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抗疫事迹6篇

时间:2024-03-11 作者:Cold-blooded

事迹材料的灵魂在于展现人物内心深处的崇高信仰,在每天的生活里,大家都会接触到事迹,对各类事迹都不陌生,我们怎样完成事迹材料呢,以下是路路文书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科室抗疫事迹6篇,供大家参考。

科室抗疫事迹6篇

科室抗疫事迹篇1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2020年的春节变得令人难忘,当内江市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icu)全体医护人员,接到科主任和护士长打来“请立即返回,随时待命”的电话通知时,大家没有一丝犹豫,迅速进入了随时待命状态,原本在家与亲人团聚的温馨气氛变成了“紧张、忙碌和坚守”。

新冠治疗中,中医的参与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我科刘一诚博士作为内江市引进的中医重症医学人才,立即主动请缨,承担了二院多名新冠确诊患者的中医治疗,每日亲自到病房查看病人,制定中医治疗方案,亲自送药到病房。为了更好的与患者沟通,他主动添加患者微信,答疑解惑,心理疏导,及时帮助患者减轻思想负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疫情发生后,icu西区护理组负责人孙凯迪刚从理县支边回家,当得知医院需要护理人员支援疫情一线时,她没有丝毫犹豫,主动请缨,积极参加医院发热门诊、高速路口疫情排查工作。

科室护士长王显辉同志,当得知武汉需要支援时,第一个带头在群内报名,主动请战支援疫情前线。尽管她知道自己才做完肺部手术,身体状况还不是很好,但此时的她,心里只想着能尽自己力量,为此次抗疫做一些贡献。当得知领导考虑到icu是医院急危重患者的最后防线,作为护士长的她需要留守医院,协调管理好新老两区icu,觉得遗憾的同时,她也认识到此时做好医院坚强后盾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为了随时做好可能收治危重疑似新冠病人的准备,护士长第一时间带领大家做好人员、物资准备,并在科内开展新冠肺炎救治相关培训。设置隔离间,划分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各方协调,补充完善各项防控物资;每天忙完科室日常工作以后,她亲自一对一培训科室人员穿脱防护用品,“注意身体前倾,不要污染面部、手部和衣服”,“注意洗手时间一定要够,不要漏掉任何环节......”,即便每天工作到很晚,她也仍然一丝不苟的陪同大家练习。

当听说湖北疫情严重,急需大量医护人员支援时,科室19名icu护士主动报名支援武汉。特别是作为目前西区临时护理负责人的姜晓欢同志,党员税月和王丹同志,更是多次向护士长表示,已经随时做好了出征武汉的准备。护士长主动询问是否存在困难需要科室帮助,几位老师都意志坚定的回答,没有任何困难,我们已经时刻准备着了,为了免去后顾之忧,她们提前将自己还不到2岁的孩子送到了乡下让父母代管。

支援疫情的一线人员在前方忙碌着,坚守后方的重症icu医护人员也时刻牢记着自己的职责和使命。为了做好疫情防控,非常时期icu暂时取消了探视,为了避免患者情绪波动以及消除家属的焦虑,主管医生每天坚持到病房观察了解患者病情,录制视频或与家属视频连线,每天电话告诉家属患者的情况,大大缓解了患者及家属焦虑的情绪。

春节历来是icu最忙的时候,今年的春节也不例外。吸痰、鼻饲、导尿、灌肠、雾化排痰、翻身拍背、呼吸机、输液泵、crrt、动脉血压、颅内压、心功、血气、口腔护理、会阴冲洗、清理大便……从治疗落实、仪器操作到生活护理、心理护理,安全护理,icu护士一样都不能落下,无数次的弯腰起身,无数次的负重前行,导致icu护士腰椎大多都不太好,为了不影响工作,她们戴着腰围上班,在疫情期间,为了让患者安心,家属放心,她们需要对患者更加细致的照顾,陪伴他们共同渡过这个不一样的春节。

