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教案的编写,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应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编写教案时,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路路文书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因数和倍数的教案最新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因数和倍数的教案篇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第6页《因数与倍数》
教材分析:
整除概念是贯穿这部分教材的一条主线。签于学生在前面已经具备了大量的区分整除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基础,对整除的含义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不出现整除的定义并不会对学生理解其他概念产生任何影响。因此,教材中删去了“整除”的数学化定义,而是借助整除的模式a×b=c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学情分析:
因数和倍数是最基本的两个概念,理解了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对于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等结论自然也就掌握了,对于后面的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的理解也是水到渠成。要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去掌握这些知识,而不是机械地记忆一堆支离破碎、毫无关联的概念和结论。数论本身就是研究整数性质的一门学科,有时不太容易与具体情境结合起来,而学生到了五年级,抽象能力已经有了进一步发展,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也是很有必要的,如让学生通过几个特殊的例子,自行总结出任何一个数的倍数个数都是无限的,逐步形成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能力,等等。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
1、出示书上主题图,学生列出乘法算式
2×6=12,在这里,2和6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教师板书因数,倍数)
2、出示书中主题图,学生列出乘法算式。
3×4=12,能试着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吗?
学生口答,巩固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3、两个数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说是因数和倍数关系?能不能说3是因数,12是倍数?为什么?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总结:因数和倍数必须是成对出现,它们是相互依存的。不能说3是因数,12是倍数。
4、你还能找出12的其他因数吗?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总结: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一般指的是整数(不包括0)。
5.小结引出课题。
师: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例如,12÷2=6,12是2和6的.倍数,2和6是12的因数。(教师板书)
6.例题学习
出示例题:18的因数有哪几个?
学生独立试做,集体订正
(1)想谁和谁相乘是18?
18=1×1818=2×918=3×6
所以18的因数是1,2,3,6,9,18。
(2)列出被除数是18的除法算式
18÷1=1818÷2=918÷3=6
18÷6=318÷9=218÷18=1
分析:18最小的因数是哪一个?1还是哪些数的因数?18最大的因数是那一个
7.出示做一做:
30的因数有哪些?36呢?学生独立练习,并口述方法,
由此你发现了什么?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8.小结: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表述因数和倍数的关系
m÷n=pm、n、p都是非0的自然数,n和p是m的因数,m是n和p的倍数。
a×b=ca、b、c都是非0的自然数,a和b是c的因数,c是a和b的倍数。
二、巩固练习
1.(出示主题图)下面的四组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4和2426和1375和2581和9
2.课本练习
三、总结反思:
由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内容。
因数和倍数的教案篇2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回顾学过的数
2、明确学习主题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1、自主学习
自学指导:阅读课本p12和p13例1
(1)2脳6=12,表示的意义是什么?在这个乘法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2)想一想:什么情况下,两个不是零的自然数之间是因数(倍数)的关系?
(3)怎样找出18的全部因数?你是怎样想的?
怎样表示出18的因数?
要求:1、独立学习
2、时间6分钟
3、全班交流
问题一:初建模型
在图式结合中构建因数、倍数的概念,并从中感受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有着互逆关系的一组概念。
问题二:深化模型
明确因数与倍数的外延,进一步认识、内化因数、倍数的内涵,从中提炼出因数、倍数模型的本质意义。
ab=c(a、b、c为非零自然数)
问题三:应用模型
①交流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及表示方法。
②找30、36的'因数。
3、议一议
(1)今天学习的因数与乘法算式中的因数一样吗?倍数与倍一样吗?
(2)通过找一个数的因数,你有什么发现?
三、检测反馈,拓展运用
四、板书设计
因数和倍数
2脳6=12
2和6是12的因数。
12是2和6的倍数。
3脳4=12
ab=c(a、b、c为非零自然数)
a和b是c的因数,c是a和b的倍数。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
因数和倍数的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 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与观察思考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以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因数和倍数等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
一、认识因数与倍数,预习反馈
1、反馈主题图,根据主题图的不同情况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
反馈:
1×12=122×6=123×4=1212×1=126×2=124×3=1212÷1=1212÷2=612÷3=412÷12=112÷6=212÷4=3
2、观察并回答。
(1)这三组乘法、除法算式中,都有什么共同点?
