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算不进位乘法教案8篇

时间:2025-04-12 作者:dopmitopy

为了确保教学的科学性,教案中应融入最新的教育研究成果,教案中融入多媒体资源,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下是路路文书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笔算不进位乘法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

笔算不进位乘法教案8篇

笔算不进位乘法教案篇1

教学要求: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乘数是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笔算

135×3= 28×2=

2、口算

14×2= 32×4= 41×3=

14×20= 32×40= 28×10=

二、新授

1、 出示例题:

(1)看图

(2)你从图上了解到些什么?(单价、问题等)

(3)谁会来列式解决这个问题?(28×12=)

2、小组讨论: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数是一位数的笔算乘法,这一题中的乘数是两位数,你能用自己的方法来计算28×12的结果是多少吗?(小组讨论,研究,把讨论的结果用书面的形式写下来)

组织汇报。(① 24+24+……+24=288(12个24相加)②12+12+……+12=288(24个12相加)③24×2×6=288 ④24×3×4=288 ⑤12×4×6=288 ⑥12×3×8=288 ⑦24×10+24×2=288 ⑧12×20+12×4=288⑨24×20-24×8=288 ⑩12×30-12×6=288 也有学生用竖式计算)

肯定期中的大部分方法,详细介绍课本上出现的两种情况。最后研究列竖式计算的`方法和过程。师:我们再来看看24×12这个乘法的竖式。你能说说每一步的意思吗?(学生进行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每一步竖式的意义。是不是每一道两位数乘两位数都可以用竖式计算呢?计算时你认为应该注意些什么?(体会竖式计算的优点:简便,正确,注意数位对齐)

传统过程:(主要介绍课本上的28×10 28×2)

我们可以先计算定2个月牛奶需要多少钱,计算10个月需要多少钱,最后把他们合起来,你们会计算吗?

28×2=56(元) 28×10=280(元)

28 28

× 2 ×10

56 280

56+280=336(元)

280

+56

336

我们能不能把这三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呢?

28

× 2

56

28

336

你能说说每一步算出的是什么?

3、巩固 12×28=

三、巩固训练

1、想想做做

24×23= 13×72= 62×41= 54×22=

2、列竖式计算,并验算。

33×21= 45×12= 13×52=

3、你能估算出积大约是多少吗?

53×60 40×22 68×40

27×30 92×20 70×29

4、改错:教科书第33页。

5、教科书第33页第5题。

教学后记:讲完例题,我让学生说一说计算时应注意什么?想想我们在计算时最容易做错什么?巫霈蓁说:“我把280写在了56的下面,而且是对齐的。”黎明瑶说:“算十位时有可能还是做成第一步。”

黎诗颖说:“我可能会个信和个位相乘,十位和十位相乘。”吴体均说:“加积时可能会算成减法。”罗润城说:“不知道十位乘的积对着哪一位写?”

听着学生的发言,我很高兴,这些计算时常犯的错误都由学生自己找出来了,以后他们做题时也该小心吧?

笔算不进位乘法教案篇2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在前面我们学习了口算乘法、一位数乘两位数及多位数的笔算乘法,敢挑战下面的题目吗?

课件出示习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说说计算法则。

【设计意图】

学生已经知道了笔算乘法的计算法则:用一位数分别去乘另一个数的各个数位,乘到哪一位,积的末位就要与那一位对齐。这些知识为学习新课做铺垫,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能够顺利迁移,让学生逐渐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二、探究新知

1.情境引入,探究算法。

师: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会遇到更加复杂的数学问题。

课件出示课本46页例1.

师:从图中你读到了哪些数学信息?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学情预设】

王老师去书店买书,买了12套,每套书有14本,她一共买了多少本?让我们列式计算,并把自己想的方法用点子图表示。

师:这道题如何列式?你会计算吗?

【学情预设】

列式为14×12。

师:我们前面学习的是一位数乘两位数及多位数的笔算,今天学习的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板书课题:笔算乘法(不进位)]

2.借助点子图,解决问题。

师:你们可以试着画一画,再算一算,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学生进行展示汇报。

师:同学们思维真活跃,想出了这么多办法帮助老师解决问题,你们太棒了!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不但渗透了化归思想,而且通过交流想法开拓了学生的思路,也为后面竖式的教学做好了准备。

3.竖式计算,理解算理。

师:刚才大家通过画一画、算一算解决了这个问题。如果让大家用竖式计算出结果,应该怎么做呢?

