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读后感之前,我们需要认真回顾书籍中的内容,为了强化对书籍的记忆,我们一定要将读后感写好,下面是路路文书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第三帝国的读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第三帝国的读后感篇1
对于二战时期的德国,如果想从一个全方位的角度了解的话,《第三帝国的兴亡》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本书的作者威廉·夏伊勒出生在美国,通过对德国遗留下来的史料进行整理和编译而写成此书。书中的内容大体上以时间的顺序记录了第三帝国从出生到毁灭的全过程。在这里不在细说纳粹德国兴亡的全过程,重点来谈一谈--的思想。
众所周知,--上台之际,德国正处于在乱世当中,美国开始的经济危机席卷全世界,德国也没有幸免于难,银行纷纷倒闭,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至中,此时的--能够从一个落魄街头的流浪汉迅速成为一个政党的领袖必然有他的过人之处。--领导德国前半段,德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德国成功的摆脱了经济危机的影响,并迅速跻身于强国之列。这其中肯定有我国所值得借鉴的地方。
--在当选国家元首期间,动员德国民众修建高速公路,这一点和美国的罗斯福总统的“以工代赈”计划很香,通过兴建国家工程来解决人民的失业问题。
其次,--在职期间,彻底改变了世人对德国的看法,同时也改变了德国受人欺负的懦弱形象。相比之下,现今的中国在这个方面需要向当时的德国好好的学习一下,现如今,我国内忧外患,外部有日本,菲律宾的不断挑衅,更有美国暗中使坏,为他们撑腰,内部__,__,__,__等分裂势力妄图将我国四分五裂,像苏联解体一样,独立成若干小国,在这种情况下,个人感觉共产党是该展现自己强硬的时刻了,引用--的一段名言,“别人欺辱我们,哪怕是最弱小的民族也来践踏我们,我们只会叫着:我们表示强烈的愤慨和抗议,这样的人,是没有骨头的!这样的人,是低贱的!我们应该用大炮的震耳欲聋的声让敌人颤抖!我们应该碾压他们的尊严、生命,让他们知道我们不是一群只知道抗议的懦夫!”
“你们要记住,一个只懂得抗议的国家,是一个没有骨头的国家!一个只懂得抗议的政府,是一个没有骨头的政府!当我们的尊严、领土、生存的空间都遭受践踏的时候,还不知羞耻地抗议的政府,我们是不需要的!你们最后也会抛弃它们的!” 试想,菲律宾这样的弹丸小国为何会一而再,再而三的向我国挑衅,有美国的支持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我国的忍耐力太惊人了,一而再,再而三的容忍挑衅,而这样的结局往往是纵容了这些自不量力的小国,从而演变为菲律宾,越南等小国群起而攻之的局面。
“一个民族正经历着动荡,我们,在被幸运之神垂青”是的,多难兴邦,一个在成长中很少遇到巨大挑战的国家是成长不起来的,我们国家正在被幸运之神垂青,因为内外界施给我国的挑战是我国前进的动力,一个真正的大国必须时刻面对可能来自任何一方的挑战,中国,会在逆境中成长为一个真正的大国!
第三帝国的读后感篇2
1945年春,第三帝国迅速崩溃,因此人们不仅缴获了它的大量秘密文件,而且也缴获了其他许多非常宝贵的材料,诸如私人日记、极度秘密的发言记录、会议报告和通信,甚至还有纳粹领导人电话中谈话的记录,这是赫尔曼。戈林在航空部设立的一个特别机构所窃听收录的。例如,弗朗兹。哈尔德将军写日记一直没有断过,他用格贝尔斯伯格式速记法不仅记下了逐日的事件,而且也记下了当天每小时的发展。要了解1939年8 月14日到1942年9 月24日之间这一段时期的确切情况,这就是一个很难得的材料来源。当时他担任陆军参谋总长一职,同--和纳粹德国其他领导人每天都有联系。他的日记是德国人日记中提供情况最多的一部日记。但是也有其他日记具有极大价值,包括宣传部长、--在党内的亲密同事约瑟夫。戈培尔博士的日记和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okw )作战局局长 阿尔弗雷德。约德尔将军的日记。还有最高统帅部自己的和海军总司令部的日记。
阿道夫·--也许是属于亚历山大、恺撒、拿破仑这一传统的大冒险家兼征服者中最后的一个,第三帝国也许是走上以前法国、罗马帝国、马其顿所走过的道路的帝国中最后的一个。至少由于氢弹的突然发明,由于弹道导弹和能够击中月球的火箭的突然发明,那一阶段的历史已经闭幕了。
在我们不断有新的可怕的杀人玩意儿补充原有的杀人玩意儿的新时代中,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如果竟然爆发的话,那么第一场这样的战争一定是一个自取灭亡疯子按一下电钮所发动的。这样一场战争不会历时很久,也不会再有后继的战争。这种战争的结果不会有征服者也不会有征服,而只有烧成焦炭的尸骨堆在一渺无人迹的星球上。
第三帝国的读后感篇3
“千年易过,而纳粹德国的罪孽难消” ,这是二战前后美国驻柏林记者威廉·夏伊勒撰写的《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扉页上的一句话。作为研究二战史的名著,《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以丰富的第一手史料(很多材料是战后缴获的纳粹德国来不及销毁的档案文件以及纽伦堡战犯审讯笔录),系统地勾勒了纳粹德国从--诞生直到他最终战败自杀的这一段历史。这段历史,也是德国历史上最短命的“第三帝国”从无到有,从兴盛到衰亡的历史——虽然我们现在也从历史角度来看,它只有匆匆几十年,但它对人类社会带来的震撼,却确实如作者所言:千年难消。
似乎完全是一个人,一个叫阿道夫·--的人,一手造成了这千年的冤孽。(这里有一则轶闻:威廉·夏伊勒发现--家族原来的姓“施克尔格鲁勃”非常拗口复杂,直到--的爷爷才改到现在这个简短响亮的姓氏。威廉·夏伊勒慨叹了一段:如果--的爷爷不改变姓氏,没准就没有第三帝国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因为很难想象,德国人民会象象“嗨,--”一样,能非常顺口响亮地喊出“嗨,施克尔格鲁勃”)——这样的说法,当然是半真半假的调侃,但由此也可以看出,无论正史的作者如威廉·夏伊勒,或者我们熟悉的野史的传说如卓别林的《大独裁者》,都认为阿道夫·--这个人,对纳粹德国的罪恶应该承担最主要的责任——所以,我这篇读后感的第一层意思就是“--和他的帝国”。
但是如果客观的说,无论是--这个人,或者第三帝国这个国家,在历史上都不是如现在战胜者所描述的那么不堪。首先说--,在我们所受到的正统教育中,他是一个嗜血成性的杀人狂魔,偶尔,一些后人还对他的私生活有所攻击——比如我就曾看过一些严肃的史书中信誓旦旦地论证--是一个“阳痿患者”、“性变态者”。但当我看完《第三帝国的兴亡》后,我首先就觉得--不是脸谱化的狂魔或者小丑,实际上,坦率地说,我甚至认为--是某种“天命”的人物——只不过和“上帝选中的人”相反,--是“撒旦选中的人”。我这么说,是因为纵观第三帝国的兴亡,给我最突出的印象就是--具有绝对惊人的“意志力”和“直觉”,既勇敢又敏感,两种能力天赋予身,超凡脱俗!举两个例子:其一是本来二战欧洲战场,1944年德国就败局已定,但是--以自己一个人的坚强意志力,鼓励了整个国家顽强抵抗西方和东方两条战线的盟军进攻,甚至还在西线发动“突出部战役”狠狠地反击了美军——以一己之躯,抗击百万大军,还能坚持回旋,不可谓不是一个人意志的胜利;其二是在第三帝国萌芽时间,--不顾他的军事顾问的反对(他们担心西线英法联军会趁虚而入),而坚决入侵波兰。最后历史证明,--在这些事情的判断上,其直觉是完全正确和恰如时机的。在整部《第三帝国的兴亡》中,如此证明--的勇气和敏感的事例,非常多,多的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这个人的勇气和敏感,就没有第三帝国!
接着来说“第三帝国”。同样,“第三帝国”的德国也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少数军国主义纳粹主义的人愚弄群众,而人民却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不自觉。不,不是这样的!在《第三帝国的兴亡》中,对第三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有一个比较客观的描述,总的而言,在“第三帝国”兴盛时候,德国政治虽然专制,但经济蓬勃发展——作为一个对比,美国的经济当时正处于“大萧条”时期,而罗斯福的“新政”对经济的发展促进,远远没有--的“国家社会主义”有效;经济发展的结果,带来德国社会安定,人民生活幸福——《第三帝国的兴亡》引用了当时英国记者的一份观察报告,在报告中,记者比较了英德两国的青年,发现德国青年朝气勃勃、身体健康、精神向上;反之,英国青年颓废委靡、身体瘦弱,状若病夫——所有的这一切,都使人有一个印象:如果“第三帝国”不发动对邻国的侵略,不发动对犹太人的迫害,那么“第三帝国”的德国简直就是人类社会的一个——乌托邦!
好了,我终于找到了我想说的一个关键词:乌托邦——这就是--和他的帝国!在我上面说了那么多--和“第三帝国”的“优点”,绝不是要为他们翻案,反而,我想说的是我从《第三帝国的兴亡》这本书中,再次获得一个经验:人们为乌托邦的梦想进入天堂,而当天堂的大门关闭之时,他们发现他们身在地狱!——--再怎么勇敢敏感又怎么着了?他,依旧是近现代史上最大的罪犯;第三帝国再怎么经济发达人民幸福又怎么着了?他们,依旧是近现代史上最邪恶的国家和人民。
乌托邦再怎么美好又怎么着了?那里——永远是地狱!
但是,又突然出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和他的第三帝国“乌托邦”,却演变成一个不断发动侵略战争的噩梦?!换句话说,为什么在德国,“地狱”注定是“战争和鲜血”?!——这里就要谈到我这篇文章的第二层意思:瓦格纳和他的女武神。
据《第三帝国的兴亡》所述,--一辈子都深爱瓦格纳的歌剧。值得注意的是,--的“精神导师”之一尼采同样曾经非常喜欢瓦格纳的音乐——德国历史上那么多著名的音乐家,为什么这两个“超人”自居的人独爱瓦格纳呢?!
暂时把这个问题放置在一边。纳粹德国灭亡几十年后,一个叫科波纳的美国导演,在拍摄反映__的《现代启示录》中,有这么样一个镜头:美国军人坐在直升飞机中,对越南的村庄狂轰滥炸。他们一边疯狂扫射、屠杀,一边却用飞机上的高音喇叭播放着瓦格纳的《女武神》!炸弹声混着瓦格纳的音乐,鲜血混着音乐,震撼人心,即使作为电影的观众,也能在那瞬间体会到一种——神秘、异样的快感!
尼采、--、科波纳,以及无数看过电影《现代启示录》的人,其实都体会到了瓦格纳音乐的核心所在:战争和鲜血带来的惊悚和毁灭;以及,惊悚和毁灭带来的快感。
作为瓦格纳的代表作,《女武神》是的他的四幕神话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的第二部。《尼伯龙根的指环》是瓦格纳根据中世纪德国的传奇故事自撰脚本创作的歌剧,他先写出散文稿,然后再改写成歌剧脚本,最后才创作音乐。歌剧分《莱茵的黄金》、《女武神》、《齐格弗里德》和《诸神的黄昏》四个部分,瓦格纳用音乐讲述了神、巨人和尼伯龙根人为了争夺黄金指环而发生的战争——或者说,瓦格纳实际上是用音乐总结出德国的民族性——这可以用《女武神》最著名的一段概括:众神之王沃旦(wotan)与智慧女神爱尔达(erda)交合生出了一群女武神。她们是矫健的少女,骑着骏马在天空中奔驰着。她们把英雄的尸体带到瓦尔哈拉天宫,英雄们于是会复活,重生为守护神殿的战士。
战争、英雄、死亡、复活,女性守护者——这几个关键词在德国民族文化中沉淀,所以当纳粹第三帝国萌芽之后,它破土而出,挑动起德国人民心中最隐秘的欲望:他们渴望战争和死亡,因为唯此,他们才能得到永生和爱情。
所以,“乌托邦”在德国,必然建立在战争和鲜血构筑的地狱之上!
威廉·夏伊勒的《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全书四册,超过百万字,所谈论的政治军事问题繁杂无比。作为一个新近的二战历史爱好者,作为一个肤浅的人文主义者,在读完此书后,其实我最想说的一句话还是:
“千年易过,而纳粹德国的罪孽难消” 。
第三帝国的读后感篇4
在装修搬家的动荡中,断断续续地读完《第三帝国的兴亡》。合卷反思,阅读时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极权主义统治的一些情况。
例如对宣传的操纵,对教育的控制,甚至组织了一个“通过快乐获得力量”的组织,来实施管制化的娱乐,控制人们的闲暇时间。可见,极权主义的特点之一就是希望控制人类生活的每一个方面。
关于对教育的控制,书中引用了--在1936年的一段演讲:“当一个反对者说:‘我不回投向你那边的’,我就平静地说。‘你的子女已经属于我们了……你算什么?你是要死的。但是你的后代现在站在新阵营里。在一个短时期之后,他们就将不知道别的。而只知道这个新社会’”。极权主义的体制把子女从父母身边夺走的本事,在中国过去的__中也得到了印证。
政治课本上讲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纳粹对宗教的态度恰好是一个注解,一份关于对待斯拉夫人的纳粹文件记录,对斯拉夫人要给他们打绝育针,他们的教育只需要计数能数到100就行,但却要“把宗教给他们留下来,作为他们消愁解闷的一种方法”。
至于战争的进展,书中也一再感叹德军错过了一些本可抓住的机会,但反过来想,如果--不是有超越正常理智的疯狂想法,也不可能发动这样的旷古烁今的大战与暴行。非常人做非常事,自不可以常理度之。
这本书对纳粹内部的反对力量也作了大量描写,使人了解到即使是极权主义如纳粹德国,也不可能是铁板一块。
第三帝国的读后感篇5
历史书向来是不好读的。一来是其真实性需要辨明,而来可读性也是一大问题。这本《第三帝国的兴亡》很好的满足了以上两点。因此,这本书虽然长,但是读起来丝毫不觉得乏,也能读的极为深入。
威廉·夏伊勒,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驻外记者,他亲眼目睹了--的崛起、达于极盛直至灭亡,战后,又有机会接触数目惊人的被缴获的德国秘密档案——正如作者本人所说,“这样大批的珍贵资料落入当代历史学家手中的事情,过去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正是这一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事情,诱使作者尝试写下这部日后成为经典的着作。
由于作者着述的基础不是任何其他人的着作而是堆积如山的德国原始资料——秘密档案、文件、私人日记、会议记录、通信,甚至还包括被窃听的谈话记录,而这些资料所牵涉的历史事件又是尽人皆知的,这无疑使对历史的真实表述得到很大保障,至于客观,则本身往往是难于把握的,即使人人知道事实胜于雄辩,但是每一个历史学家都更乐于让读者看到他希望他们能看到的历史,这也使得基于史实的任何评论常常是易受攻击的,其结果无非是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这就对读者提出了要求,站稳了脚,自己看去无疑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读历史,我以为可贵的不在一知,而在一叹。仅仅知道了有这么一件事,实际上并无意义,倒是因为前人的一言一行,历史长河间的一点点波澜,引起后来者兴发感慨,这倒有趣的多。比如看看--先生的发迹史,看看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完美的民主宪法的魏玛共和国是如何一步步地被合法地拖向毁灭,而那些这样做的人,本应该是共和国的支柱——民主政党、政府、议会、军队、总统——甚至还包括大部分的人民!这真是非常奇妙的事情,从理论上说,合法的民主政权是被民主而合法地灭亡了的,而绝大多数的人民对这一结果竟还投了赞成票!
再比如那些民主国家对法西斯政权的纵容与绥靖,简直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眼看着这条狼崽子从软弱无力的状态中一步步恢复过来,直至最终几乎将自己吞下。遮住他们眼睛的阴翳居然会使他们看不到狼的本性就是要吃人的,姑息养奸,幻想着法西斯会有餍足之日,这是何等的荒.唐,何况,尽管--先生是个举世无双的扯谎大王,但是他日后所有的行为都可以在他那本流传甚广的《我的奋斗》里找到出处与根源。也许一战的流血漂橹给英国人和法国人留下了太多惨烈的回忆,但是靠乞求与让步,靠牺牲弱小民族来赚取得和平终究不能长久,绥靖主义者最终为自己的轻信付出了代价。
这本书让我们看到当时欧洲以及美国对德国境内行为的漠视和放任,这种愚蠢的行为给了--崛起的机会,让整个世界再次陷入杀戮与战争中。读历史,就是要从前人的故事中吸取经验,珍惜现在与未来,减少我们的错误,走的更远。
第三帝国的读后感篇6
提起世界大战,我总会想起德国—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残酷无情地挑起战事,是战争的始作俑者,是战事的祸端,对各被征服国的人民实行的恐怖统治的强度超过有史以来所有的野蛮与迫害。纳粹,--,集中营……这些名词紧紧地与德国联系在一起,如影相随。一直以来,我以为,一切均是--与其所领导的纳粹党所做的孽,犯的过。对那段尘封的历史只是知道个大概,未深究过其起因进过。直至所谓“博客活动”要求,我才阅读了与此相关的书籍——《第三帝国的兴亡》,愣是花了一周的时间硬啃下了这个约2cm厚的大部头,然而只读完了“上卷”,眼看上交期限逼近,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写下这管窥之见。威廉·夏伊勒大师的鸿篇巨着在经过我的一番囫囵吞枣之后,难免变味走形,只图没有亵渎大师的一番心血……
上卷主要描述阿道夫·--的的人成长经历,他是如何从维也纳的流浪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弃儿一步步攫取国家政权与最高权力,成为德国最高统治者,并如何引领德国一步一步走上纳粹,走上战争的道路,将德国,将世界玩弄于手掌之中。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过结果和--的倒台则属于“下卷”的内容,没来得及一一品读。文中“德国的纳粹化”这一章的详尽叙述引发了我对德国纳粹化的思考。
--该为这段历史负上全部责任吗?很多人都会这样认为——--是罪魁祸首,没有他,就不会有后来这些恐怖的战争,肆意的屠杀与摧残,历史就会因此而不同,会改写,一切都会不一样。无可否认,--是罪大恶极,是他,创建了第三帝国,把德国人民送上从来没有到达过的权力的高峰,转身又把他们投入悲惨的深渊,在世界实行恐怖统治,置世界人民于水生火热的煎熬之中。可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历史英雄人物、重要人物不是历史的创造者,正如不是意识决定的物质一样。当然,--不是英雄人物(谁会承认呢,疯子才会这样想吧,又或者某些日本的狂热分子会这样认为也说不定呢),但他是个重要人物,这点不应否认。正如着名历史学家弗雷德里希·海因克所说,“--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说明在历史生活中,个人具有突出的和不可估量的力量”。重要人物虽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却仍发挥着重要作用。正如作者所说的,“阿道夫·--有着恶魔般的性格、花岗石般的意志、不可思议的本能、无情的冷酷、杰出的智力、驰骋的奇想以及惊人的判断人和局势的本领”,--的确有着非一般的能力,不过他却把它用在了歧途上。然而,把一切都归咎于一个人身上,这就犯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错误,因为,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正是德国人民,把--送上总理的宝座;也正是德国人民,亲手埋葬了德国。
“对于阿道夫·--的得势,德国任何阶级、任何集团、任何政党都不能逃避其应负的一份责任”,作者如是说。我很是赞同认可。共和国后期,政党数目过多,而且彼此相互倾轧,只顾他们所代表的那部分经济和社会效益,无法求同存异,更无法在国会中形成一股稳定的力量来应对国家所面临的困难和危机。日本现在的状况与此很是相像,都是面临着经济危机,国内势力四分五裂,党派之间勾心斗角,把国家利益晾在一边。同样,日本国内出现为数不少的激进分子,企图转移民众注意力到外交上,通过向外扩张,解决自家党派所面临的危机,争取更多利益。这些现象让人忧心,应引起国际社会的警惕,避免在同一处地方栽倒两次。如果当时德国当局政党团结一致,岂会发生后来之事?其实,在当时也有反纳粹主义的德国人,可他们的致命错误在于没有团结起来反对它,不能联合起来对付共同危险。忠于共和国的人,在最后过于目光短浅,慌张胆怯,不敢承担牺牲所带来的风险。不仅如此,德国还欠缺一个有力量的中产阶级,一个能起稳定作用的真正的保守政党。即使纳粹党纵火火烧国会,国家的司法、法庭也完全屈服于纳粹党。国会纵火案之后,德国最有权势的机构一个接一个向纳粹低头,毫无反抗,一声不吭,自行消声。就这样,纳粹党成立发展起来了。“它成立于和平时期,是由德国人们自己用和平的手段创立的,既产自他们的软弱,也产自他们的力量”。显然,德国人是善于反思的,是勇敢的,在战后德国政府及其国民所作出的弥补与努力就可见一斑,比如在对待历史教科书这个问题上就诚恳的多,向后代坦承曾犯下的罪孽并郑重告诫勿要再犯;对曾深深伤害过的民族——犹太,也是发自内心的歉疚,两位德国总理两次在犹太人墓前惊世一跪让人释怀之余更心生敬佩。他们,仍然是值得让人敬重的民族。相比,某些国家仍执迷不悔,没有勇气正视历史。
犯错误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撞到、踏碎了“南墙”还不懂得“回头”,一错再错,执意不悔。人如此,民族何尝不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