没有过不去的寒冬,春天必然会到来。相信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克时艰,抗疫成功之日必将到来。

科室抗疫事迹篇2

今年42岁的张志田,是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放射科医生,宣恩县李家河镇老司城村人。

1月19日,他带着10岁的儿子从杭州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随着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原本计划1月27日返回杭州的张志田取消了行程。

1月29日晚,张志田主动向宣恩县卫生健康局“请战”,愿意参与李家河卫生院疫情防控救治工作。1月30日早上,张志田走进卫生院,成为该院一名“编外医生”。

张志田从医20余年,主要从事放射科临床医学研究,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张志田发挥自己优势,参与卫生院影像学报告诊断。

李家河卫生院进出口只有一个大门,医护人员和患者通道通用,张志田与卫生院商量改造,按照传染病楼两通道、三分区的标准,隔离出医护人员通道、患者通道,分开清洁区、污染区和半污染物区。同时,针对通道还改造两个小门出入住院楼,该院在卫生院大门,也专门用隔离带分开为进、出口。

该卫生院医用物资紧张,张志田便多渠道联系,为卫生院筹集捐助医用防护物资。“又捐物资,又捐技术,真的很感动。”李家河卫生院院长段万能表示。

家住来凤县大河镇大坝社区的杨铮,2020年从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后在外地一企业上班。学习临床医学专业的杨铮看到监测点人手不够,主动申请参加疫情防控工作志愿者服务。他每天工作12个小时,排查过往车辆,为车上人员检测体温,同时利用在学校学到的专业知识,指导执勤人员规范防护措施……

科室抗疫事迹篇3

“阿姨,您别下床了,卫生间我去收拾!”“谢谢!谢谢!太不好意思了……”

在火神山医院的病房里,洗消护士吴昊步履匆匆,像这样与年老体弱患者的对话,连她自己都不知道说了多少遍了。

吴昊负责清洗消毒的病区,是火神山医院收治患者的首个病区。当时为了尽快让病区达到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要求,吴昊和战友们夜以继日,全力配合施工单位和设备调试人员,收拾各种建筑垃圾和设备器材的外包装。作为洗消护士,她毫不犹豫当起了病区保洁员,一个病房接一个病房捡拾垃圾,一袋接一袋往病房外扛垃圾。

首次“突击”,吴昊一干就是一天多,手磨破了,眼熬红了,但她依然坚持战斗。因为她知道,首批新冠肺炎患者接收之前,她必须按标准把整个病区打扫干净、消毒完毕。那一夜,她几乎通宵达旦,直到首批患者住进病房,她才松了一口气。

腰酸背痛的她,晚上乘公交车返回宾馆的时候,歪着头靠着车窗睡着了,公交车驶到宾馆,战友们发现她没下车,返回车上一看,她还没睡醒。“她可能太累了,让她再睡一会儿吧。”公交车司机说。

这些日子,她出现好几次这样睡着的事,但从来没有叫一声苦、说一句累。一天晚上11点多,几天没给家打电话的吴昊,突然接到妈妈打来的电话,问她在火神山医院的情况。

“就跟以前一样,就是照顾患者,一点都不累!”她忍着全身酸痛这样告诉家人,说完“美丽的谎言”,吴昊的眼泪不由流了下来。

抗疫当前,战斗在火神山的吴昊和战友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忘我战斗着。50多岁的护士长陈红,白天往污染区搬运了40床新被褥;每天去病房为患者输液的护士姐妹们,透过满是雾水的护目镜,为患者输液;下夜班的姐妹们,脸上被口罩和护目镜长期挤压留下深深的压痕……

每天,吴昊都要进入污染区打扫病房卫生,为每一个房间喷洒消毒剂、扫地、拖地、收拾垃圾,一个病房至少需要10分钟,整个病区收拾消毒完,需要两三个小时不停歇。往往还没有忙完,吴昊已是汗流浃背。