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相互展示交流,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学情预设】

学生写以上竖式时不一定能写对,或其中的道理不是很清楚,所以教师在这里要进行重点指导。

师:根据上面的算式可以看出,同学们都乘了两次,谁能说说两次相乘表示的'意义?

结合学生的交流,教师完成竖式板书,并展示课件。

师:十位上的1和14乘完后,4为什么和十位对齐?

4.总结法则,归纳算法。

师:大家已经明白了笔算的道理,请大家再认真观察笔算过程,并试着和同桌说一说。

学生边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则,课件边呈现:

【设计意图】

在这一环节有两个层次的设计,首先让学生借助点子图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再尝试列竖式计算。这样设计一方面让学生理解笔算与口算的思路是一致的,另一方面让学生明白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竖式是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竖式的提升与简写。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46“做一做”。

让学生边看图边计算,对照图说算理。

3.完成教科书p47“练习十”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列出竖式并计算出结果,再进行交流。交流时,教师除了引导学生说出计算法则外,还要注意竖式的格式是否正确,尤其要看部分积的数位是否对齐。

【设计意图】

练习均取自于教科书,并按照难易程度编排顺序。先让学生直接在教科书上完成竖式,熟悉计算法则。再让学生独立完成竖式的全部内容,熟悉竖式的书写格式;接着通过改错,让学生在纠错中再次深化法则。最后,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在解决问题之中。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笔算不进位乘法教案篇3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师:老师听说我们班的同学非常聪明,想不想展示一下自己?

师:请看大屏幕。

ppt出示题目:

1 2 × 4 4 3 2× 2

反馈时,师问生:你是怎么算的?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笔算乘法。(板书:笔算乘法)

(二)新课教学:

1、引入新课。

ppt出示p76例2主题图.

新年快到了,王老师准备给她们班同学买一些连环画作为礼物。请大家仔细观察图片,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现在,你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生:一共买了多少本连环画?

师: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师板书:18×3

师:为什么要用乘法算?

2.探究“18×3”的笔算方法。

(1)估算

师:现在先请大家估一估,18×3大约是多少?你是怎么估算的?

生:18估成20,20×3=60

(2)尝试计算18×3

师:18×3的积到底是多少呢?请大家在练习本上试着做做看。

生探索,师巡视。

师:已经写好的同学,谁能到黑板上来展示一下他的方法。

(3)规范格式,归纳方法。

师:能给大家说说你的计算过程吗?

生1:3个18相加

生2:我是这样想的,3乘8等于24,写4向十位进2。1乘3表示3个十,3个十加上进上来的2个十,得5个十,所以十位写5。

师:进上来的2,为了怕忘记或记错,我们可以把它记在竖式横线上十位的下面。

一边说,一边用红色粉笔把进位的2写上。

师问:谁跟他想的一样,也来给大家讲一讲?

教师小结,把竖式的计算过程再重复一遍(ppt出示),使学生明白笔算乘法进位的过程。

师:写竖式时要注意什么?然后怎么算?

十位上的5又是怎么来的?它表示什么?

现在你会说18×3的计算过程了吗?同桌互相说说。

师:这题完成了吗?写横式答案、单位名称。口答。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书本p76做一做

师:同学们表现得真不错。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暂时还没想好)想得到它 吗?不过有个要求,接下来我们要进行数学大冲关的比赛。只有顺利闯关的'同学才能得到它。 有信心吗?准备好了吗?

师播放课件:第一关

书上p76做一做

比一比,谁完成得又对又快。( 前两题任选一道,第三题都做)

(1)小结:刚才我们做的几个题和上节课的笔算乘法有什么不同?

生:进位(板书)

师:想一想,做笔算进位乘法时,应注意什么?

