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参考8篇

时间:2024-02-07 作者:Trick

大家写观后感的目的,一般都是为了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在写观后感的时候,保持一个理性思维是很关键的,路路文书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参考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参考8篇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篇1

这个星期,学校组织了我们观看"201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看完之后,我已经无以言表。

在这十个人中,使我最感动的还是刘盛兰爷爷和姚厚芝阿姨。

刘盛兰爷爷73岁时,他的老伴去世了,于是刘盛兰爷爷成了一个孤寡老人。顿时我心里升起了怜悯之意。为了让自己老了,可以有个人在身边照顾他,刘盛兰爷爷开始了助学。1998年,刘盛兰爷爷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救助报道,所以73岁的他把他微薄的工资捐助了学生。而受捐助的学生也逐渐变多,最后"扩张"到了全国各地。

每天刘盛兰爷爷只吃了一点点粥,菜有时还是别人扔掉不要的,他17年几乎未尝肉味,没添过一件新衣,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而我们却啃着鸡腿,吃着炒饭,每年有六七件新衣裳,还挑三拣四。和刘盛兰爷爷比起来,我们已经算得上是贵族。刘盛兰爷爷吃完饭,就骑着自行车走村串巷去了,直到捡回一大堆可买的破烂。刘盛兰爷爷一直没进养老院,这样能拿到每年4000元的生活补贴。这些钱他全部捐给了贫困学生。看着视频中刘盛兰爷爷用颤抖的手在床上数出了一张张钞票,只剩下几张零钱时,我热泪盈眶。这几十多年来,刘盛兰爷爷资助了100多个学生,资金总计7万多元。还记得那撼动心灵的颁奖词: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是他让我感受到了崇仁厚德!

姚厚芝阿姨,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结婚后和丈夫赴山东煤矿打工。随着两个孩子的出生,姚厚芝阿姨专心在家带孩子,丈夫在煤矿挖煤。可老天爷偏偏不如人意,2006年,姚厚芝阿姨查出癌症,面对高额的手术费,姚厚芝阿姨选择了"药疗",但病情丝毫没有好转。

2009年,姚厚芝阿姨从电视上得知,绣十字绣也能卖钱。第二天,她咬牙花2800元购回一幅6.5米长的十字绣《清明上河图》十字绣样。她的丈夫觉得她是在瞎折腾,可姚厚芝有自己的想法。

从此,姚厚芝过起了"两点一线两头黑"的生活,每天绣十字绣长达17个小时。2012年7月,经过3年零5个月的昼夜劳动,这幅共需127万针才能刺制而成的《清明上河图》终于落针。我很惊讶,是什么让这位平凡的人有这么大的能耐呢?过了一会儿,我便明白了:这幅十字绣,针针线线串联的都是浓浓的母爱呀!有收藏家上门出20万收购,姚厚芝阿姨拒绝了,她想将十字绣保存下来,如有一天自己不在人世了,把它卖出去,孩子们的大学学费就不愁了。

生活中,许多的人用那一点一滴的小事感动着我们,也感动着他人。生活中不缺乏感动,只不过是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之中,我们忘记了去发现这些让我们的内心能为之震撼的感动事迹。用心去看世界,去发现细节的感动吧!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篇2

感动你我,感动中国,这世界有爱才永恒……!这一首炙脍人心的歌曲在下午放学时再次回荡在我的耳边,不禁令我想起了在星期天晚上所播放的感动中国看完这一部影片后,不禁令我充满无遐的联想,在我的心中有着千丝万缕的感想与体会。还记得获奖的人分别有:勇于救助生命的魏青刚、坚持助学的丛飞、勇于为国奉献的黄伯云、为人们降服务的李春燕、自强自立的洪战辉、信守的陈健、残疾而不自卑邰丽华、为国鞠躬尽瘁的杨业功、邮递员楷模的王顺友、为国奉献的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还有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们……他们的事迹带给人们感人至深的心灵冲击,展示了中华民族朴素而真挚的人性之美。保家卫国,为国家鞠躬尽瘁的杨业功让我受益匪浅,尽管他已经离开了我们,到达了遥远的天堂,但他的事迹与他那光辉英勇的形像将会永远烙印我的心中,永不遗忘,他是中国军人的楷模,他为了工作废寝忘餐,为了工作日夜奔波,为了工作而劳心劳力,他对国家的心血比他的家庭重要多得很,就连在逝世的前一刻,他仍然惦记他的工作,惦记着他曾经无私奉献过的国家,他是人性中一束束光辉,令我们有这样的一个司令而自豪。在短短的两个小时内,足以令我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这是一个最美好的时光,令我的心海如巨浪般澎湃,滔滔不绝,一直在我的耳边回荡着,回荡着……在这此获奖者当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残疾艺术家邰丽华,邰丽华2岁时因高烧而成了聋哑人,失去了一个美好的童年,在我们局外人看来是很悲惨,但邰丽华却度过了这些难关,从不幸的沉渊到艺术的顶峰。她每天辛苦地练习,强迫自己去练,付出了比别人多几十倍的努力与心血来完成自己理想,她以实际的行动与相对的能力打破了人们对她的可怜与同情,让群众对她刮目相看,向他们证明了残疾人的能力,展现了尽管有缺陷的生命的蓬勃,显示出一种高尚的品质,向我们表达出了心灵至美与震撼,让我们感受到了没有语言的美与魅力,散发出从失中刺眼,令人崇敬的光辉。