病房的患者看着吴昊每天去打扫房间、收拾卫生间,都很心疼她。不少患者称赞她是“天使保洁员”。“小吴,等我好了,希望能留下来做义工帮你分担点儿,你太辛苦了!”一名患者说。

科室抗疫事迹篇4

春寒料峭,气候无常,又到了细菌病毒医院精神病科总护士长时代先锋先进事迹材料肆虐的季节,一时间体质较弱的婴幼儿患者猛增,小到刚出生,大到十几岁,由家长前呼后拥涌向儿科门诊、病区,原本繁忙紧张的儿科诊室、治疗室,更加“热闹非凡”起来。上班时间还没到,候诊的地点已是人满为患,人头攒动中,夹杂着婴儿的哭声、幼儿的吵闹声、家长的抚慰声,儿科新的一天开始了。医护人员步履轻盈,紧张有序工作着,一有间隙,还要整理被患儿拉乱的物品,清扫婴幼儿的屎、尿、呕吐物,无论哪一班都是这样一丝不苟地对待工作。

人们常说“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儿科医护人员对患儿所具有的高度的责任心和无微不至的呵护,与科主任和护士长是分不开的。科主任盛学梅、余连芝工作中以身作则,以行动代替说教,业务上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并认真传、帮、带,不论是病房,还是门诊,哪儿忙往哪儿去,在她们的日程中从来没有周末和节假日。特别是手足口病和甲型h1n1流感流行期间,作为专家组成员,她们勇挑重担、不计较个人得失,既要忙科室的工作,又要指导全市手足口病和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病人的诊疗工作。对于她们来讲,时间已不是上下班的标准,废寝忘食是常有的事。

在科主任的带动下,儿科形成了团结拼搏、无私奉献的良好风气。每天你都可以看到各位医生身边不断有家长咨询或带小孩治疗,上夜班的医生,往往忙到第二天中午才下班。正是这种无私的奉献,儿科在业务量增加,人员紧张的情况下,保证了工作的正常运行,科室的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医学院副院长时代先锋先进典型事迹材料近年来,儿科获市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市级科研立项三项。在度小儿手足口病及甲型h1ni流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儿科收治了全市的危重症患儿。全体医务人员不畏辛苦、任劳任怨,加班加点完成患儿的诊疗护理工作,无一例死亡,得到病人家属的高度赞扬,受到省、市领导及专家的肯定和表扬。

科室抗疫事迹篇5

抗击疫情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有人轻装上前线,有人在后方负重前行。打好疫情防控工作,基层医生首当其冲,石首市高陵镇卫生院的徐思红便是其中一位。

有担当的护送员

大年三十那天,天气似乎也知人间疾苦,寒风刺骨,风雨交加。徐思红忙完白天的诊疗工作,晚上又主动承担起管家铺大桥卡口的体温监测工作。就这样一辆接一辆的汽车,一波又一波的风雨,几个小时后,身上的雨衣也似乎成了摆设,他不以为然。

为进一步加强疫情防控力度,各乡镇医院需要接送肺部胸片异常、武汉返乡人员或有密接史的高危人群到市人民医院进一步检查诊治,于是徐医生主动承担了这项护送工作。这项工作既存在高风险,每次护送时间又不确定,一天下来他经常是忙到晚上十点后才吃上一顿饭。

肯专研的“修理工”

据了解,徐医生的本职工作是放射科医生,前面说的这些工作都是他完成本职工作以外完成的。就在2月8日,轮班的同事被临时抽调走了,由于基层的医务工作者人手不够,所以他又兼顾着消防安全、污水处理系统运行巡查以及院感染性医疗费物交接。有一次,污水处理系统故障,他就蹲在污水池旁认真的检查修理,完全不顾脏和累。其他同事说“在平时的生活中他也挺爱钻研的,这已经是数不清第几次他在医院排查修理故障了。”