(2)像这样的乘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之间还有另一种说法,你想知道吗?
(3)这样的三个数,我们也可以怎样说?(2和6是12的因数),请大家也像这样把其余的两组数也说一说。
请看教材12页,2和6与12的关系还可以怎么说?
(4)也就是说2和6与12的关系是因数和倍数的关系,这几组数中,谁和谁还有因数和倍数的关系?
(5)提问:能不能说12是12的因数呢?
(6)小结:上面这三组算式中,我们知道:1、2、3、4、6、12都是12的因数。
3.讨论:23÷4=5……3,提问:23是4的`倍数吗?为什么?
谁能举一个算式例子,并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4.讨论:0×3 0×10 0÷3 0÷10
提问:通过刚才的计算,你有什么发现?
5.注意:(1)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一般指的是整数,但不包括0。(2) 这节课我们研究因数与倍数的关系中所说的因数不是以前乘法算式名称的“因数”,两者不能搞混淆。
二、巩固新知
1.下面每一组数中,谁是谁得因数,谁是谁得倍数?
16和2 4和24 72和8 20和5
2.下面得说法对吗?说出理由。
(1)48是6的倍数
(2)在13÷4==3……1中,13是4的倍数
(3)因为3×6=18,所以18是倍数,3和6是因数。
3.在36、4、9、12、3、0这些数中,谁和谁有因数和倍数关系。
4、完成p15第2题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讲评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三、思维训练
1、判断
(1)12的因数有:1、2、3、4、6、12。
(2)整数32的因数共有4个。
(3)自然数a的最大因数是a,最小因数是1。
(4)一个数的因数都小于这个数。
2.游戏。记住自己的学号,听老师说要求,符合要求的同学请举手。
(1)( )是4的倍数 (2)( )是60的因数
(3)( )是5的倍数 (4)( )是36的因数
四、课后小结:
五、 布置作业
因数和倍数的教案篇4
描述目标:
1、知识目标:①结合整数乘、除法运算初步认识因数和倍数的含义;②探索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③通过列举法,发现并概括出一个数的因数和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④能找出一个数的因数、一个数的倍数。
2、能力目标:使同学在认识因数和倍数以和探索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考虑的水平。
3、情感目标:培养同学观察、分析、笼统概括能力,体会教学内容的有趣,发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教学重点:结合整数乘、除法运算体会和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探索求一个数的因数数或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同学探索并理解因数数和倍数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桌用12块完全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几种拼法?要求:能想象的就想象,不能想象的才借助小正方形摆一摆。
2.同学动手操作,并与同桌交流摆法。
3.请用乘法算式表达你的摆法。
二、理解新知。
1.理解因数和倍数。
(1)观察3×4=12
今天我们研究的内容就在这里。咱们就以第一道乘法算式为例,3×4=12,数学上3是12的因数,那4(也是12的因数,)倒过来12是3的倍数,12(也是4的倍数)。同学们很有迁移的能力,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因数和倍数。
师板书:因数和倍数
(2)用因数和倍数说一说算式l×12=12,2×6=12中三个数的关系。
(3) 提问:在4+3=7中我们能说7是4和3的倍数,4和3都是7的因数吗?(同学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讲解、设疑、讨论等形式让同学从其内涵上加深对因数和倍数的理解,明确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独立存在。】
(4)归纳:
①因数和倍数都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不能单独说那个数是因数,那个数是倍数。
②只有一个自然数是两个自然数的乘积时候才干谈上它们之间具有因数和倍数的关系。
③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所指的数是整数(一般不包括o)。
(5) 讨论:板书:24÷4=6
提问:能说4、6是24的因数,24是4、6的倍数吗?
同学各说自身的理由,讨论后统一。
提示:4×6=24(教师板书),这样你看出来了吗?
(6)练习:①21×3=63, 是 的因数, 是 的倍数;6是18的 ,是3的 。
②先判断下面的算式中的数有因数倍数的关系。假如有因数和倍数关系,请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7+5=12 7×5=35 20-13=7 8÷4=2
?设计意图:提高对因数和倍数的意义的认识。】
2.求一个数的因数。
(1)出示2,5,12,15,36。从这些数中找一找谁是谁的因数。
请同学们找出36的所有因数。
出示要求:
①可独立完成,也可同桌合作。
②可借助刚才找出12的所有因数的方法。
③写出36的所有因数。
④想一想,怎样找才干保证既不重复,又不遗漏。
(2)比较喜欢哪一种答案?为什么?