生:不要忘记进位。

(2)教师小结:

师:说得真好。如果一个数位上的积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一;满二十呢?满三十呢?也就是说,哪一位上的积满几时就要向前一位进几。刚才我们计算的时候是从哪位开始乘的呢?哪一位上的积满几时就要向前一位进几以及从个位乘起。

师:成功闯过了第一关,我们来看第二关。

2.改错

(1)快乐的小羊们在一起做家庭作业,懒洋洋把43×6=248,喜洋洋说他错了,他说自己没错,你们说他错了吗?错了,请把懒洋洋改正。(师:各位满十没有想十位进一)

(2)小明在考试时很自信地把214×4=826,可是第二天把试卷发下来时,老师给了他一个叉,他很疑惑,明明自己算对了,可怎么还是错了呢?谁来帮帮他。(师:十位不能漏乘)

四、课堂小结

师:你们真了不起,顺利闯关了。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笔算不进位乘法教案篇4

设计说明

本节课教学的是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学生将首次在竖式计算时遇到进位的情况。因此,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掌握正确的书写格式是本节课应重视的问题,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的教案设计做到了以下几点:

1、通过多元表征间的转换,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一边操作,一边叙述过程,同时用竖式记录操作过程。通过操作,将动作表征(操作)与符号表征(竖式)紧密结合起来,突破“满几十进几”的教学难点。

2、让学生自主探索,迁移类推新知。在教学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时,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仿照例1写出完整的分步演算过程,说一说每一步计算的是什么,理解竖式中每一个数位上数的.含义,最后简化中间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迁移类推所学新知。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1、引导学生笔算完成下面各题。

33×3432×2

2、复习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

(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时,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多位数每一个数位上的数,乘到哪一位,积就写在哪一位的下面)

设计意图:复习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为进位乘法的学习作铺垫。

⊙探究新知

1、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教材61页例2情境图,学生仔细看图,思考: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看图,口头表述从图中了解到的数学信息)

(2)板书:王老师买了3套连环画,一套连环画16本,王老师一共买了多少本连环画?

2、探究算法。

(1)可以怎样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呢?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后列出算式)

(2)引导学生操作小棒,并用竖式记录操作过程。

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摆小棒,同时用竖式记录操作过程。

②集体交流。

a、操作过程:

先算6根小棒乘3是18根小棒,也就是1捆零8根小棒,再算1捆小棒是10根,3捆小棒是30根,最后算18根小棒加上30根小棒,等于48根小棒。

b、展示竖式:

(3)简化竖式,指导写法。(课件演示简化竖式的写法)

①计算16×3,先乘哪一位?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

②个位上相乘的积满十怎么办?

(个位上相乘的积是18,满十应向十位进1,8写在积的个位上,1写在十位和个位中间的横线上,写小一点)

③再乘哪一位?(十位)

④在竖式计算中,对于进到十位上的数该怎么处理?(在计算十位上的数时,应该把进到十位上的数加上)

乘法竖式:

小学数学

笔算不进位乘法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

2、感悟角有大小,会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3、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较方法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教具准备:活动角、多媒体课件、白纸等。

学具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一张纸、一个图钉、两张硬纸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角

谈话:数学王国里住着一群漂亮的'三角形娃娃,今天他们要来我们班和小朋友一起上课,大家欢迎吗?(……)瞧!(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一群三角形娃娃边唱边跳走过来的情形。)他们来了。(课件动画:一个三角娃娃得意地跳着舞……甩掉了一条边。)……咦?这个三角形娃娃怎么少了一条边呢……原来调皮的三角形把一条边给弄丢了,出示,它少了叫它---角。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找“角”娃娃,并与“角”交朋友,好吗?

二、探索新知,认识角

1、抽象角,认识角。

(1)从实物中感知角

三角形帮我们请来了很多“角”娃娃,“角”娃娃想跟我们玩捉迷藏的游戏,你们愿意吗?(出示多媒体画面:长方形纸、三角板、钟面、五角星、剪刀)你能找到这些小客人吗?看谁的眼睛最亮!

谁来说说,你从哪里找到了角?并用手指一指、摸一摸。

小结:原来调皮的角就藏在这些物体中,小朋友真聪明。

师(惊喜状):这会儿,角娃娃藏到教室里来了,你能在教室里找到它吗?

生:……

(2)折角,体会角的特征。

出示一张白纸。

师:角跑到老师这张纸上了,你能帮老师找出来吗?