: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篇3

今年9月1日,顾诵芬看到即将创刊的《问天少年》刊样后十分赞赏,并为杂志题词:“愿《问天少年》普及航空航天知识,为国家培养更多空天人才做出很大成绩。”

“中国航空事业发展需要年轻人才,他们是祖国的明天。”虽然退居二线,顾诵芬仍在思考如何建设新时代航空强国,中国航空工业未来如何发展,如何培养堪当重任的年轻专业人才队伍。

如今,顾诵芬每天要定时吃药。8年前他被诊断出直肠癌,手术住院期间还叮嘱资料室的工作人员给他送书刊,看到有用的文章会嘱咐同事推荐给一线设计人员。“我现在能做的也就是看一点书,翻译一点资料,尽可能给年轻人一点帮助。”顾诵芬说。

在顾诵芬家的客厅里,摆放着一个近2米长的书桌,他常用的航空科研书籍、放大镜等全放在上面,书桌后面的书柜里装满各种专业书籍。屋子里每一个细节,都在无声地告诉每一名到访者:这里的主人是一位科研老兵。

喜欢学习,是多年养成的习惯。“活到老,学到老。”这是顾诵芬对自己的要求。他熟练掌握英、日、俄、德四门外语,更练出了过目不忘的本领:办公室像一座“书的森林”,他能记清楚每本书的位置和内容;引用数据常常只凭记忆,他被同事们称为“活图书馆”。

在同事们眼中,顾诵芬是一位天赋超群的学者——黑板上一串串复杂的气动力数学公式,他不用教材就可以为大家讲解。

顾诵芬的保障医生、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医疗保障中心路盈,在与顾诵芬相处的日子里,听的最多的话就是“谢谢你们对我的照顾”,谈起在航空领域获得的荣誉,他说的最多的是“惭愧,我也没做什么事……”

当这些碎片化的记忆整合起来,我们感受到一位科研老兵的大师风骨,他影响的不是某个人,而是这个时代的航空人。

90多岁的人生,70年的科研生涯,顾诵芬的经历,见证着新中国航空工业从创立到强大的70载春秋。

“顾诵芬参加工作之时,恰逢新中国航空工业创立,他是我国航空工业近70年进程的亲历者、参与者、见证者。他始终践行着新时代科学家精神,践行着航空报国精神,担当着航空强国使命,他把一切都献给了祖国的蓝天,献给了党。”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新闻发言人周国强说。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篇4

陈陆的脖颈后面长了颗瘤子,有鸡蛋一般大小,已经化脓、发痛。他本打算在7月18日动手术把它切掉。

7月18日早上8点半,庐江县消防救援大队接到盛桥镇汛情告急的电话,陈陆带队前往救援。

手术又被耽搁。这颗瘤子是20xx年体检时发现的,原本只是个小鼓包,去年4月忽然长大,医生建议陈陆动手术。

动手术就要住院,陈陆推说工作忙,不肯去。吃了两个月中药,鼓包消了下去,去年年底突然复发。

朋友刘书虎说,陈陆对个人的许多事都不那么上心。20xx年年底,他用的还是翻盖手机,屏幕特别小,不久前才换了台大屏的华为。

刘书虎说,陈陆好吃,特别喜欢方便面、炒饭、火锅,且口味很重,吃辣锅都要喝几口汤。他尤其爱好路边摊的滋味,把庐江县的大小摊位吃遍了,一进店就对老板开玩笑:“给我来一碗地沟油炒饭!”