2月17日的晚上11点,检验科的血球分析仪突然发生故障,一直不停发出“滴—滴—滴”的警报声。如果仪器故障,在疫情期间很可能联系到不到专业人员前来维修,那将会严重影响检验科的工作进度,同时不能及时将结果传送给一线医生作为诊疗依据,也会耽误患者病情。显然,在这个特殊时期,是极为不利的。所以大家再一次想到了徐医生,跟他简单讲了一下情况,他二话没说迅速赶来检验科试探性的开始排查修理,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经过反复的摸索调试,仪器终于修好了,等抬头一看,已经是半夜三点多了。还来不及道一声谢谢,他就离开了,脸上虽充满了疲惫但他很欣慰。

爱帮忙的“暖大厨”

院里院外总少不了徐医生的身影,隔离病区组建时,床位需要调整,统一搬到指定区域,“来来来,我帮你”徐思红立马赶过去帮忙抬病床。只要同事有需要,他完成好本职工作后都是能帮尽帮,同事总是打趣:明明是个医生,却干成了杂工,活脱脱的“徐雷锋”。

平时看大家值班挺辛苦,夜晚的同事偶尔也会觉得肚子饿,徐医生只要有时间就会去厨房,摇身一变“暖心大厨”,承担起替同事煮宵夜的工作。他说:“我做的根本不算什么,跟那些在大城市一线奋战的医护人员比,真的微不足道。有时候,虽然是一个杂工的形象,不过能帮到大家,能把每一件事情做好,我觉得日子过得真的很充实!”

时间还在向前,与疫情恶魔的战斗仍在进行,徐思红依然忙碌地穿梭在医院各个角落,一如既往地发挥他的“多功能”作用,不遗余力的在岗位上发光发热。

科室抗疫事迹篇6

突如其来的新一轮新冠疫情,威胁着菏泽百姓的生命健康。在这关键时刻,有无数的勇士挺身而出,为守护菏泽群众的健康呕心沥血。海岩同志是菏泽市立医院药学部的一名主管药师、中共党员、转业军人,他于第一时间就响应市委市政府和医院领导的号召,勇于向“疫”而行,扛责在肩,不畏辛苦,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一名医务工作者的奉献精神和新时代的军人本色。

疫情面前,他是锐意进取的“实干者”。据了解,自2019年底新冠疫情以来,海岩同志总是第一位报名,请求投入到第一线服务工作中,至今在医院发热门诊药房已连续奋战3年时间。7月31日,海岩同志被抽调到菏泽市方舱医院进行支援。菏泽方舱医院紧急启动后,一切工作都要从头开始,工作内容和流程也是千头万绪。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海岩同志在不辞辛苦,加班加点地梳理和执行工作。有时,他连续工作3天,每天都工作达13个小时以上。由于废寝忘食,他经常错过饭点,饿了就用泡面充饥。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方舱医院建立和实施了全面地购药、验收、入库、出库、养护等流程,全力保障了方舱医院的药品供应和药品质量安全,极大地提升了方舱相关工作的效率。

疫情面前,他是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者”。由于疫情防控责任重大,为了切实履行岗位职责,海岩同志真正做到了顾大家、舍小家。海岩同志的爱人也是一名医务工作者,夫妻二人都坚持在抗疫一线。两人协商错开排班,轮流照顾老人。由于不能时时陪伴在家人身边,他对于近70岁的母亲和16岁的女儿不能给予及时地照顾和关心,因此心有愧疚。但是他表示,由于防疫工作的特殊性,他能做到的就是把疫情防控工作做好,因为只有守护好大家,才能真正保护好自己的小家。在公与私的.天平上,他毅然坚守疫情防控一线,这种以大局为重、甘于奉献、扎实工作的精神受到同事们的一致好评和赞扬。

疫情在前,责任在肩。海岩同志作为是一名普通的医务工作者,在抗疫一线,默默无闻,任劳任怨,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初心和使命,用自己的付出彰显了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