这张纸还能变出很多角呢,谁会变出一个角来?请小朋友拿出一张纸折一折。

请学生将纸对折,折出大小不同的角。

师:小朋友,用你折出来的角对着自己的手心或脸,戳一戳,试一试有什么感觉。” (师边说边示范)

为什么会有痛的感觉呢?(……)对,因为它尖尖的,再摸摸它的两边还戳人吗?有什么感觉?(平平的、滑滑的……)

(3)抽象出角,感知角的样子。

小朋友,角的本领可大了,它不仅能藏在物体的身上,还能从物体身上走下来呢。(学生睁大了眼睛,感到不可信)不信?你瞧!(课件动态演示角从剪刀、三角尺、钟表上移下来的情景)学生发出惊叹声。

2、演示画角,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刚才小朋友找到了许多角,老师也找到了一个,并把它画在电脑上了。想不想知道老师是怎么画的?(课件动画演示“手握铅笔”画角的过程。)

谁来说说你看到老师刚才是怎么画角的,先画什么,再画什么。你能自己画一个角吗?指一名学生到黑板上画角。(有意识让学生画开口方向不一样的角。)

那你知道这个尖尖的地方和直直的线叫什么吗?它们就藏在数学书第64页里面,赶快去找一找吧。

学生交流后,小结: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3、练一练,巩固角。

a.数学王国的图形娃娃听说我们在学习角,都争着说自己是角。谁说得对呢?一起来看看吧。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b.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想想做做”第2题。

三、动手操作,比较角

1.图形王国里两个角在争吵,都说自己大。到底谁大呢?请看屏幕。

学生争议后,教师用多媒体演示两个角重叠。(顶点对齐,其中的一条边对齐。) 小结:看来我们可以用重叠的方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2.角娃娃看我们学得这么认真,给我们送来了一件礼物,看!(动画演示鸟衔“活动角”的一边不断活动的情景。)

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老师也有一个这样的角,因为它的两边可以活动,所以我们叫它——活动角。

拿出你们的活动角(老师和学生的活动角两边同样长),谁能上来拉一个和老师同样大的角。

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和老师比的,是哪和哪重合了?

哪个同学再过来拉出一个比老师拉的角大一点的角?你能拉出比老师小的角吗? 小结:角有大有小。

3.研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1)师生比活动角的大小:边一样长的活动角相比,边不一样长的相比。交流:你有什么发现?

(2)让学生拉一个和老师一样大的角,提问:如果老师把你的活动角的两边给剪掉一段,你还敢和老师的角比大小吗?

讨论:你认为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小结: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4、活动角的应用

你在生活中见过像这种大小会变化的角吗?说给同学听听。

你知道剪刀、扇子设计成活动角有什么作用吗?

四、巩固拓展,应用角

1、拿出两支铅笔摆角

⑴摆出1个角

⑵摆出2个角

⑶摆出4个角

学生摆,师指导。

2、数一数有多少个角?

3.最后“角娃娃”送给我们一把金剪子,让我们把一张长方形纸剪掉一个角,看看还剩几个角?我们动手做一做吧。

五、总结评价,延深角。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学得快乐吗?你能用角说一句话吗?

笔算不进位乘法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生经历由实物上的角抽象为几何图形的角的认识过程。知道角各部分名称,了解角有大小,会比较角的大小。

2、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增强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重点、难点:

1、理解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的程度与角的大小有关。

2、建立角的正确表象。

教学准备:

小棒、剪刀、三角尺、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感受生活中的角请同学们看几组都蕴含着“角”的截图。(课件)师:在这幅图的桌面上,你看到了哪些认识的图形?(生回答)在我们看到的这些图形里面还藏着一位朋友,其实刚才已经有小朋友提到了,老师知道她已经知道了,那到底是什么呢?(课件从具体图案中抽象出四个角)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角(板书:认识角)。

2、师:看到了这么多角,想不想自己也动手摸一摸?(举起大三角板)来,你们有吗?取出来!边摸变提问:这有角吗?(生:有)师:用我们的小手心(动作)你有什么感觉?(生回答)师动作,那咱们再顺着这个点往这摸,再顺着这个点往这摸。(让学生回答)还有吗?你再来说说?咱们刚刚摸到的这个其实就是怎么认识的这个就是(角)。

3、咱们动口,老师动手,把角给画出来。先画一个点,再顺着这个点(画一条线)看清楚了,这条线是怎么样的?再顺着这个点画一条线。这两条线是什么样的?再看这个点呢?这个图形就是什么了?

二、教学角的特征、各部分的名称

1、刚刚听到这个同学好听的名字,数学家爷爷也给角的各部分起了很好听的名字。刚刚这个尖尖的点叫做角的(顶点)。咱们说的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认识角了吗?

2、行,那么咱们现在就在教师里找一找,哪儿有角?(让学生边说边比划)

3、让我们闭着眼睛想想角好吗?角的顶点是怎样的`?(一起说)边呢?几个顶点?几条边?清楚了吗?那咱们跟着电脑“书空”一遍。(先画一个点,直直的一条边,再从这个点,画一条直直的边,行了吗?)

