足球的魅力无与伦比,其中最闪耀的一条是它远远超越了体育运动的范畴,凝结成一种跨越语言、样貌、时空、种族的信念、热爱和力量。爱足球的人不一定擅长这项运动,但他们一定曾在观赛的一瞬被足球的魅力所感染,为球员演绎的不畏强敌、拼搏到底、团结合作的足球的精神所倾倒。半身少年虽然无法在绿茵场上驰骋,但他在人生的赛场上奔跑,同样诠释了真正的足球精神。
接下来的世界杯比赛或激烈或平淡,或遗憾或残酷,但无论各个球队抽到了哪张签,期待每名球员都如这名“半身少年”,向着胜利奔跑,为目标拼尽全力。四年一届的世界杯,早已固定为许多人回望岁月的刻度尺,穆夫塔年轻而厚重的故事,也是一本值得阅读和思考的人生教科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也有属于自己的世界杯,迎风奔跑在绿茵场上的,既是球员与明星,也是奋斗中的自己。
世界的事迹篇7
“我已经接到了50多个电话,有表示祝贺的,有要求采访的`……”宁波效实中学校长周千红说,他的电话已经打得发烫了。但从他略显疲惫的声音中,仍能很容易地感受到抑制不住的喜悦。
在北京时间5日下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宣布之前,周千红坦言并没有太关注结果。“在各大网站的预测报道中,热门人选都是些外国人。”直到从电视机里看到屠呦呦获奖的新闻,他仍然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屠呦呦,正是效实中学48级的学生。
“_年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时,我们师生就盼望着这位校友能再拿到诺奖,因为很多拉斯克奖的获奖者最后都拿到了诺奖。”周千红说,也正因为此,效实中学的师生们对每年颁出的诺奖都多了份牵挂,而在学校,这个老校友发现青蒿素的事迹也激励着不少学生走上了科学之路。
这所已度过百年华诞的中学桃李满天下,仅两院院士校友就有15名。在学校校史陈列馆的显要位置,除了院士校友的照片,还挂着屠呦呦的照片,展列台上放着屠呦呦赠与母校的书。“学校百年校庆时,她有事不能赶回来,就专门托人从北京捎来了她写的书,就是讲青蒿素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在周千红的印象中,作为效实中学北京校友会校友的屠呦呦为人低调谦和,即使是在她摘得一系列国际大奖后也是如此,但她却毫不掩饰对于母校的深厚感情,总说着想常回来看看。
_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学,选择了一个在当时比较冷门的专业——生物药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当时的中医研究院工作。由于屠呦呦的专业属于西医,单位送她到中医学习班,用两年半的时间系统地学习中医药。那时,屠呦呦自己也不曾想到,她的这些中西医相结合的学习背景,为她日后发现青蒿素打下重要的基础。
屠呦呦的丈夫李廷钊初高中也在效实中学读书,是屠呦呦的同学,他毕业后出国留学,回国后向曾经暗恋的屠呦呦大胆表白,而后他们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庭。夫妻俩的同学陈效中说:“如今李廷钊在北京工作,家里的事都是他管,是个好丈夫。他们有两个女儿,在国外工作,都很出色,和屠呦呦一样做事认真。”
让屠呦呦的不少同学印象深刻的是,搞中药研发的她总是在自己身上试药,只为获得最真实的体验。如今,她已经85岁高龄,但据她身边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屠老依旧在正常工作,依旧在带科研项目。
世界的事迹篇8
东汉时,有个读书人名叫高凤。他的父母都是种田的,因为家里十分贫穷,他小时候没钱进私塾读书,只能到邻近的富家去借书读。富裕的邻居起先不肯借给他,后来看到他确实十分喜爱读书,才答应借书给他。
高凤借到书后,读书非常用功,没有多少时间,学业很有长进。到了青年时代,高凤学识很渊博,在他家乡南阳一带也小有名气了。
高凤读书的时候十分专心刻苦,他不但白天读,晚上读,而且经常因为读书读得入迷,而忘记自己所应该做的事。
童年时,他一面看书,一面放牛,结果连牛逃走了也不知道;少年时,他带着书本下地锄草,他一面背书,一面锄草,结果草没有锄掉,庄稼倒锄掉不少;他结婚后,有一次,他的妻子下田之前,把收割后打下来的麦子晒在庭院里,拿了根长竹竿给丈夫,对他说:
“麦子晒在院子的场地上,你坐在门口看着,别让鸡来糟蹋麦子。”
妻子走后,高凤便专心致志地读起书来。不一会儿,刚才被他赶走的几只鸡又来啄食麦子了,可高凤沉浸在书中,根本忘记了赶鸡的事。
当时时值初夏,天气多变。他妻子下地的时候还是大晴天,不过一个时辰,天空中突然一阵乌云飘过,刹那间天昏地暗,一场暴雨倾盆而下。晒在场地上的麦子随着雨水流进了场边的沟渠。可是,高凤却完全忘记了看管麦子的事,他一手拿着竹竿,一手拿着经书,口中念念有词地读着,麦子被雨水冲走了,他一点也不知道。
没过多久,风停雨歇,太阳又露出了脸,时间也到了中午。高凤的妻子从田里回来,看到场院里一片狼藉,而丈夫却仍端坐在矮凳上诵读,大声责问说:
“让你看麦子,刚才下大雨,为什么不收进去?你看,现在这么多麦子被雨水冲得只剩一点点了!”
“刚才下过大雨吗?我怎么一点也不知道?”高凤如梦初醒地说。
“你呀!真是个书呆子!”妻子说。
不久,这件暴雨流麦的奇闻很快传了开去,成为人们茶余酒后的笑谈。但高凤不以为意,仍我行我素,又过了十多年,他终于成了东汉时期著名的大儒。
后来,“高凤流麦”这一典故,用来称羡读书专心致志;或者用来嘲谑书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