回家休息时他通常只换上装,下身仍着制服裤、队鞋。在家睡觉,脱下来的衣服往床边的地上一放。妻子王璇怪他邋遢,他笑嘻嘻地说:“不好意思,习惯了。”这是消防工作养成的习惯,为的是听到警铃,随时可以穿衣出发。

20xx年结婚至今,王璇没有和陈陆过过一次春节,也从未一起出去旅游过,“办了海洋馆的年卡,只在办卡当天去过一次。”王璇是安徽边检总站的民警,时不时要倒班、值班,自己的工作也忙,因此很能理解陈陆。

他们共同的好友窦君回忆,两人经介绍认识,王璇漂亮,是“边防一枝花”,朋友聚餐时,陈陆总是得意地说:“都是她倒追我的。”说完了,就替王璇剥虾、夹菜。

7月17日,陈陆和父亲说要回家吃火锅,18日早上陈立山便出门去买材料。陈陆因忙于防汛,已有近一个月没有回家。

7月18日中午,得知汛情严重,陈立山给陈陆发微信,说抗洪形势非常严峻,让他“最近就不要回来了。”那时陈陆已带队到盛桥镇开展群众转移疏散工作。疏散持续到19日的零点。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篇5

高尔基说过,如果没有母亲,既不会有诗人,也不会有英雄。

昨晚的《感动中国》节目,里边有一位上台领奖的母亲,她叫姚厚芝,在自己身患癌症的情况下,想自己在人世间留存的时间是有限的,就决定了自己绣一幅《清明上河图》,等有一天,孩子上大学了,如果没有上学的钱就可以卖掉它换作学费。抱着这样一个想法,她忍着病痛的折磨,穿针引线,缝制成了巨幅十字绣《清明上河图》。

只要有母亲,就会人间充满爱,正是那一个个伟大的母亲,创造着人类的奇迹,感恩母爱,感恩世界。

我读过一篇文章《母爱超越生命》,讲的是一只用来做实验的成年小白鼠,因为腋下有一硬块被淘汰下来,研究人员单独喂养它,想了解一下硬块的性质。十几天过去了,肿块在长大,它的腹部也逐渐大了起来,以为是它的肿瘤在转移。

有一天发现它不吃不喝,焦躁不安,以为它寿数已尽,打算对它进行解剖,打开手术包,一幕惊呆了,小白鼠死死咬住肿块,猛地一扯,皮肤裂开口子,鲜血直流,它疼得全身颤抖,稍后又一口口吞噬着那些将要夺去它生命的肿块,一大半被它吞下,为它那种渴望生命的精神打动。

第二天一早,研究人员想看看它是否还活着,吃惊的是它的身下,竟然卧着十只粉红色的鼠仔,它们正拼命地吸着乳汁。看着它们一天天长大,才知道母鼠为什么一直在努力延长自己的生命。

那天终于来到了,在鼠仔满二十一天时,母鼠离开了人世,它安然的卧着一动不动,小鼠依偎着它,研究人员想到仔鼠的离乳期是二十一天,也就是说小鼠从今天开始离开母乳,它们也可能独立了。这个故事让我们潸然泪下。

母爱的伟大可挡山河,可遮日月,感谢所有的母亲,动物尚且能如此,人类的母亲更是创造奇迹。

感叹“人皆有母我独无”,母亲在我九岁时就去了天堂,不知道天堂里冷不冷,路有多远,母亲离开我三十六年了,我的记忆,她的爱充满世界,爱我们的母亲吧,她们用爱谱写着人类的赞歌。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篇6

?感动中国》节目被誉为“年度精神史诗”,就在于获奖者展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精神。无论爱国还是敬业,无论诚信还是友善,无论积极进取还是崇德向善……他们身上的价值追求,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的价值坐标,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醒目的精神标识。

看到那一幕幕细节,我们无法不感动。比如,1949年10月1日,杜岚在濠江中学升起了澳门第一面五星红旗。澳门回归祖国当天,已经87岁高龄的杜岚,放下拐杖亲自升起国旗,把对国家的爱传递给澳门濠江中学的孩子们。再比如,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后回乡工作的黄文秀,主动选择当驻村第一书记,从帮村里引进砂糖橘种植技术,到教村民做电商,带领贫困户脱贫,可惜壮志未酬——因遭遇突发山洪不幸遇难,年仅30岁。

每位获奖者都是可敬的,他们的精神力量震撼人心,不只是感动了我们,还温暖、鼓舞和启迪了我们。

我们有理由向他们衷心感谢。“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每位获奖者都在所处的领域做出了不平凡的成就,他们让世界变得更美好,让我们生活的社会更有温度,让我们更有动力前行。比如朱丽华,她因伤失明,遭遇不幸,但不被命运摆布,而是自学成为当地盲人中医师,从事推拿工作30余年,开创了自己的诊所,为100多名残疾人提供工作岗位。非常了不起。更可贵的是,朱丽华坚持做慈善,截至目前已资助贫困学生480人次,为希望工程捐款达373万元。