4、乘大家闭眼睛的功夫,小猴来了,带了几个图形朋友来,想不想看看?那咱们看看有没有咱们认识的角?(巩固练习一,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5、调皮的小猴看到大家刚认识了角就对角这么熟悉了,它可高兴了,想邀请大家到他家去做客,你想去吗?

可是啊,这调皮的小猴把开门的密码给忘记了。密码在哪呢?大家帮帮他!(课件出示:想想练练二)密码是:1325,门开了,小猴送给老师和在座的小朋友们一份有意义的礼物:你们的见面礼在老师发的那张纸上。快,动手!(说说下面的图形里各有几个三角形)都填好啦?那咱们一起来说三角形里面有(三个)角,四边形里面有(四个)角,五边形里面有(五个)角,六边形里面有(六个)角。

6、从这里你发现了什么秘密?(生回答)那从你发现的秘密,能不能说一说八边形有几条边?几个角?那十边形呢?转一转,那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呢?

三、自己动手制作角

1、那小猴给了咱们这么有意思的见面礼,咱们也当回小设计师,设计出一些角来,给小猴亮亮咱们的作品。现在小组活动开始。(师巡视,帮助,指导)

2、现在咱们展示小朋友们的作品。(小木棒围,钉子板绕,用两个彩色的纸条围,用彩色的纸折)

四、认识角有大小之分及决定角的大小的因素

1、这些角有什么不一样吗?小结:角的开口不一样大。

2、请两个同学上来做两个角为什么这两个角不一样大?老师来做这个角,先请一个同学上位,让另一个同学做的角和自己做的角一样大,你有什么方法呢?

3、平时生活中,有这样的角(自己动手转一圈)这是什么?课件出示:(65页例题)

4、你能说出上面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呢?

5、调皮的小猴又来了,他拿走了最大的两个角,他拿的对吗?你是怎么比较出他们的大小的?(借助钟面上的格子)如果老师把钟面上的格子去掉,你是怎么比较大小的呢?

五、全课总结

1、咱们今天这节课认识了什么?(角)如果你就是这个角,你是怎么向大家介绍自己的?(请同学上来介绍)边用手比划比划。

2、父母亲把我们养这么大,我们应该好好感谢她们,我们就来送个礼物给父母吧。咱们来个约定,我们送的礼物里面必须有今天认识的新朋友:角。好,开始商量吧。

3、想不想和大家说说?

1、(贺卡),有角吗?你准备送什么形状的?

2、剪刀(剪刀有角吗?)课件展示咱们回家后可以再考虑考虑,今天这节课咱们就上到这里,谢谢同学们!

笔算不进位乘法教案篇7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4页例1,练习十六第1~4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具、学具准备:有关的多媒体课件,整捆和单根的小棒。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课件演示例1的情境图。画外音:元旦到了。小明、小华和小英正在用彩笔画画,准备布置“迎接元旦”专刊。他们要用美丽鲜艳的彩色图画歌颂伟大的祖国,迎接新年的到来。从这幅图画中,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呢?引导学生提出:他们每人都有一盒彩笔,每盒12枝。他们一共有多少枝彩笔呢?

先请同学们估算一下,3盒大约有多少枝彩笔?

教师提问:如果我们要知道准确的枝数,该怎么办呢?

小精灵问了:怎样算一共有多少枝彩笔?

二、探讨交流

请同学们说一说:

(1)用什么方法计算?怎么列式?

(2)12×3表示什么意思?

(3)这道题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计算有什么不同?

教师提问:这道题该怎样算呢?

让小组内每个同学先思考3分钟,在纸上算算看,能不能算出来。也可以摆出小棒(或其他学具)或画画图等。如果能想出几种算法的,就把几种算法都写出来。

算完以后,在小组里交流,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同组的其他同学听。

小组长归纳一下本小组一共想出了哪几种算法。这时教师巡回了解各组的情况,尤其要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参与小组的活动。

全班汇报。由各小组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自己小组的各种算法,教师将其板演在黑板上。

三、分类评价

教师提出要求:现在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种算法,我们能不能把这些算法分分类,看看一共有几种思路。

估计学生的算法可能有如下几类:

1.摆学具求得数。

引导学生摆。因为一个因数是12,所以一行摆1捆零2根;因为另一个因数是3,所以摆3行,一共摆了3捆零6根,也就是得36。

2.画图求出得数。

3.连加法。

12+12+12=36

4.数的分解组成。

10×3=302×3=630+6=36

5.拆数法。(转化成表内乘法)

8×3=24或7×3=21或6×3=18

4×3=125×3=1518+18=36

24+12=3621+15=36

评价各种算法,组织学生议论,每一种算法是怎么算的,各有什么适用范围。

1.摆学具和画图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我们学了数学以后就应尽量使用计算的方法来算。

2.根据乘法的'含义用连加的方法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因数的个数比较多,算起来就比较麻烦。

3.把一个因数分解成几个十和几个一,分别与另一个因数相乘,再把几个乘积加起来。这种方法不管因数是几都能算。

4.把一个因数拆成几个一位数,再分别和另一个因数相乘,然后把几个乘积相加,这种方法不管因数是几也都能算,但有时也比较麻烦。如25×6=9×6+8×6+5×6+3×6等。

四、介绍竖式

从刚才议论的结果来看,用数的分解组成方法来算比较简便。那么我们能不能把这三个算式像加法竖式那样合并成一个竖式呢?下面就请大家打开课本第74页看看小英是怎样列出乘法竖式的?

课件一步一步展示竖式的书写过程,突出书写的步骤和书写的位置,边演示边说明。如果没有电脑设备,也可板书。

先出示有部分积相加的竖式,再出示简便竖式,并说明为什么可以写成简便竖式。

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做一做”的三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如有发现错误,指导订正。

五、巩固练习。

学生完成练习十六的作业。每道题先让学生估算,然后再用竖式计算。

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为什么是用乘法计算。

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并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第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交流这道题有哪几种算法。

六、小结(略)

笔算不进位乘法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算理。

教具准备:课件或挂图、小棒、口算看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出示口算卡片。

6×24×220×340×2

300×220×450+76+40

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出示教学例1

师:观察图片,请同学们说出图意,并且提出一个用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课件出示第60页例1情境图)

生:图中小红、小丽和小明在一起画画儿,他们三人用的是同样的彩笔,已知每盒装12支彩笔,求3盒一共有多少支。

师:怎样列式呢?为什么要这样列式呢?

生:12×3,也就是求3个12是多少。

请同学们先估计一下3盒大约共有多少支?

生:把12看成10,用10×3=30,3盒大约共30支。

师:要计算出精确的结果该怎样算呢?先在小组里交流。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可以摆小棒,也可以画图等。

独立思考后与小组内同学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听听同学的解题策略,说说你的想法吧。

学生可能会说:

方法一:摆小棒,因为一个因数是12。所以一行摆1捆零2根,因为另一个因数是3,所以摆3行,一共摆了3捆零6根,

也就是得36。

方法二:画图

3个长条共30个方格,再加上单个的6个共36个。

方法三:连加。12+12+12=36。

方法四:分解组合,先算10×3=30,再算2×3=6,然后算30+6=36。

方法五:拆数。①9×3=27,3×3=9,27+9=36

②8×3=24,4×3=12,24+12=36

③7×3=21,5×3=15,21+15=36

④6×3=18,6×3=18,18+18=36

师:组织学生讨论这几种方法的适用范围。

方法一和方法二都好理解,但我们学了数学以后就应使用计算的方法来算,方法三如果因数的个数多了,算起来就比较麻烦。方法四不管因数是几都能算。方法五虽然因数不管是几都能算,但是把一个因数拆成几个一位数,再相乘,乘后再加,比较麻烦。

师:引导学生用竖式计算。

从刚才讨论的结果来看,用数的分解组合来算比较简便,那么我们就可以将这三个算式组合起来写成一个竖式。

教师板书并讲解:

第二个因数要与第一个因数的个位对齐,从个位乘起,先用3乘2得6,表示6个一,写在个位上;再用3去乘十位上的1得3,表示3个十,把3写在十位上(用虚线在个位上写一个0),再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就得36。

进一步说明:因为积的十位上的3表示3个10,所以这个0可以省略不写,可以把3直接写在积的十位上。

教师再次板书:

12……因数

×3……因数

36……积

可以请学生再说一说乘的过程。

三、总结提升

师:在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交流今天的收获。

四、课堂作业

把一根长10米的木料锯成2米一段的短木料。每锯一段需要3分钟,全部锯完需要多少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