用什么方法找既不重复又不遗漏。(按顺序一对一对找,一直找到两个因数相差很小或相等为止)
(3)练习:①对口令游戏。②16的因数有哪些? 11的因数有哪些?
(4)发现因数特点:36、16、11的因数你有什么发现吗?
师:虽然个数不相等,但它们的个数都是有限的。
小结: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自身。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同学总结不出此点不要急于点拨)
(5)练习:说特点猜数。
3.求一个数的倍数。
(1)3的倍数有:——,怎样有序地找,有多少个?
(2)练一练:6的倍数有;5的倍数有。
(3)发现倍数特点:找得对吗?我们一起来说一说。下面请大家仔细观察,你发现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特点?可以前后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导:发现最小的特征后问:那么7最小的倍数是几?10呢?)一个数的倍数还有怎样的特点?这些数的倍数你写得完吗?也就是说明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那么也没有最大的倍数。刚才大家发现了——,简单地说就是——
小结: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自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和一个数的因数特点进行对比)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教学主要把小组讨论和自主探索结合起来,让同学在讨论中体会过程、总结方法、提升水平,发现有关倍数的一些规律。】
(4)练习:判断题
四、拓展应用。
1.选用4,6,8,24,1,5中的一些数字,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说一句话。
2.举座位号起立游戏。
(1)5的倍数。(2)48的因数。(3)既是9的倍数,又是36的因数。
(4)怎样说一句话让还坐着的同学全部起立。
五、黄金二分钟。
达标检测:
1、理解因数和倍数:练习:①21×3=63, 是 的因数, 是 的倍数;6是18的 ,是3的 。
②先判断下面的算式中的数有因数倍数的关系。假如有因数和倍数关系,请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7+5=12 7×5=35 20-13=7 8÷4=2
?设计意图:提高对因数和倍数的意义的认识,达成知识目标中的第①个目标】
?评价规范:同学能正确理解和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意义,尤其能通过算式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2、会找一个数的因数:①对口令游戏。②16的因数有哪些? 11的因数有哪些?③说特点猜数。
?设计意图:通过对口令提升同学找因数的方法的方法训练,达成知识目标中的第②③个目标】
?评价规范:同学能用正确的方法,快速、正确的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
3、会找一个数的倍数:我会辩。【设计意图:达成知识目标中的第④个目标】
?评价规范:同学能用正确的方法,快速、正确的找出一个数的倍数】
因数和倍数的教案篇5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30~32页例1、例2和试一试、例3和试一试练一练,第35页练习五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倍数和因数,能判断两个自然数间的因数和倍数关系;学会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能按顺序找出10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因数,1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倍数;了解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特点。
2.使学生经历探索求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方法、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特点的过程,体会数学知识、方法的内在联系,能有条理地展开思考,培养观察、比较,以及分析、推理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发展数感。
3.使学生主动参与操作、思考、探索等活动,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受,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乐于思考、勇于探究等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认识因数和倍数。
教学难点:
求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准备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学具。
教学过程:
一、操作引入,认识意义
1.操作交流。
引导:你能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吗?请同桌两人合作拼一拼,看看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想想有几种拼法,用算式把你的拼法表示出来。 学生操作,用算式表示,教师巡视。
交流:你有哪些拼法?请你说一说,并交流你表示的算式。
结合学生交流,呈现不同拼法,分别板书出积是12的三道乘法算式(包括可以板书除法算式)。
2.认识意义。
(1)说明:我们先看43=12。根据43-12,我们就可以说:4和3都是12的因数;反过来,12是4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
(2)启发:现在让你看另外两个算式,你能说一说哪个是哪个的因数,哪个是哪个的倍数吗?同桌互相说说看。
(3) 小结:从上面可以看出,在整数乘法算式里,两个乘数都是积的因数,积是两个乘数的倍数。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内容:因数和倍数。(板书课题)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o的自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