恰巧,17日是第30个全国助残日。朱丽华本身是残疾人,靠双手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又为残疾人提供了巨大帮助,不仅推动了残疾人事业发展,也让这个社会更美好,可敬可赞。

我们有责任用感奋回馈他们。每位获奖者身上都蕴藏着“精神富矿”,他们用数年乃至数十年的坚守,诠释和定义了平凡中的不平凡,那种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具有强大的感染力。特别在当下,更有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力量。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面对这场大战和大考,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举世瞩目。比如,广大医务工作者、人民解放军指战员以及各方面人员发扬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广大科技工作者展示了拼搏奉献的优良作风、严谨求实的专业精神。同样的逻辑是,从获奖者身上汲取精神的力量,我们就更有勇气走过苦难,走向胜利。

我们也有必要感悟人生。获奖者中,既有名人,也有普通人,共同点都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就。有些人的高度,我们永远无法企及,比如在战争年代立下赫赫战功的张富清,再比如拿了十个世界冠军的中国女排。但是,他们对国家的热爱,他们的责任感,他们的拼搏精神,具有普遍性的意义。换言之,我们达不到他们的高度,但可以像他们一样顽强奋斗,可以像他们一样把个体命运与国家需求结合一起。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篇7

看感动中国,不仅仅是为了积累素材,我想,更多的时候是对自己的一种激励,激励自己要相信美好,相信好人终有好报,相信社会依旧充满温暖。

“伟大!”“感动!”“榜样!”这段时间,巡边老人魏德友的故事引爆网络,引发网民的关注,同时魏德友夫妇也入选了 年度“感动中国”候选人,裕民县各族群众纷纷为老人点赞。

今年76岁的魏德友老人,在中哈边境50平方公里的无人区,他和老伴守了52年,走了近20万公里,被誉为边境线上“活地图”。他用自己朴素的方式诠释了一个普通老兵的爱国情怀,也因为他的事迹激励了新一代的年轻人。

今年39岁的马彩云是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的一名普通教师,从事教育工作已经22年了,她告诉记者平时工作忙,有时候连自己的孩子都没时间照顾,所以有时候也会忍不住抱怨,但在电视上看到魏德友的事迹后,让马彩云有了新的认识。

“今天我在家看电视,看到魏德友老人守候边境52年,非常了不起,我为老人感到骄傲,以后我也要像他学习,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马彩云说。

察汗托海牧场克什玛布拉克村村民张华从电视上观看了海比尔·艾合麦提的事迹后敬佩地说:“作为新疆人,我的心里面特别的骄傲和自豪,以后我也要向老魏叔学习,因为坚持了就会有收获。”

魏德友老人坚守边境的事迹在裕民当地引起了强烈反响,有网民在微博上赞扬老人是“新疆人的光荣和骄傲,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篇8

在今年的获奖人物中,有人将毕生奉献给红色信仰,有人把热血抛洒在祖国边疆……他们,用质朴的心灵创造着感动时代的力量,用平凡的故事书写着自己传奇的人生。守边老人魏德友。驻守边疆长达半个世纪,义务巡边近20万公里,76岁的他住土屋、喝咸水,与星月羊犬为伴,与风雪饿狼较量,被称为边境线上活的界碑。

80后村医贺星龙80后村医贺星龙。他是一名村医,驻扎贫困乡村16年。乡亲有病,他24小时随叫随到;付不起药费,费用他能免则免。乡亲们说他比亲儿子还亲。公益达人刘天明。他是一位农民工志愿者,16年来,众筹助学金350多万,帮助留守儿童300多名,成为外来工榜样,带动了更多普通劳动者投身慈善事业。好姐姐刘美。一个80后自闭症康复治疗师,11年来她为1000余名自闭症儿童及家长提供康复训练和咨询,为100余名教师提供培训,带动了社会对自闭症的关注。胶鞋书记庞启渊。一个深入一线摸底走访,精打细算制定规划的第一书记。他是村民口中的胶鞋书记过细人,更是乡亲们心里温暖的自家人、脱贫的领路人。倔牛蒋传春。敢于创新的戒毒所长,七年来他倡导以文化人、以情感人、以业立人,让戒毒人员出去不再进来,把衡阳市强制隔离戒毒所变成心灵再造的学校。

3岁高龄的他,仍然工作在一线,想陪大熊猫走到最后。

: