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的语言表达会让作文变得更有条理性,通过写作文,我们可以很好的改善自己的思维方式,路路文书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2023年高考优秀作文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2023年高考优秀作文篇1
沧海霁月,落崖惊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在灯红酒绿的都市中,在余音绕梁的低回处,在清风送爽,点点星光之下,人,如同窗外的帘燕,在归途中几度徘徊。
能见证人类在现代化的大路上越来越远的一个代表性群体之一便是猫。曾几何时,猫已经从肩负重任的卫家战士蜕变成养尊处优的宠儿。当我们高唱“老鼠爱大米”的时候已激不起猫的半点儿斗志——它早已转变了习性,爱上了鱼。是什么使猫失去了捉老鼠的本能?又是什么使猫从猎人变成猎物?我想说“不”,猫决不是坐享其成的观望者,它的体内还潜存着奋斗的本能。
随着历史的飞跃和时代的变迁,人类用双手创造出生生不息的文明。文明的力量是伟大的,它不仅存在于精神,更渗透进政治、经济等物质生活的各个领域,这不仅仅大幅度提高了人类的生活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人类的生活环境。我们不否认这种变化带给人类的优越,但伴随着进步而来的种。种矛盾也日益突显。
而对优越的物质环境,人们失去了奋斗的本能,越来越不愿劳动,甚至耻于劳动。各种高端科技产品及机器都以代替人类劳动为主要目标。殊不知,双手的解放引发了思维的惰性。奋斗与劳动是大自然赋予的本能,而自然的本能在逐步褪去了,也标志着人类作为一种自然的生物却脱离了自然,离自然越来越远。
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这便是自然留给我们的本能。情感也是如此。
“住在布达拉宫,我是雪域。
走在拉萨城中,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这是仓夹嘉措留下的诗句,也是他对于人性本能不可抗拒的写照。他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全是为这种本能而活。他不贪恋权位,更不为财富而诱惑,他的'心,时时刻刻寻找人间最真实的情感,他把人间的至真至爱,把人间最美好的天性释放得淋漓尽致。
问佛:为什么总也遗憾?
佛曰:没有遗憾,无法体味幸福。
问佛:为什么下雪总在夜里?
佛曰:美好的东西总在不经意间流走。
仓夹嘉措这样问,人类也这样问,因为我们总是在美好中留下遗憾,正如我们已淡去的本性。
猫被诱惑蒙蔽了双眼,忘记了本能。但我相信,人不会在科技的溺爱下失去追逐真性情的天性,更不会失去奋斗的本能。人是一只帘燕,在自然的窗前徘徊,依然如泉般清澈,依然如茶般香醇,也依旧满身花雨又归来。
2023年高考优秀作文篇2
喜气洋洋的春节又到了。一早,大街上就热闹起来。张灯结彩、普天同庆。春节的晚上,更加是热闹非凡。到处的烟花五彩缤纷,我目不转睛地看着这景象。我怀着十分激动的心境,快如闪电地跑回了家。拿出前几天我和妈妈在超市买的一盒火箭烟花。
我拿着烟花,想让自我大显身手。我拿来打火机,细心翼翼地走近烟花想自我点火。可是,一走到走近烟花旁边又有点害怕了,怕烟花会突然爆炸出来。所以,又叫妈妈来帮我点。妈妈把导火线点燃之后,只听见:咝,一声。烟花就像炮弹似的射了出去,飞射天空。那情景就像电视里放火箭的时候一样逼真。射在天空发出了噼啪、噼啪……的声音。发出的颜色五颜六色,有红、橙、黄、绿、青、蓝、紫……烟花格外耀眼,令人眼花缭乱。他的样貌千姿百态,飘飘悠悠。有的像璀璨的明珠,夺目光彩,有的像蛟龙出海,有的像美丽的天女,在散花,有的像孔雀开屏,有的像一条可爱的小鱼,有的像千军万马,正在前进……真是火树银花不夜天,冲力十足。走过的人也被这迷人的景象,所迷惑。欢呼声、鞭炮声响彻夜空。烟花照红了的天空,照亮了人们的心,映亮了整个祖国大地,映红整个宇宙……
放完烟花之后,那种喜悦的心境久久不能平静。我们的祖国真美啊!我们生活在这个幸福的生活时代,我们必须要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完美。
2023年高考优秀作文篇3
“你看过许多风景,也尝过了许多美食你迷失在地图上每一道短暂的光阴,你品尝了夜的巴黎,你踏过下雪的北京,你熟悉书本里每一句你最爱的真理,却说不出旅途中什么时候曾让你动心,说不出旅行的意义”——题记
吵闹了好几天,身为旅行家的父亲终于答应带我去看昙花,对昙花的了解最初是从书中开始,小小的花裤,细小的茎叶,却能容忍多时的寂寞,孤独,然后在一个月光通明的晚上绽放她的“天人之姿”,只是一瞬,瞬间的夺目,一瞬间便会错过,何等弥足珍贵,几日前听说父亲即将前往山上观看昙花,我便苦苦哀求终于……。
因夜晚才能观看到,我与父亲傍晚出发,月亮出来时我们正好到了山头之上,因还未被他人寻访得知此处有昙花,故有点寒冷的山头上只有我与父亲。漫山遍野的花儿,在月光的照耀下,像罩上了一层软烟罗,似烟似雾,如梦幻一般。穿上新衣服的花儿们似乎成了双胞胎的兄弟,无法分辩,又如何得知昙花所在。回头望去,只见父亲正盯着一株瘦小而又普通的花儿看,我有点着急,万一错过了怎么办。“爸爸,昙花在哪啊?”谁知父亲不慌不忙的将我拉下来,指着那株闭拢着姿颜的花儿,轻声说道:“这就是。”我大跌眼睛,虽然知道平时的昙花很普通,但也太普通了吧。我正待开口,却被父亲噤声,轻声催促我快看。望着这株丑丑的花儿,心中不乐意极了,皎洁的月光下,花儿们也都睡了,寂静的山头也让我感染上了宁静。静下心观望,发现那绿绿的叶子似花瓣一样,纯净的绿色,加上晚间的露水,透露出一股活力,似乎听到了一些细小的声音,弹指间,花苞开放,泛着银光的花儿在月光下独享着我们的注视,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国,佳人难得一瞬间,花苞又复拢,犹如刚刚只是伸了懒腰罢了。
回家的路上父亲告诉我,昙花仅是一现,所以人们关注它,但等待时的的昙花也是美丽,在那等待的时间里,我们可以倾听到大自然的声音,以及来自心灵的宁静,正如旅行,不要为了到达目的地而忽视沿途的风景,在旅途无聊之时,旅途的风光则是你最好的是的,始终徘徊在旅途上的我们,应当更加注重沿途的风景,释放旅途中疲倦的心。
2023年高考优秀作文篇4
大地为什么会有高山和峡谷?人间为什么会有高尚和卑下?……这一切的疑问犹如吹自四面八方的风笼罩着这个烟雾交错的世界。立于天地间,谁能摆脱红尘的牵绊,抛开一切俗念去问,去认知呢?
有的人去问了,但那不是为了认知,而是往自己的脸上涂上一层油光而已;有的人想认知,却不知道怎么去认知。因为,他不想底下他那高傲的头颅去问一下。到头来,问和认知都在话语中随风而去,而没有在行动中落实下来。这是很可悲的情况。
世人谁都会有疑惑。屈原疑惑为什么自己的忠心只有在滔滔江水中实现;岳飞疑惑为什么自己的精忠报国只有在“莫须有”的罪名中落幕;孙中山疑惑为什么自己的“三民主义”只有在口号中闪光。他们都有疑惑,却都落了个同样的结果——失败。因为他们没有只有疑问,而没有去认知事物的本质。哥白尼有了疑惑就去问,否认了“地球中心说”,证明了“太阳中心说”,赢得了文化巨人的称号。这就是问和认知的重要性。
大智大贤尚且如此,渺渺众生又怎能拨开疑惑这团烟雾呢?其实,要想拨开这团烟雾,是很简单的事情,那就是去问,去认知。只要做到了有疑惑就问,又何愁不能认知呢?人,只要“不耻下问”,又何尝不能认知呢?这因为,问是认知的基础,认知是问的结果。
我们知道:没有人知道我们心中的曲折。然而,我们早已习惯去适应别人的需要,让自己人生的阳光通过别人的反射而获得。真理无人能-,因为它早与人们的认知心理息息相关。在疑惑的牵绊下,一切都有了约定俗成的定论。地广人多的中国为什么至今没有诺贝尔奖获得者,与此多多少少有点关系。不能否认悠久的历史风情早已浇铸了一种顺从的心理,也不能否认这种顺从价值。但铁的原则有怎能让顺从去牵绊呢?
