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的人读后感5篇

时间:2024-12-03 作者:Indulgence

读后感是我们与阅读之间的互动,让心灵得到滋养与启迪,读后感是对书籍的再次解读,让我们在不同的时空中重新审视内容,以下是路路文书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活着的人读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活着的人读后感5篇

活着的人读后感篇1

一个真正的作家只为内心而写作,而《活着》的作者余华就是如此,这本书主要描述了一个老人一生中看着自己亲人在贫穷的生活之下相继离世的故事,让我对当时社会下的穷苦人民感到深深的同情和悲哀。

生活的苦难永远没有尽头,这是我看完《活着》这本书一个最大的感触,朴实而简单的文笔却能够刻画出一个打动人心的故事,这是作者笔下的主人公福贵,从他家道中落败光了所有的家产开始,生活就一次次给了他沉重的打击,如果说刚开始的苦难是因为福贵的性格和玩世不恭导致的,那么后来的苦难就是因为贫穷。我深刻记得福贵的爹将所有的钱都装在筐中要福贵抬去还债的情节,那不仅仅是全家所有的财产,更是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在了这个刚刚成熟的少年身上。或许悲剧的结局永远让人印象深刻,生活就像一座大山一样给这个家庭带来沉重的打击,无论是有庆长大上学还是凤霞出嫁,在作者余华刻画的这样一家人当中,好像幸福的生活永远是短暂的.,而悲剧却随着一个个家人的离去而变得更加长久,我仿佛能感受到书中福贵这个老人从嚎啕大哭到最后的淡然面对,只和一只老黄牛作伴,我仿佛明白了活着的真正含义,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原本抽象的话语也在这个故事当中找到了真正的答案。

人的一生当中所经历的苦难绝不会比这本书中的还多了,每当想到这里在面对那些小挫折的时候,都会觉得已然豁达了很多,这也许就是作者余华的另外一层含义,希望通过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活下去,终会找到人生的意义。作为选煤厂员工,虽然只是再普通不过的一个工作岗位,我要具备那种敬业精神和不怕苦不怕累的吃苦耐劳的工作态度,更要明白平安的意义,保证好自己的安全,为了自己,为了家人。

活着的人读后感篇2

?活着》,主人公福贵用平静地近乎陌生人的语调,讲述了自我与身边人的命运,父亲气极猝死,母亲念儿而死,战友中弹身亡,儿子抽血夭折,闺女难产而死,妻子抱病而终,女婿工伤致命,外孙吃豆噎死。在他的身边,所有他倾注了情感的人,都离他而去,唯有那头名字也叫“福贵”的老牛与之相依。

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在我一口气看完这本书的那天,我在微信上这样说:“今日看完了余华的《活着》,起初看得仔细,到之后已不忍深读,实是难以承受这平白叙事里的悲凉,到最终竟是看到苦根走后心里反有解脱之感。许是黑色更显生命的张力?在时间与命运面前,人能有多少自主的空间?活着,要真切地活着。”在那时,我更大的感触是感恩,多谢命运对我的宽容,让我过得平凡,但也拥有了平凡的幸福。

之后,无意间看到《活着》的外文版中译序言,余华在韩文与日本版序言里,巧合地提到了两个词,命运和时间。在韩文版序言中,余华说:“《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齐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齐化作雨水和泥土”;在日文版序言中,他又说:“谁创造了故事和神奇?我想应当是时间创造的。我相信是时间创造了诞生和死亡,创造了幸福和痛苦,创造了平静和动荡,创造了记忆和感受,创造了理解和想象,最终创造了故事和神奇。我想《活着》是关于一个人一生的故事,所以它也表达了时间的漫长和时间的短暂,表达了时间的动荡和时间的宁静。在文学的叙述里,描述一生的方式是表达时间最为直接的方式,我的意思是说时间的变化掌握了《活着》里福贵命运的变化,或者说时间的方式就是福贵活着的方式。我明白是时间的神奇让我完成了《活着》的叙述,可是我不明白《活着》的叙述是否又表达出了这样的神奇?我明白福贵的一生窄如手掌,可是我不明白是否也宽若大地?”究竟是同行止的朋友,还是化腐朽为神奇的催化剂?余华自我也在思考。

我不明白,作为当事人,福贵是如何看待命运与时间的。可是,我一向认为,即便将命运视作了朋友,福贵也一向没有停止战胜这位朋友的努力;即便时间何等神奇,时间也并未冲淡福贵的伤痛。对一个人而言,在时间与命运的尽头,还有一个朋友,名叫死亡。也许,要了解命运和时间,还应当了解死亡?生命的本质原本就是不断改变、成长和衰退的过程,生命中来来往往的人,本只能陪彼此一程,或长或短。但无论长短,都仅有用心陪伴方不枉同行一程。余华说人当与命运成为朋友,其实也许同样能够将死亡当做“永远的伴侣”或“最忠实的朋友”(如同《少有人走的路》所言)?人生苦短,爱的时间有限,值得我们好好珍惜与把握,这或许是另一个能够让我们更易与命运及时间相处的方式。

爱,且请深爱,只因,韶华不再。

活着的人读后感篇3

如果让我去一座孤岛上只能带一本书那我将选择余华的《活着》。如余华说的: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这本书讲述了富贵一生悲惨的经历。青年时富贵风流倜傥,每天吃喝嫖赌,无所不做,他那时的活着是为了高兴,为了享受这花花世界。中年时期富贵家道中落窘迫不堪,经常吃不饱穿不暖,但是他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他那时的活着是为了家人。老年时期富贵,家人一个个离他而去,最后只剩下一个老黄牛,但他并没有失去生的希望,仍旧坚强地活了下去。

我们终此一生最后的结果就是自己去寻找活着的意义,没有人去陪着你。但只要失去了生活的意义就活不下去了吗?不,我们可以自己去创造意义,如你静静的.去看一本书,在一个安静的午后在咖啡馆喝一杯咖啡去放空你自己,去郊区呼吸呼吸新鲜的空气。或许这些看起来没有什么意义,但是对我们来说却能让我们得要一种很舒服的感觉。或许在这个嘈杂的世界,我们每天过着九九六的生活,但是我们要在这平淡的生活中找到意义所在,这就是《活着》告诉我们的道理。

活着的人读后感篇4

本周读的是余华的《活着》,主人公富贵在老年时讲述了自己的一生。他的一生是怎样的呢?

出生在富贵家庭,染上赌和嫖,输光了家产,父被气身亡。年轻时被抓壮丁,后回到家乡,母亲已病死,女儿已病哑。壮年时妻子染病,儿子去献血,血被抽干净,人枯竭而死。

中年时女儿难产死了,妻子伤心病亡,无人照顾的女婿,出生没娘的外孙。老年时女婿工伤而死,外孙吃豆时被撑死,只有一头老黄牛,陪伴在身边。

书中有一些句子,摘抄如下:

人都是一样的,手伸进别人口袋里掏钱时那个眉开眼笑,轮到自己给钱了一个个都跟哭丧一样。

他说的话就像是一把钝刀子在割我的脖子,脑袋掉不下来,倒是疼得死去活来

要饭的皇帝也是皇帝,你没钱了也还是少爷。人要是累得整天没力气,就不会去乱想了。

想着想着心里像是被堵住了,都透不过气来,像被人捂住了嘴和鼻子一样。

做人不能忘记四条,话不要说错,床不要睡错,门槛不要踏错,口袋不要摸错。

活着时受了再多的苦,到了快死的时候也会想个法子来宽慰自己,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

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如果单从书里讲述的大事记来看,这真是一个足足沉重的悲剧。在看的'过程里,我的内心一直带着一种期盼,期盼这个老人,在经历一些不幸后能扭转过来,过上幸福的生活,直到合上书本,结局也是凄惨的。

看完以后,倒不大记得清楚那些悲伤的细节,而对于书中小幸运的细节记忆深刻。

父亲在知道儿子败光了家产后把田地房屋换了铜钱,让儿子挑去还债的温情,那种无奈却如释重负的情感。母亲用小脚一瘸一拐去挖野菜,从一个地主太太到什么活都能做的老婆婆。

妻子病倒了不想拖累家人,躺在床上将旧衣服拆了重新缝制。儿子在学校跑步获奖了把糖分成一堆一堆的犹豫,女儿出嫁后时不时回来帮衬。

女婿帮家里改善住房,背着孩子去工地干活的情景,以及小小的外孙看到外公挑不动担子将两颗白菜拿出来抱在怀里帮其减轻重量的点点滴滴。

这些小确幸,让人感受到了活着的幸运,至少还有记忆,能回想起那些幸福的瞬间,只要那些瞬间的感觉存在,就足以抵抗失去的悲痛。老人的亲人都死了,但是他们都还在他的记忆里活着。

或许是基因的神奇,人在经历痛苦的当下,是极其难熬的,但是过去以后,却不太能体验到当时那种痛得死去活来的感觉,但是对于快乐和幸福的事情,在往后的每一次回想,好像都能再一次体会到当时那种快乐和幸福的感觉。

难道每个大人其实也是小孩——记吃不记打?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活法,我觉得没有标准答案,每一种都是正确答案。活着,就是为了来体验各种情感——酸甜苦辣咸。

活着的人读后感篇5

从1993年到20xx年,余华在不断的自序中完整着自己。1993年写下的《活着》在二十余年后的今天看来,跨越了时间的障碍,顽强地活着。

深夜读来,数次忍不住泪流。明明是作者精心的摆布,但读来却穿越了每个文字的阻隔,直逼人心。相较于时下轻飘飘的煽情、赤裸裸的炫技,余华的文字是让人感觉不到技巧的,命运的厚度与沉重已足够撑起整个故事。情感本就重得摧人心肝,还何须再去“煽”?

我们能做的已经不是旁观与审视,而是站在福贵一家人的茅屋里,和他们一起笑,一起哭。这是很奇妙的视角,你清醒地知道自己是谁,但在阅读的每个瞬间却又身不由己地被卷入其中浑然忘我。正如余华在20xx年的自序中所言,当他以旁观者的视角来写这个故事的时候,困难重重,可是当有一天突然以第一人称来写这个故事的时候,突然顺畅无碍。冥冥之中自有天意。这仿佛也是一个奇特的隐喻,这个故事必须让我们进入、替代。

福贵的一生绝不是他自己的一生,《活着》是每个人活着的象征。尽管我们可能没有福贵的苦痛、没有福贵的欢乐,但是,每个人只要活着,就必然要经历他(她)自己的悲欢。

徐福贵的前半生可以说是自己造的,本来是地主家的少爷,赌嫖俱全,倾家荡产。可是从败家之后的每一步,似乎就走进了命运的魔掌。福贵的后半生可以说真是无奈。去给母亲请郎中时被抓了壮丁,后来又经历三反五反,大跃进的穷困难捱。儿子死于人祸,妻子死于疾病,女儿难产殒命,女婿事故身亡,唯一的孙子也意外送命。

在死亡面前,人的渺小无助就像福贵面对医院那个小房子时的恐惧和无奈,这就是命运,或者说叫宿命。在这样庞大的力量面前,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福贵仍然要乐乐呵呵地活下去。余华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福贵和老牛相依为命,一样黝黑,一样衰老,但是,老人依然用“粗哑却令人感动的嗓音”唱着歌谣,自鸣得意。故事的开篇,老人吆喝着“二喜、有庆不要偷懒,家珍、凤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啊。”老人这时候“黝黑的脸在阳光里笑得十分生动,脸上的皱纹欢乐地游动着”,这时我们尚不知情。到了故事结尾的时候,当老人再数出这一个个名字的时候,悲喜在那一刻汹涌而来,不可断绝。

余华说:“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福贵的一生抑或每个人的一生,是窄如手掌,还是宽若大地,冷暖自知,无人得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