在科学技术一体化的今天,难道让顺从做后盾,就能开拓一片崭新的辉煌吗?世界需要的是认知,是有疑而问。而不是顺从了就有糖果吃的甜头。
有疑不问,就会让认知陷入迷惘的泥潭,让认知像栓了线的鸿鹄一样不能翱翔于天空。真正的认知是要拨开顺从的烟雾,脱去有疑不问的虚伪外衣,让真的世界犹如初生的婴儿般再现于眼前。
2023年高考优秀作文篇5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母语是一个人最初学会的一种语言,人人都有自己的母语。母语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的生存发展之根。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竞争与交汇的时代,母语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我们交流思想感情,欣赏文学作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等,都离不开母语。可以说,我们每天都在感受母语,学习母语,运用母语。
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自选角度,写一篇作文。
要求: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诗般母语
是什么,如稚拙的图画,刻在出土文物那沧桑的剖面;是什么,如风霜渲染过的枫叶,夹在唐诗宋词发黄的纸页间;是什么,如行云如流水,从老人的唇齿间娓娓道来,印在纳凉顽童神往的双眸;又是什么,千百年来在中华大地遍地流淌、生生不息
是母语。是母亲亲切的话语,是中华民族视为根的话语,是中国遍地开花的话语。一直觉得,我的母语是世界上最动人的话语。它历经五千年文明的浸润和刀枪火石的历练,读起来才能如此字正腔圆,如珠玉落盘。千百年来,中国话在无数龙之传人的唇舌间辗转,亦使它本身都有了灵性。我们珍视它又漠视它,而它,却一如既往,在东方古老的华夏大地上铮然作响,向世界发出自己庄严的喉音。
在古埃及人信奉的众神里,有一位叫玛特,乃掌管真理、正义及法度的女神。玛特头上佩戴羽毛,人死后至冥府,心脏必须称重,玛特便把她的羽毛置于天秤的另一端,以称出那人心的重量。
我喜欢这羽毛。
母语就是这样一根有大重量的羽毛,它或许填不了天,补不了龟裂的大地,而它恰恰足以称出一个民族文化积淀的分量。
如此看来,中国话定然有着撼动世界的力量。《诗经》中那么多摄人心魄的妙语,定要用中国话吟诵,才会抑扬顿挫、感人肺腑。新中国成立之时,天安门城楼上那一声庄严的宣告,也定要用中国话喊出,才实践了一个民族复兴的全部意义。静水流深的微妙意境,或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禅意,倘若翻译成英文或是德文,其间的神妙定要大打折扣。
也终于明白,为什么有人会说,即使雪芹先生在世,《红楼梦》完篇,也难获诺贝尔文学奖。因为《红楼梦》是太中国化的东西,唯有用母语读来,其间的辛酸苦泪才能慢慢品出。
也终于明白,为什么泰戈尔文似织锦的《飞鸟集》,在我读来却总觉一分隔阂。因为语言,正如没有任何一种语言可取代中国语言一样,印度语言的奥妙也无可替代。
任何民族的母语都是本国视为珍宝的活的文化,而中国话大概是其中最厚重的。
我爱自己的母语。这如梦如曲如诗的中国话,这在龙之传人的唇舌间辗转千年的中国话,我仍听到它如诗的韵律:平平仄仄平。
教师点评
母语的生生不息,母语的字正腔圆,母语的抑扬顿挫,母语的传情达意,母语的微妙意境作者体味深刻,感悟独到,信手拈来,构建了一首诗,演绎了一首歌,成就了一篇美文。(河北陈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